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另一面
孟 晖
“南澳一号”水下考古作业在电视中进行了现场直播,依我看来,中小学校真应该把组织学生们观看这类考古活动的直播或录播列为教学内容。
如此直观的科学教育,能够最好地让孩子们明白考古学绝不是《印第安纳·琼斯与圣殿》、《木乃伊》中那种怪力乱神的胡闹。在直播现场,打捞文物一点也不浪漫,相反是谨慎小心,时时需要考虑天气条件与海洋状况,以致过程拖沓得近乎乏味,甚至会因风浪过大而中途暂停,逼得观众对于最终结果不得不耐心等待,这其实恰恰是让大众感受科学工作之艰辛与严谨的最好方式。因此,完全值得强迫青少年们在电脑前枯坐半天,经受水下考古的细致缓慢的磨练。哦,孩子们肯定会在观看期间偷偷打游戏、网聊之类,绝不会聚精会神地从头跟到尾,没关系,要紧的是,通过这种实地的操作过程给他们解一解毒,让他们明白真实的成功与好莱坞电影中那种连串的抖机灵无关。
更何况,这种直播还是现场的历史教育。当一篮又一篮的青花瓷器终于浮出将它们藏在心底达四百年之久的蔚蓝海水,由考古工作者用水管冲去淤泥,瓷器鉴定专家陈华莎女士对着镜头指点当年景德镇工匠在一只瓷盘上巧手画就的“米颠拜石”图样,在那一刻,明朝全部的辉煌仿佛都在我眼前映亮。可笑的是,节目中的电视主持人满脑子都是以拍卖会上卖高价为标准的观念,反复追问作为嘉宾的文物专家,一下出水这么多瓷器,也并非件件都是能卖高价的精品吧?那么这些瓷器还有意义吗?害得专家不得不一再解释,这一船瓷器的数量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数据和历史证据,在学术角度来看,那条沉船甚至比船中瓷器在研究价值上更其珍贵呢。——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当年福特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普通汽车大概也难在拍卖行中卖高价,但是,了解一条流水线上的年产量,对于懂得美国在那个时期的国力却有重要参考意义!用福特来打比方还真不算太夸张,须知,当南澳一号沉入海底开始睡美人的长眠之时,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包括整个欧洲——都还完全没有掌握烧瓷技术呢。
关于明代海上贸易的活跃,以及其在彼时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意义,已有很多学者开展了极具启发的研究,甚至有西方学者提出了“西班牙帝国的兴起和衰落最好是从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背景来考察”这类令人惊异的激进观点。就我来说,迷人的始终是翻阅明清文献时不期然撞上的那些细节:《长物志》讲述明代士大夫的理想园林生活方式,其中却屡屡提到日本制的小型家具、生活用具以及高丽特产的琉璃(低温玻璃)球灯;冒辟疆曾经以朋友赠送的一端“西洋布”为董小宛做了件效果堪比“张丽华桂宫霓裳”的轻衫;据《天工开物》介绍,明人不仅熟悉美洲出产的蔗糖“西洋糖”,而且因为这种外来品白细甘甜,所以在中国竟成了“好糖”的同义词,以致从明代开始本土生产的优质白糖也一律称为“洋糖”——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中蘅芜苑派婆子给潇湘馆送来的那“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的根底。不过,清初的《广东新语》中却有着不同的观点,说之所以有“洋糖”一名,乃是因为这种优质白糖会出口到“东西二洋”。至于《广东新语》中最惹人遐想的细节,乃是提到番禺蓼涌出产一种用露头花制作的芳香芬烈的“露花油”,“洋舶争买以归”,沿袭着中国历史上美容化妆用品长期出口的优良传统。当然,神奇的还有“平儿理妆”时用到的妆粉“茉莉粉”。早在秦兰征作于崇祯年间的《天启宫词》中就提到,这种用紫茉莉花籽里的白粉做成的擦脸粉先是在民间流行,然后由天启朝的张皇后引入宫中。然而,据植物学家们研究,紫茉莉花是从美洲传入的一种植物,如果此话不假,那么这种植物显然经历了与玉米一样的万里航程。曾经有多少如南澳一号的海舶在风涛中来去,承载着当日的丰富、今天的谜题啊!
如果把中国人在明朝初年与末年的生活做一下比较,就会发现,其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与贸易交流推动下的技术交流、文化交流相勾连。生活史,物质史,技术史,贸易史,海运史……同政治史一样,是明朝人生命经历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生命经历的一部分,因此,值得后人以同样的谨慎态度去追寻,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