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14:11  新民周刊

  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撰稿/葛剑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人曾提出疑问:城市都能使生活更美好吗?城市能使所有的人生活得更美好吗?我赞成这样的质疑,因为我理解的世博会主题并不如中文字面那么简单。实际上,主题的英译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表达得更为贴切——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即生活会随着城市更加美好而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说城市自然而然会使生活更美好,更不意味着不管什么城市都会使所有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呢?我认为,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人对城市美好的标准也会不同。简言之,一座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类(包括直接、间接与这座城市相关的)自身的需求条件下的城市有不同的标准,而同时间生活于其中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记得在当初在讨论主题演绎时,曾得知国际展览局一种权威的说法:星球中的城市。我的理解是,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而每座城市都处于地球上。人类生活于同一个空间,无论哪座城市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环境,不能脱离城市与周边或乡村的关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与地球以至其他星球的关系。所以每座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环保、节能、低碳、协调、可持续等,底线是不能以邻为壑,也不能竭泽而渔,而必须对全人类、对子孙后代、对地球负责。这也包括一座城市在自愿的前提下对所属国家或区域承担的义务,根据这些义务而必须具备的城市功能。

  在这一前提下,一座城市就应该有充分的发展自由,完全可以选择自己认为美好的方式和程度,而掌握选择权的应该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只有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了,这座城市才算得上美好城市。同时,如果这座城市真的更美好了,就必定会让居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在物质生活方面,美好可以有具体的标准,如人均拥有多少住房、绿化、学校、出版物、媒体资源、文化设施、医疗保健设施、水电气等供应量、公交设施等,这些都可以量化,也可以比较。但居民也有选择的自由,包括在政府指导下、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或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例如,有的城市选择较大的绿化面积,有的城市确定优先发展文化设施,有的城市控制住房面积。在同一城市的内部,居民也可以并应该有自己的选择自由,包括迁出的自由,如有人喜欢住在学校附近,有的却愿意靠近养老院,还有人迁往乡村或其他城市。

  但城市的物质生活受到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制约,居民的选择是有限的,往往只能非此即彼,或者不得已而求其次,所以美好总是相对的。如果日本的城市居民要选择美国式的住宅,日本绝对无法保持近70%的森林覆盖率。如果北京居民都想住独家四合院,整个北京市辖区都用于建房也不够。要避免交通堵塞,大多数居民就得利用公交设施。想生活得清静,只能离闹市区远些。

  在精神生活方面,美好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它们的具体尺度也会因人、因地而异。就是一些物质因素,其实也包含着精神因素。如美观、清洁、整齐、明亮、富足、安全、公正等都是绝大多数居民都需要的,但什么色彩、如何搭配才算美观?有人以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游客如潮、市声喧腾为美好城市的象征,有人却相反。有人主张要使用充足的警力和最先进的监控系统,以保证城市的安全,有人认为这限制了个人自由或侵犯了隐私。如果涉及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民族心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差异性往往会同于共同性,因此相互尊重、多元并存才是一座美好城市精神生活的最大公约数。

  总之,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基本出发点是民生,基本理念是民生第一。城市如何发展,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服从民生,毕竟城市的主人是它自己的居民。如果一味强制某一方面,如低碳、新能源、绿化、环保、文化,无论多么重要,多么诱人,一旦脱离民生,得不到城市主人的认同和支持,只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作者为著名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