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读马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5日17:4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不读马经

  《相马经》揭开帷布的一个小角,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那么认真地格物致知。翻翻各代的艺文志,便知记载实际知识的书,最容易亡佚,空言欺世的,倒世代流传

  翻开《尔雅》,知古人是有恋物癖的。比如马,四蹄皆白的,四胫皆白的,前足白的,后足白的,前左足白的,前右足白的,后左足白的,后右足白的,尾巴根儿白的,尾巴尖儿白的,腿不白而身白的,身不白而脸白的……竟都有专门的名字,而这仅是种种分别中的一项。便是对据说更为可敬的天帝君亲师,也没见他们有如此耐心的描述。

  著名的《齐民要术》,讲到相马,零乱却有十分细致的地方,如旋毛在眼眶的不同位置,便意味着不同的寿命等等。中古讲马的书,颇见于著录,只是都失传了,所以《齐民要术》所载,足令我们叹为观止。直到马王堆帛书出土,里面有一篇《相马经》,我们才知道,战国秦汉间人,对马的观察,竟比后人还仔细。单是眼眶周围的四块肌肉,《相马经》都给起了专名,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认真的事吗?

  古人说起马的事来,津津乐道。吉如飞黄,神如铜精,武堪食虎,智可识途,更有诗颂臧才,易说乾德,其命田子方叹之,其貌颜子渊望之,辩则公孙龙申之成说,谏则晏平仲藉以动上,屈产之乘假道,鸡斯之乘赎人,免人于难者,不可胜数,亦有妨主如的卢,危国如汗血者焉。故爱之者衣以文绣,舍以华屋,席以露床,以枣哺,葬以大夫之礼,不爱之者食之沉之。

  这么了不起的马,在商周王室,各有专门的官吏侍候(若按《西游记》,天上还有弼马温呢)。大人物死了,用马陪葬,后来又用铜马、瓷马。古代雕塑的最高成就,不是塑人,而是塑马,您说古人有多么喜欢马?

  这种对马的迷恋,若凭空推想其原因,并不为难;以其易知,乃知其必有不对劲儿的地方,且不值得特意表出。单说古人对马这庞大的动物,既有服驭的得意,又心存敬重,对它的观察,也较对别种低劣的畜生,细密好几倍。在阴山岩画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是人骑在马背上,十分简单,画了又画,大约是见这么大的家伙任由驱使,心里实在得意,而且以为是值得纪念的事。

  想起来,人对马持的是双重态度---一方面,敬它重它,唱它画它,宠爱它打扮它,另一方面,骑它乘它,用鞭子抽它,拿脚踢它。不过这双重态度,正是文明的标志。对什么我们不是这样呢?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马,在鞍鞯下怡然自得---辩者或说,谁见了神女,不愿意为牛马走呀?但恐怕画家不是这么想的;赞美野性,是后代人的精神奢侈品,最早有名有姓的画马大家,并不以为马的地位有什么疑问。在阎立本、张萱等画家笔下,马都是仪仗化的,侍卫气质的,汰尽了山野之性。

  说到画马,同样在唐代,也有对马的个别观察,比如广为人知的韩的作品,还有胡的《回猎图》,里面有一只马屁股,实在画得精细,让人见了无不想拍上一拍。宋代李公麟画的马,很是安详,有一种宋式的心安理得,又好像画家对马说,请你摆个姿势,那马便摆个姿势。李公麟自己花过很长时间看马,还临过韦偃的牧放图(唐代还有一幅无名氏的《百马图》,马的姿态更多),来学习前人对马的观察。

  这些画家的共同点是,先看马,后画马。李公麟是讲究立意的,但他毕竟不曾让肚皮里的观念压倒艺术家的天职。后来的文人画家中,会画马的比会骑马的还多,程式画法之外,真实的马什么样子,大概心里模糊得很,所以要写意,那和实际的马,自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相马经》揭开帷布的一个小角,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那么认真地格物致知。翻翻各代的艺文志,便知记载实际知识的书,最容易亡佚,空言欺世的,倒世代流传。

  鲁迅曾气忿忿地说:“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所以乱成一片,说是凡有肌肉都发源于手指和足趾。宋的《洗冤录》说人骨,竟至于谓男女骨数不同。”其实《内经》时代,人们还是求知的,懒惰的是后人,不肯将知识积累上去。如此说来,一篇《相马经》,还不如长埋地下,没被挖出来,让我们惭愧。■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