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09:51  南方日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他救活、壮大一家企业,甚至能与国际巨头掰手腕,但他仍认为这不算成功,他的脚步永远向前

  杨洪,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他曾是三尺讲台上的一名教师,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将他“拍”到深圳。面对着濒临倒闭的航盛,他力挽狂澜,让企业起死回生,并成功实现了改制和转型。

  创业初期,他出差只能坐硬座,只敢住最便宜的招待所;现在,他出差也尽量只坐经济舱。他的身上,积淀着深圳企业家的质朴与务实。

  他拒绝了不少跨国巨头的收购要约,立志要让航盛成为一个世界级、国际化的企业,可以与众多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他说,把汽车电子产业做好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大道有为。航盛是深圳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杨洪则是凝聚了深圳企业家精神的典范。

  10年前,他觉得10亿元的产值就算成功了;现在他觉得即使到了100亿元也不算成功。

  他的骨子里,特区人敢想敢干的闯劲依然饱满。

  企业小的时候,是总经理之间的竞争;到了一定时候,则是一个团队之间的竞争;再往后就是文化的竞争、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我很珍惜这个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到今天,航盛的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赋予我一种使命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把产业发展好,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当年创业初期,内地有几十家企业到深圳来办厂,但是后来大多都被兼并或者打道回府了。最近《命运》在热播,其中很多人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我们敢闯敢试,没有按照内地的发展模式来走寻常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航盛就是特区发展的缩影。

  敢想敢干的特区企业家

  ■人物档案

  姓名:杨洪

  身份:总裁

  来深时间:20年

  南下深圳尝尽创业艰辛

  那时一天要工作18—20个小时,一心扑在工作上,憋着一股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劲头,不考虑个人得失,就像消防队长一样,哪里出问题就去哪里灭火

  我从小在陕南的012基地长大。1990年,我27岁,那时我已经是陕南航空大学的团支部书记、电子系副主任。当时学校在35岁以下的中层干部中公开招募人员,派到深圳来管理一家电子企业,他们在第一时间就把目光锁定了我。

  刚到深圳的时候,我在这家电子企业担任副总经理。那时工作在宝安西乡,1990年的深圳,从西乡到上海宾馆,坐中巴要3个小时,没有深南大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在这个公司呆了2年多,1993年,因为班子调整的缘故,我来到深圳南航电子工业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航盛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筹备的,注册资本238万元,是一家只有一条生产线的作坊式小企业,一开始搞来料加工,几乎是从零起步。

  航盛最开始叫“南航音响厂”,当时经营状况很差,已经濒临关门,机器都停止了运转,骨干成员也走了一大半,供应商不给我们供货。因为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客户也对我们失去信心,工厂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工厂建立的第一年就陷入严重的亏损之中。

  在面临倒闭的严峻时刻,我临危受命被调到了南航音响厂。我去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理顺产品。没有图纸,我们就凭着多年的技术经验,拆开线路板,从实物反推,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描绘出线路图,做出样品后再调试。然后跑供应商,拿出产业研究和企业发展可行性报告说服他们,使他们放宽了还债和供货的条件,并答应给我们及时供货,稳住了供应商。

  为了找客户,我们全国到处跑,去找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昌河汽车、汉江汽车,这些现在只是我们的一小部分客户,但当时真是救命稻草。

  当时条件很艰苦,出差都是坐火车,只敢坐硬座,有时买站票一路站过去。有一次去昌河汽车,下午五六点上了汽车,次日凌晨3点多到了南昌。如果马上去住招待所,就要多半天的房钱,我就和我们的副总经理说,现在公司困难,正在扭亏,我们在外面等等,到6点多再去住招待所。他同意了,那时候是冬天,寒风刺骨,我们在招待所的门外聊天等天亮。

  我刚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能否把厂子做起来。半年后,我提出来不能再叫“南航音响厂”了,要重新起个名字。1993年12月6日,我们注册了航盛,意味着“南航要昌盛”,重新建立生产线和质量保障体系。

  1993年,几乎一天要工作18—20个小时,起早贪黑,那时候我女儿才两岁多,家里的事情都管不了,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憋着一股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劲头,不考虑个人得失,就像消防队长一样,供应商、生产、研发、质量、市场投诉……哪里出问题就去哪里灭火。过了半年多,各方面才都理顺了,客户慢慢对我们有了信心,我们的承诺也都实现了。

  咬紧牙关过了一年,1994年航盛终于实现了盈利100多万元。这两年是我人生里最困难的一个阶段,深深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生存的困难。

  航盛蜕变

  当时国内还没有汽车电子的概念,只知道做汽车音响,我想一定要重视这个产业,搞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不能靠来料加工了

  2000年以前,航盛主要是做来料加工用于出口,也给内地市场提供产品。搞来料加工是两头在外,随着劳动力、租金成本越来越高,根本无法持平。内销则侧重于做产品,从研发到销售到采购,全都是自己掌握,有自己的利润空间。出口数量多,但是利润少;内销数量少,但产值高,内销和出口的销售收入比占到了6:4。

  我日渐感到做来料加工的方向走不下去了。1999年,我去日本、韩国参观学习,在韩国现代仔细考察汽车工业。现代20年前才刚刚起步,可是当时已经名满全球,我认定这个模式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模式。当时国内还没有汽车电子的概念,只知道做汽车音响,我想一定要重视这个产业,搞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不能靠来料加工了。

  回来后,我就把航盛的技术开发部转为汽车电子研发中心,2001年这个研发中心通过深圳市企业技术中心认证,2007年已经跻身为国内汽车电子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与此同时,航盛改制的大幕也徐徐开启。1999年前,航盛是纯国有企业,每年的利润都要交给母公司。银行贷款又很困难,随着市场迅速扩大,流动资金告急。我就找到了上级领导去汇报,领导很开明,一听汇报就说,你们去大胆创新吧,杀出一条血路,吸纳外面的钱,把国有企业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

  1999年,我们在公司内部实施了员工骨干持股,完成了第一次增资扩股的改制,公司注册资金扩增为1210万元。2001年6月8日,航盛整体改制,从有限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增为3380万元,这给航盛带来了新生。

  克服了这些发展瓶颈,航盛进入一个大扩展时代。2000年,我们吸纳了深圳市高新投公司入股,并收购了高新投旗下专营外销市场的原中宝华公司,吸收了其外销及生产研发的所有有用资源;2003年,我们投入1个亿在东北接连重组了吉林宏宇、长春华软两个汽车电子企业。

  之所以盯上华软和宏宇,是因为华软除了有自主开发能力,还有近3万平方米的技术工业园区和1万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而宏宇小则小矣,但却独家为奥迪A6提供音响。收购这两家企业,航盛就完成了在一汽周边的战略布局,近些年已给带给航盛几十亿元的市场份额。目前,航盛已在深圳、柳州、天津、上海、吉安等地建立了11家子公司。

  叫板国际汽车电子巨头

  在和国际汽车电子前十大巨头的竞争中,我们捷报频传

  航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到2000年是第一个阶段,航盛风雨跋涉8年,产值破亿;从2000年到2007年,航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行了管理、营销、技术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产值突破20亿元;从2008年开始,我们进入到创新发展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我们将第三阶段称之为“二次创业”,主要特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经营型到经营管理型、从速度型到速度效益型、从规模型到规模实力型的转变。我们不仅要做中国名牌企业,更要做世界名牌企业,要敢于和国际汽车电子巨头叫板。

  2001年,航盛与一家国际巨头经历了一次短兵交接。当年,风神汽车正酝酿推出蓝鸟二代全新车型,对车载CD提出了新的要求。风神和这家公司合作由来已久,当时风神要求他们开发出新机型,但这家公司认为时间太短、难度太大,谈判一度搁浅。这时,我们从半路杀了出来,在很短时间内为风神二代提供了音响配套,正式进入风神的配套体系。

  我们和这家公司一共狭路相逢过三次。第二次是2002年蓝鸟三代投标,第三次是2004年一汽大众的车载音响全球招标,航盛都成功胜出。在和国际汽车电子前十大巨头的竞争中,我们也都捷报频传。

  2005—2006年是我人生中第二个最困难的阶段。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国际竞争陡然加剧。2003年之前,我们的日子很好过,国内竞争对手不多,效益比较好,我个人当时也比较乐观。2005年后,汽车市场竞争日渐充分,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在中国设厂,他们把汽车零部件也带进了中国,我们面对的国际竞争一下子激烈起来。

  2006年7月13日,航盛拿下了一个份量最重的奖———日产“全球技术创新奖”,这个奖被称为汽车业的“奥斯卡奖”,日产全球3000多家供应商中当年只有6家获奖,航盛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中国企业。这是日产对航盛投下的“信任票”,也意味着我们拿到了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张通行证。现在,我把这张接受奖牌的照片摆在了贵宾室最显眼的位置。

  总理鼓励铭刻心间

  航盛要加大投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赶超国际是完全有可能的

  经过3年的转型升级,航盛确实成熟了,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不但没有下滑,还有10%的增长。为什么总理要在那个时候到航盛来呢?就像总理讲的,我们已经提前做好了过冬的准备,已经在做转型升级了。

  我向他汇报了从经营型到经营管理型、从速度型到速度效益型、从规模型到规模实力型“三个转变”。总理非常肯定,他说你这三个转变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自主创新。后来还谈到航盛的三大产业,我们从2008年起进入了航空电子和铁路电子,以汽车电子为主,以航空、铁路电子为两翼。总理说,这三个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家都要大力支持,因此航盛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

  后来又到了研发中心,看我们的实验条件、建筑标准,看新能源汽车的控制部分,我们做电池管理和电机控制。总理很高兴,说传统汽车的发展我们和国际有差距,要想赶上可能有难度,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的起步并没落后那么多,航盛要加大投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赶超国际是完全有可能的,希望像航盛这样的企业以创新发展的方式推进,那就大有希望。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三段求学经历,让我的梦想越做越大,舞台越走越广

  1999年,我参加了全国联考,考取了清华MBA,学习了3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个时期也正是航盛面临转型升级需要战略的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萌芽出世界级、国际化的愿景和规划。当时我们定的目标是10个亿,算了一下仅仅1亿美金,在国际上连一个小企业都算不上,感觉到理想目标太小了,要不断创新发展。在清华MBA毕业之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清晰,要把航盛做强做大。

  2002年6月拿到硕士学位,当时我还是中航二集团的编制,二集团就派我去中央党校地厅班学习了半年。党校的学习是四句话,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理论修养、党性锻炼,学生都是各部委的司长、各地级市的书记、市长,讲课的老师有许多都是省部级领导,谈的问题都是世界性的,我当时就开始思考,未来航盛的发展要达到多大的目标?2002年航盛的销售额还只有四五亿,而100亿元的目标那时候就开始构想了。

  2004年到2006年,我又上了人民大学DBA博士班。人大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小的时候,是总经理之间的竞争;到了一定时候,则是一个团队之间的竞争;再往后就是文化的竞争、核心价值观的竞争。这是我在人大学习最深刻的体会。人大有很多名师,像彭剑锋、包政,他们曾给华为、中兴做过咨询。他们讲课时更多以实际案例给我们解析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我就开始琢磨,怎么实现百亿目标,从战略的角度、资源的角度去考虑。

  一桶水不响,半桶水咣当,越学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差距。这三段求学经历,让我的梦想越做越大,舞台越走越广。

  2007年,我们定下了“332·118”的战略目标。所谓“332”,就是把2008年至2015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3年间,通过进一步引进技术和人才,执行精益生产,补齐短板,把核心产品做好,是补课的3年。第二个3年,航盛从开发、供应链、制造、交货、物流到售后服务,要实现管理上的无缝化,是国际化的3年。最后两年,把短板和缝隙补好的基础上,使规模和核心竞争力跃上一个新的档次后,企业再进入加速度爆发式发展阶段。“118”是指2015年实现100亿元的销售额,1000万套的生产规模,8%以上的利润。这个新目标实现后,我们的航盛船队才可能真正开辟国际航线,在国际海域中乘风破浪,参与世界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分工和竞争。

  一代人的使命

  一家跨国汽车电子企业提出以我们原始投入30倍的价格收购,如果我们点头,管理层都会一夜暴富了。可是我不能这么做,我们必须打造自主品牌,必须顶起民族产业的脊梁

  在这些年,其实有很多次航盛都被国际巨头瞄上了,想来收购航盛,都被我拒绝了。2001年,一家跨国汽车电子企业提出以我们原始投入30倍的价格收购航盛,如果我们点头,我们管理层都会一夜暴富了,技术管理也不用愁了,可是我不能这么做,我们必须打造自主品牌,必须顶起民族产业的脊梁。

  我非常警惕跨国公司的恶意收购或者战略性竞标。现在很多跨国公司与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合作,目的并不是要合作发展,而是要限制中方的发展,消灭中方的品牌。更为恶劣的是,企图将合作伙伴置于死地,以保证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高额利润。在竞标中,有些跨国汽车电子企业压低价格竞标,他们有着强大的实力,完全可以支撑起局部的亏损。只要国内零部件企业被击垮了,他们就会恢复到原来的价格。

  我很珍惜这个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到今天,航盛的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赋予我一种使命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把产业发展好,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当年创业初期,内地有几十家企业到深圳来办厂,但是后来大多都被兼并或者打道回府了。最近《命运》在热播,其中很多人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我们敢闯敢试,没有按照内地的发展模式来走寻常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航盛就是特区发展的缩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成功了你就有道理,失败了谁也不会听你讲主客观因素。深圳是靠杀出一条血路成长起来的,我们在商海中沉浮必须具有竞争意识、拼搏精神。

  目前航盛占有国内汽车音响市场25%的份额,我们为国内汽车销量前20家中的18家提供配套,市场覆盖率达到90%,大众、日产、福特、PSA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最近的计划是上市,准备明年报材料,明年底可能就会登陆中小板。

  ■同题问答

  1.如果没有深圳你会怎样?

  深圳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她,也许我现在是教授,不可能做一个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企业家。

  2.最喜欢深圳什么?

  最喜欢深圳的创新氛围,人人有梦想,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3.最不喜欢深圳什么?

  没有特别不喜欢的。每次出差、出国回到深圳,就有回到家的感觉。当然深圳的治安和其他城市有差距,但是不足以影响我对深圳的热爱。

  4.你希望未来30年的深圳是什么样子?

  医疗、交通都很方便,民生幸福指数很高,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都有大幅提升,适合生活,人人活得有尊严。另外,市民更加文明、守规矩,城市的法治软环境和新加坡接近。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

  监制:姚燕永张建明

  策划/统筹:吕冰冰

  编辑统筹:王军

  版式统筹:邱洪添

  文字:黄超

  图片:丁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