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橙色出行将成桂城新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4日09:06  南方日报

  南海启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

橙色出行将成桂城新风景
橙色出行将成桂城新风景

  在百度上输入“公共自行车租赁”搜索,共出现了300多万个相关网页。浏览发现,包括杭州、成都、上海、武汉、北京、台北等地,均在最近几年开始推出自行车租赁服务,这个在南海听起来还有点新鲜的事物,其实在国内外早已风靡一时。

  日前,南海桂城正式启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市民最早可于今年8月,在南海的地铁口、密集居住区和商业区等区域随时租借自行车,体验“低碳生活”。

  解决“大城市病”,还路于民

  “杭州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成功运行给我们带了很大的震撼。”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志伦说,在杭州一些商业区或者西湖边上,随处可见红色的自行车,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就想,桂城的市民也可以骑自行车畅游千灯湖。”

  目前南海正从工业南海向城市南海迈进,日常出行问题自然成了市民最关注的民生热点之一,而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私家车的普及,单靠拓宽道路不可能根治出行难的问题。一方面,单靠固定线路的公交无法彻底解决广大群众坐车难、转车烦等问题,间接刺激了私人交通系统的膨胀;另一方面,私人交通系统能耗大,使用效率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大城市病”。

  “交通拥堵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影响城市的运行效率,也会影响投资经营环境。”李志伦说,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造成社会中低收入人群出行不便,影响本地市民满意度,也影响外来人才对桂城的归属感,最终影响城市的发展潜力。

  当然,这些“大城市病”的根源是相互影响的,并不能“见招拆招”。在通盘解决“大城市病”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发展模式升级的过程,从做“大城市”,转变为做“精品城市”。此次桂城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次有益尝试。

  按照计划,到今年8月前,桂城将建成50个自行车网点交换站,提供2000辆可租赁自行车;明年将增加到200个交换站,提供8000辆自行车;3—5年内建成300个交换站,同时拥有1.2万辆自行车,实现主干道500米内一个交换站。

  从工业南海时代以机动车道为主的发展模式过渡到城市南海时代的“还路于民”———这也是桂城推出整个橙色出行系统的观念基础和逻辑基础。按照设想,该系统会首先解决城市商务发展需求,把城市各重点网格、社区、产业、市政设施、生活配套连接起来;其次促进要素交流,以低成本的出行方式把人才吸引住、流动好;再次体现城市休闲生活,引导人们走出户外,亲近目前已经呈现出来的水绿大环境,骑单车将成为时尚生活的新潮流。

  通借通还,方便市民

  据悉,目前桂城已与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该公司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并提供相关软、硬设备等,目前已敲定自行车车身颜色为橙色。

  离8月底投入使用只剩下3个月时间,记者了解到,作为第一阶段的建设,目前软件、系统等工作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到7月初前,将完成中控室和服务网点的设备安装,包括中央处理器、视频监控、电力、通信、亭棚、自行车及锁具等,而到8月初将进行系统调试和人员培训。

  “桂城自行车租赁系统是智能型系统,市民在办理实名租车卡后,可以在各个服务网点租借自行车,并可实现‘通借通还’———即任一网点借,可在任一网点还。”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利强介绍说,目前该系统软件已经在杭州、江阴、舟山等地得到应用,相对比较完善,“市民在某一个网点刷卡后,系统将会把信息传递到其他各个站点,包括何人在哪个站点借用了哪个编号的自行车,市民在其中一个点刷卡归还时,系统会自动感应并完成扣款。”

  据了解,目前在杭州租赁公共自行车,第一个小时免费,第二个小时租金1元,第三个小时2元,三个小时后,则每小时3元。“目的是通过递增的收费方式让群众尽早归还自行车,起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张利强说。而为了鼓励自行车出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桂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将使用实名卡租车,头一个小时均免费,第二个小时开始会适当收取费用。

  “首期的网点基本覆盖了地铁站口、景点、购物广场和密集居住小区等。”李志伦表示,在今年10月地铁开通后,市民可通过巴士和地铁解决长距离出行需求,通过公共自行车和步行完成巴士、地铁站点与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形成“出发地—步行—自行车—巴士、地铁—自行车—步行—目的地”的既经济又环保低碳的出行路径。

  据悉,为保证群众骑车安全,目前南海区在中心主要路段将采用物理隔绝的形式,划出一条专门的自行车道路。

  政企合办,公益化运作

  当一个城市把自行车列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完全按照市场化来运作的模式便很难走得通。目前桂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是由南海区交通局与桂城街道办事处共同筹建,项目投资由桂城政府承担,项目建设完成后委托桂城街道下属国有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

  据悉,该系统将会充分体现公益性、福利性和民生性运作,系统以公共财政投资和补贴为主。这种公益化运作首先体现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等先期投资由政府财政启动。目前桂城政府首期投入1800万元,主要用于前期的系统建设,道路改造,自行车的购置还有自行车网点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然而,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包括自行车系统的维护、前期一些自行车破损维修,加上运行过程中人工支付等方面将会长期产生一定的费用,出租收取的费用能否支撑整个系统运作?

  统计表明,在杭州,90%以上租车人的单次使用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属于免费使用。而桂城不少市民也表示:“在桂城一个小时内肯定可以去到目的地,到时肯定是先还车,一方面不会产生费用,另外一方面也不用看管。”

  “出租基本上只能收取很少的费用。”张利强说,在杭州运行一年以来,撇开基础设施、软件开发等先期投入,公共自行车系统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租车收费,而是自行车车身和停车棚的广告收入。而随着网点和自行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广告吸附力也将越来越强。目前拟将其广告经营权拍卖,引入专业合作方。

  “我们会借鉴杭州的做法,目前桂城已经确定了不会在自行车身上面做广告,所以主要靠自行车租借网点的广告资源和开设小卖部等来增加收入。”张利强说。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没有依据。据统计,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启用一年多后,日均租借突破10万辆次,最高峰时达到13万辆次,每辆自行车日均租借频率近5次,占当地公共交通总量的份额已接近4%。

  这样的一组数字足以吸引广告资源的青睐。

  有专家认为,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中,政府不仅是倡导者,还扮演了推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这种“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正是公共自行车能够发展起来的最根本原因。

  ?他山之石

  国外??

  美国:美国西海岸被认为是骑自行车的黄金地带,在这里可以全年把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该城内人口3.8万,有自行车3万辆,铺设自行车专用道路60多公里,还有地下自行车专用隧道和地下存车库。近年来自行车的购置已超过汽车,全国拥有近1亿辆自行车,有15.5万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路,每天有1400多万人骑自行车上班、上学。

  法国:法国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里昂和巴黎实施。里昂的试点自2005年5月开始,获得巨大成功,3000辆公共自行车已行驶了约1609万公里的路程,仅这一数据就相当于减少汽车行驶所产生的3000吨二氧化碳。推行该系统以来,里昂市的机动车流量下降了4%,自行车使用量是原来的3倍。

  国内??

  杭州:2008年5月1日,杭州市首批2500辆公共自行车、61个服务点投入试运行。到去年7月,杭州公共自行车日均租借突破10万辆次,最高峰达到13万辆次,每辆自行车日均租借频率近5次。目前杭州全城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超过1080处,自行车总数超过2.5万辆,规模全球最大。

  上海:上海市自行车数量约为1200万辆,使用自行车的人群超过70%,自行车出行比例高于30%,绝大多数城市道路都保留了自行车道。无论是道路条件还是用户数量,上海市都具有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势。截至2009年6月,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的网点总数在100个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网点。

  相关

  “多彩出行”系统逐步完善

  以碳耗水平为指标,桂城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启动基础上,推出“绿、橙、红、灰”“多彩出行”系统。其中绿色指步行系统;橙色指自行车系统,理念来源于广佛RBD的标志色和关爱桂城的主色调;红色指公共交通系统,红色是公交车、的士、地铁等的车身颜色;灰色指私家车系统,包括私人小汽车、摩托车等。

  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志伦认为,从工业南海时代转入城市南海时代,从机动车优先转向以人为本,是多彩出行系统的观念基础和逻辑基础。“多彩出行”方式作为推动“还路于人”,解决市民出行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其中的橙色和红色两大公营系统将力求全面覆盖桂城各个重要节点。

  据了解,桂城建设的“多彩出行”系统将注入休闲元素,使绿色和橙色系统成为集市民出行、健身、时尚、文化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在规划和建设上会为步行和自行车系统预留空间,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并加入城市灯光、广告、产业社区元素,使之成为最适宜人类使用的“城市终极交通系统”。

  对此,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认为,“该系统解决了城市商务发展需求,成为吸引年轻优秀人才聚集,提升城市竞争力,体现城市休闲生活的重要配套。”

  “‘多彩出行’不单是政府施政理念的升级,同样也是对广大市民公共素质的一大提升。”李志伦认为,此前工业南海时代形成的以机动车道为主的道路系统,以及偏爱私家车的出行喜好,还有薄弱的交通安全意识,都对绿色和橙色出行方式构成影响,需要广大市民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一出行方式。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