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指南
苗 炜
我最近在看毛姆的小说《刀锋》,这个小说我年轻时看过,但当时看不懂。比如里面有个叫艾略特的人,说自己在巴黎出入富凯餐厅,我当年只知道北京有个马凯餐厅,哪里懂得富凯餐厅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叫拉里,最大的理想是“无所事事”,他学希腊语,看书,相信内心世界的满足就是人生的意义。他环游世界,在印度一呆就是5年。年轻时看这书,满以为像拉里那样当个流浪汉就可以了。但这次看才发现,拉里其实一直不缺钱,他要在巴黎参加一个宴会,就能立刻脱掉破衣服,跑到伦敦去订做一套服装;他能随时进出主流社会。这样的洒脱,堪称人中麟凤。
拉里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和伊莎贝尔成婚。但这个姑娘认为,如果知识派不上用场,知识就是没用的。她最后嫁给了一个叫格雷的年轻人,格雷当时年薪是5万美元,家里也有钱,很有可能在40岁时就有2000万的家产。这不是偶然现象,因为美国当时正在快速发展。尽管遭遇1929年的股灾,格雷后来还是用工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相信,只有工作才能快乐;只有工作,人生才有意义。
如果让我说怎么才能快乐,我有一条建议,读毛姆的小说能让人快乐。毛姆是个人情练达的作家,他的小说不带训诫口吻,又充满真谛。如果把这一条扩充一下,我想说,读书都能让人快乐。雅各布·布克哈特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研究希腊文化上,他在1846年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对自由和国家都没什么感觉,国家并不是像我这样的人构成的。我会成为一个好的个体,一个有感情的朋友,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我对这一发展方向还是有一些天分,并且愿意成为这样的人。我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做不了什么,我对它的态度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嘲热讽。要我说,成为一个好的个体,是件快乐的事情。
格雷琴·鲁宾是美国前财长罗伯特·鲁宾的儿媳妇,她婚姻稳定,家庭美满,有两个健康的女儿,看上去没有任何东西妨碍她的快乐。“我已经得到了所有我想要的东西,但我没有能够充分赏识它们。”在纽约的一辆公交车上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决定腾出时间,执行一个“快乐计划”。
她列出需要处理的环节,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籍,每个月致力于实现一个目标,将整个过程都写在博客上。最近,她的博客结集成了《快乐计划》一书。2006年,鲁宾花了一年的时间试验各种快乐秘方。一年间,她收拾房间、散步、每天睡8小时、大量阅读、给自己画肖像。《快乐工程》一书中有29页是谈钱的,她认为,钱使用得当的话,是可以买到快乐的。让理疗医生减轻她的背痛,这钱就花得很值。只要是买自己需要的东西,都能让自己快乐,比如买好的圆珠笔。以前,她总是手头能抓到什么笔就用什么笔写字,包里或抽屉里的、漏水的、在某个人办公室或酒店里拿到的。幸运的时候,能遇到一支好用的笔,但通常都不好使。有一天她在一家店里看到一盒Deluxe Micro圆珠笔,每支2.99美元,她觉得这价钱贵得离谱,但在内心斗争了一番之后,买了4支。用好使的笔写字非常开心,完全不同于使用那种促销时赠送的笔。做工好的工具能使你工作起来很快乐,每一次拿起新的写作工具,它都会让你感到很满足。
跟鲁宾的经历比较类似的,是29岁的加拿大人尼尔·帕斯理查。他2008年6月开始写一个博客,“1000种使人惊喜的事”,记录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快乐。最近,他的博客结集成《惊喜书》出版。他写到的第985种使人惊喜的事是“吃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勇敢地食用过期面包和牛奶要更加棘手,但我说服自己我会同时吃点青霉素。吃过期食品的好处是很省钱,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免疫系统?”
成为一个好的个体,鲁宾和尼尔都是这样打算的,但我实在看不出后者有什么快乐可言,因为它回避了金钱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尽管他的乐观精神非常有感染力。但我觉得,还是吃新鲜的蓝莓果酱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