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片:乱花渐欲迷人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1日11:25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驻巴黎记者/尚栩驻新德里记者/毛晓晓特约作者/潘妮妮

  3月12日,美国电影协会发布了《2009年电影市场统计报告》,2009年美国电影全球票房收入再创纪录, 达到299亿美元,相比2008年的278亿美元,增长7.6%,增幅达到4年来最高。其中,海外票房收入193亿美 元,占其全球票房的64%。

  令人兴奋的是,全线飘红的不仅仅是美国电影票房,各国电影似乎都在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和其他文化产业相比 ,电影更早地走进了春天。

  本土电影大放异彩

  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主任盖拉女士认为,2009年的法国电影市场可以用“完全出乎意料”来概括。2009年,法 国电影票房历史性地突破2亿人次,创下法国院线近30年来的纪录。其中,法国本土片《小淘气尼古拉》以530万人次排 名票房第三,同时也是法国本土片的冠军。从占有份额看,美国影片仍占据大半个市场,占有率为56%,但法国本土影片面 对美国影片的强大攻势,顽强抵抗,也取得不错成绩,拥有市场份额的36%~39%。

  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如西班牙2009年票房收入就高达6.75亿欧元,是最近十年来西班牙电影票房收 入第二高年份。虽然最卖座的电影是美国迪士尼动画影片《飞屋环游记》,但西班牙电影院协会主席胡安拉蒙戈麦斯强调,票 房佳绩更主要归功于西班牙国产电影的贡献,国产电影在题材、形式上多元发展,有5部影片超过百万人次观看。

  将视线由欧洲转向亚洲,本土影片的战斗力同样不俗。尽管好莱坞大片一波又一波来袭,《建国大业》、《十月围城 》、《三枪拍案惊奇》等中国电影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票房丰收;韩国电影也不再沉寂,《霜花店》、《过速绯闻》、《国家 代表》、《海云台》等影片各领风骚,《海云台》等电影向海外的输出步伐,更体现出韩国影人的野心和实际行动;日本电影 的票房则胜过了海外军团……

  3D是未来竞争的利器?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就在三两年前,哪怕是在多数电影业内人士眼里,3D电影还都是难以实现的空 想。但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或者纠结于诸如技术是否做好了准备,影院和观众能不能接受的时候,詹姆斯·卡梅隆的 《阿凡达》就不由分说地开启了电影的3D时代。如果你没有在影院里戴着特制的眼镜看一部电影,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表演 捕捉”这样的术语,那么你OUT了。

  美国电影协会称,2009年电影票房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得益于数字3D电影的盛行。美国3D电影起始于 2003年,当年,北美上映了2部3D影片。然而,经过6年的发展,3D似乎并未引起人们太大兴趣,直到2008年, 在北美发行上映的633部电影中也只有8部是3D格式。2009年这一局面终于发生了改变,在美国发行放映的558部 电影中,3D电影有20部,占4%,其中包括风靡全球的《阿凡达》和《飞屋环游记》。3D票房收入拿到了当年北美票房 11%的份额。而今年,3D动画影片依然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叫好又叫座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驯龙记 》等几部影片都属于这一类别。

  毫无疑问,以3D技术为代表,好莱坞开始了又一轮电影技术的提升,实际上也是在抬高电影竞争的门槛。美国电影 生产总量仅占全球电影产量的6%7%,但却占据了全球各影院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电影票房占全球总票房的近2/3 ,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上,借助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巨大优势,负载着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电影有着强 大的竞争力,而这种局面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走在好莱坞的平行线上

  虽然3D狂潮凶猛,但欧洲电影市场主席贝基·普罗布斯特认为,三维电影固然精彩,但也不可能“包打天下”,“ 你能想象一部类似《团圆》的电影变成3D吗?我不相信,也不希望会如此”。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发展具有自己文 化特色的电影业。他们走在好莱坞的平行线上,而不是选择跟随。

  法国电影擅长用文艺片打天下,法国人也想出了比较“文艺”的推广方式: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花大价钱砸广告,而 是举办电影节。从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来看,金榈奖的竞选影片凸显“全球性”,18部影片来自15个国家,其中还有多部影 片来自首次参赛国家。入围正式竞赛单元的影片中,欧洲影片占据了近一半席位,而东道主法国有3部影片入围,是入围影片 最多的国家,而电影强国美国的参赛影片却只有1部。与此同时,亚洲电影的势力不可小觑,有6部影片入选。值得一提的是 ,今年有两部非洲影片入选。

  在亚洲,电影已经成为最为普及的娱乐方式之一,并成为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宝莱坞是个成功的例子。以 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电影业,已成为印度十大文化品牌中的佼佼者。这里生产的许多电影在欧洲、美洲乃至中东和非洲获得成 功。欢快热烈的宝莱坞电影在哪里都能让人眼前一亮。虽然被西方称为“模式化的故事情节、用心设计的打斗场景、壮观的歌 舞惯例、感情丰富的闹剧、和夸张的英雄”而并未获得国际电影节现实主义评审的青睐,获奖数量也少,但这并不妨碍宝莱坞 电影获得各国的粉丝,激发西方导演的灵感,并推动了美国歌舞电影的复兴。近年来宝莱坞还推出了所谓“新概念印度电影” ,在保持了传统特色的同时,印度电影人对电影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和创新。

  虽然《阿凡达》2009年在印度也创下好莱坞影片票房新高,尤其在印度的大城市成绩不俗,但仍只占印度电影市 场份额的7%,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而印度电影年产上千部的数量也堪称世界之最。印度每年有高达300多亿以上 的观众人次,也就是说,每天平均有8000万以上的印度人看电影,这使印度成为全球电影娱乐业遥遥领先的国家。印度工 商业联合会的一份研究显示,印度电影的海外年收入已经达到23亿美元。印度电影投资人SurajMakhija对于宝 莱坞的海外扩张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由于不断地与海外连锁影院的接触,宝莱坞将不断拓展,其结构也将变得更为专业和 商业。印度电影将和印度咖喱一样传遍全世界”。

  日本则选择走不同的道路。日本的电影业曾在上世纪50年代有过“黄金时期”。但在经过其后30年的低迷期后, 从1980年代至今,日本六大商业制片公司向放映业全面收缩,国内电影制作向小型独立制片倾斜。由于自由度的增大,导 演能够更多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受商业压力的影响较小,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北野武的疯狂、岩井俊二的素净、 周防正行的暧昧,以及后起的更商业化的行定勋、犬童一心等人对于青涩情感的诉说方式,最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电影标 签,在一定范围内吸引了数量众多的海外拥趸,也受到了各大电影节的肯定。

  不过,从票房和口碑来看,日本电影的这些成功,更多分享的是欧洲电影的蛋糕,同样倾向于解构而非娱乐大众的效 果,与好莱坞商业帝国俨然是两条平行线,终究难称“挑战”。而日本正式出口的电影中,动画电影的数量仍然占据绝对的优 势;在日本国内,虽然本土电影呈现复苏态势,但是仔细一看,其中的翘楚多是由电视台主导制作,从热门电视剧中延伸出来 的作品——被部分人戏称为“大屏幕单集连续剧”——而深得“日本电影”真髓。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出口转内销登 上票房榜首的《入殓师》,在其中则显得寂寞非常。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