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北端,昌平未来科技城规划南区,北七家镇鲁疃村159号院一片废石乱瓦,四个月前的一次建筑事故,七位河南范县民工被埋在了突然倒塌的砖墙下,四死三伤。
法庭上,事故的鉴定结论令人触目惊心,倒塌房屋圈梁、构造柱混凝土强度几乎为零,脚搓即碎;新砌墙体和原有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手捏即碎……
原来,这是房主闻听要拆迁后,为多获得补偿款而请无资质的施工队加盖房屋导致的一场惨剧。就在房主等五名责任人因重大责任事故罪分别获刑2至5年之时,鲁疃村的违建房引发火灾和家庭纠纷仍在持续。
近两年来,北京周边因拆迁而引起的“独特”景象在鲁疃村被复制和重演。
记者历时一个月,调查这起广受关注的惨剧及鲁疃村拆迁始末,希望这起用4条生命换来的教训,可以让沉迷于后拆迁时代梦想的人们有所警醒……
砖墙倒塌
2010年3月10日下午3点40分,当房主王瑞山赶到的时候,他家所在的昌平区北七家镇鲁疃村159号院已经被夷为平地了。
刚刚垒到5米的北墙空出了一条长十几米的大缺口,一片碎砖散落一地。
院子里,几个工人蹲在一个鼓出来的石堆旁边,疯了一样用手扒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恐惧。
工地上没有一个人说话,凝滞在空气中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王瑞山踉跄着爬上一处较高的石堆,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无法动弹,脑子里一片空白。
就在他的脚下,横七竖八地堆着几个人形石堆,严严实实,这些石堆下面是工人们鲜活的生命。
王瑞山向前迈了两步,双腿控制不住地颤抖。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共从石堆中挖出7名工人,其中2名当场死亡,2名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另外3名工人重伤。
当天,王瑞山向公安机关主动投案。
违章作业
未经批准 拆建房屋
时光一晃,距王瑞山家房屋倒塌已有5个月的时间了,事件留给村民们的震动已经逐渐淡去,159号院仍然维持着5个月前惨案发生时的景象。
一根5米多长的钢筋一头插在废石堆里,另一头高高翘起,异常突兀;废墟内西南角,有一辆装满废旧砖头的蓝色卡车,车门大敞,车头已被砸扁了一半,玻璃碴儿散落一地,车座上的红色安全帽倒放着;院门口仅剩下一扇灰色铁门,上面一个大红色的“福”字不知被谁扯掉了一半,向上卷着,随风微微颤动。
事发后,房子的主人王瑞山在看守所里苦思冥想,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村里人都在盖房,偏偏只有他的房子塌了?这样的疑惑一直持续到他接到检察院的一纸起诉书。
起诉书指控,王瑞山为多获得拆迁补偿款,于2010年2月间与无施工资质的严帝龙签订合作建房协议,将现有房屋拆建成2、3层楼房,该工程未得到批准,又经过两次转包开始施工。
2010年3月10日15时许,因施工时违章作业,使用强度几乎为零的混凝土、砌筑砂浆及无安全防护措施等原因,造成正在建造的房屋北侧墙体整体倒塌,致现场施工工人4死3伤。
明白过来的王瑞山最终被昌平法院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其他4名中间人、包工头等也分别获刑。
随妻入赘
小本买卖维持生计
昌平区北七家镇鲁疃村村北,一片废弃的田地自西向东绵延数百米,野草及腰。几根孤零零的电线杆之间,断断续续地立着一些矮石柱,阻断了荒地与村子的连接。
矮石柱之外仅几米相隔的地方,鲁疃村独特的“景色”凸现。原本红色或灰色的老宅房顶上,高矮不一地盖了一些简易房。白色彩钢板配着蓝色小窗户的房子——或悬空以铁棍支撑,或直接架在砖房之上,从村口最北端一直向南蔓延,远看像极了一个个铁皮集装箱,颇有阵势。
北七家镇位于昌平区东南端,毗邻朝阳、顺义,总面积近60平方公里。全镇29个生活小区,19个行政村,鲁疃村就是其中一个。
54岁的鲁疃村村民李广茂(化名)蹲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抽出一支烟,对准右手拿着的小烟蒂猛吸一口。抬头看了一眼王瑞山家旧房倒塌的位置,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王瑞山本是鲁疃村人,比李广茂年长两岁,婚后王随妻子入赘到顺义后沙峪乡泗上村,之后便很少在村里住了。聊起王瑞山,村民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本分”。
十多年前,王瑞山和妻子在泗上村路口临街的位置开了一家修理店,专修摩托车。
赶上没活的时候,夫妇俩总喜欢站在店门口,招呼路过的熟人进店里喝酒吃点心。李广茂每天上下班都会骑车经过王瑞山的修理店,也是他家的常客。
然而自1999年的某一天开始,李广茂明显感觉到王瑞山家里的情况有了变化,店门前再也看不到王瑞山的身影,招待客人的二锅头也被白水代替——这一年王瑞山的妻子被诊断出乳腺癌。
妻子患病
得拆迁补偿还清债务
10年欠下40万元
“小老百姓是得不起病的。”十一年之后,56岁的王瑞山站在昌平法院的暂看室内,微低着头,眼神顺从而平静。2009年3月11日,他的妻子久病不愈去世,提起曾经的生活,王瑞山显得有些木然。
王瑞山说,自1999年起,妻子患病十年的时间里,每个月仅交到医院的钱就有5000多元,家里的一点积蓄很快就都花完了。后来他只能向亲戚朋友借,十年间欠下了40多万元的外债。
然而,就在家里正需要用钱的时候,村口修路,王瑞山家的修理店正好被圈定在规划范围之内。在收到了几万元补偿款后,小店被夷为平地。
店没有了,生活还要继续。为了给妻子赚药费,王瑞山不得不在汽车教练场找了一份工作。
2002年以后,鲁疃村村民生活来源按照年龄差别主要分为3类,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靠村里每月发放的“养老金”生活,最开始的时候是400元,逐渐涨到600元。
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基本上是按照村委会的安排,在村里除除草、种种樱桃树,打扫一下卫生,一年到头分个五六千元钱,维持温饱没问题。
岁数再稍微小一点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跑到镇上打工。
王瑞山在教练场的工资是一个月一千多,在同龄人里算中上等,但与妻子每个月5000多元的医疗费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王瑞山没有抱怨,他觉得与村里其他人相比,他的收入还算可以。与他相同,几十年以来,鲁疃村的人们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维持着这种很知足的现状。
所有的变化从拆迁开始了。
憧憬未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民们经常能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这样的消息:北京某某村子拆迁改造,一间小平房补了好几百万,拆迁户买豪华汽车、住楼房,一夜暴富。
这些故事被村民们口口相传,虽不点明,但大家心里都痒痒的。人们都在盼望,什么时候这样的机缘也能轮到自己。
这些盼望的人之中,当然也包括王瑞山。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瑞山听说教练场的一位老职工家拆迁,一间小平房加盖两层,没过两天就得到两三百万的拆迁款。两三百万啊!王瑞山连想都不敢想。
“如果我也能得到一笔拆迁款,我就把原来欠别人的钱都还上,还能买一套小房子留给儿子结婚用。”王瑞山琢磨着。
回村里闲聊时,王瑞山知道,与他不同,村里大部分人更想要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等拆迁有钱了,我开着小车去打牌,一打就打十块钱的,几毛钱就没意思了。”村民王军(化名)对王瑞山说。
人们暗自盘算,仿佛好日子马上就要到了。
加盖房屋
“能翻身咱也翻个身吧”
2009年年底,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建设规划经过几轮商讨最终敲定,北七家镇属于规划范围南区,一共占了三个村,其中就有鲁疃村。
消息一经传开,整个村子的建房热情瞬间被激发了出来,买彩钢板、收购废旧砖头、联系施工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拔地而起的简易房、满屋顶的废旧热水器随处可见,村民们各自“闭门造房”,幻想着几个月后拿到拆迁补偿款,翻身做大款的日子。
近两年来,在北京周边随处可见的“独特”景象再次被复制、重演。
为了压制村民这股风气,2010年3月5日,北七家镇政府贴出了一张告示,“在已划出的未来科技城范围内,停止一切房屋建设工程。具体位置限定于齐家村、岭上村和鲁疃村。”
但是告示贴出后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坚定了家家户户加紧盖房的决心。
回村办事的王瑞山站在自家宅基地前,看着村里一辆辆进出的运货卡车,也动心了。“能翻身咱也翻个身吧。”傍晚王瑞山坐在老宅门口对儿子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