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女孩多位亲人舟曲遇难 返家时主动买药救治乡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6日05:23  京华时报
女孩多位亲人舟曲遇难返家时主动买药救治乡亲
北大师生举行悼念活动。本报记者张斌摄

女孩多位亲人舟曲遇难返家时主动买药救治乡亲
  甘肃同胞在甘肃同乡会的旗子上签名,写下对家乡的祝福,这面旗子也会随捐款一起被送到甘肃舟曲。   本报实习记者杨天啸摄

  昨天,从天安门、新华门到抗战纪念馆,从首都机场、北京大学到甘肃驻京办,全市的五星红旗都停在半空。 

  这一天,北京与舟曲跨越时空,同在一片哀伤之中。 

  “中国万岁,中国加油,舟曲加油!”在北京的上空回荡。北京和舟曲风雨同舟,坚强不屈。

  ■悼念现场

  国旗升爱降哀

  昨天凌晨4点半,数千名群众身着素衣从四面八方赶到天安门广场,有的手拿小国旗,有的胸戴小白花,怀着同样的心情,静静地守候在国旗台周边。 

  5点20分,国旗护卫队队员手捧五星红旗,穿过长安街行至国旗台,现场上万名群众神色愈发肃穆。 

  5时25分,雄浑的国歌声骤然响起,五星红旗昂扬升起,群众抬头肃立。 

  约2分钟后,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此时,一轮红日露出地平线,光辉照射在国旗、白花之上。 

  “降半旗!”随着口令,国旗缓缓降下,一些观众面向国旗,举起了手里的小白花。这是继2008年5月汶川地震和今年4月玉树地震后,天安门广场的国旗第三度为普通国民而降,正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头七”之日。 

  “中国万岁,中国加油,舟曲加油!”看着停在半空的国旗,人群中响起阵阵口号。 

  来自北京一所医院的王含说:“不管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玉树地震,直到现在的舟曲特大泥石流,只会让我们不断发现自己的坚强。” 

  来自甘肃兰州畅家巷小学的李云柯戴着红领巾,与妈妈郑雨晶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哀悼活动。“到北京旅游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中午就回兰州,妈妈特意带我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这个特殊的升旗仪式。”郑雨晶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她认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可以教会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和舟曲在一起

  青年人为舟曲加油鼓劲

  昨天,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礼毕后,一名青年男子高声呼喊“风雨同舟、威武不屈”,悼念群众一致呼应。 

  青年姓张,在顺义工作,为参加悼念活动,提前一晚到城区的朋友家借宿。凌晨4点多,他带着A4纸打印的口号来到广场。“我一直关注着舟曲灾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是一样的。灾难虽大,我们能携手帮助,希望这个口号能给他们力量,坚强站起来!”张先生说。

  甘肃群众聚集广场默哀

  昨天上午11点,一队身着白色短袖衬衫的团体,来到国旗正前方:排队,脱帽,鞠躬,默哀,一切都是那么肃穆。 

  他们来自甘肃,昨天最重要的安排是,在此为家乡人默哀。“我们已经捐了很多钱和物,这种祈福的方式是一种精神的支持,为舟曲加油,献出我们老一辈革命者的力量。”一位50多岁的老军人激动地说。

  同乡会心系舟曲寄祝福

  昨天,在京甘肃同乡会举行募捐活动,30多名甘肃老乡捐出善款7170元。24岁的杨银俐来自甘肃庆阳,因肾衰竭急需换肾,由于无法支付高额手术费,目前只能靠透析和药物维持病情。昨天她还是从怀柔赶到捐款现场,将50元钱塞入捐款箱。“我受到过老乡的帮助,如今舟曲同胞有困难,我也要回报,人要懂得感恩”,杨银俐称,尽管钱不多,但她希望舟曲同胞和她一样,和困难战斗到底。 

  这些捐款人在“甘肃同乡会”会旗上签名,“风雨同舟”,“舟曲,一定要加油”,老乡们把对同胞们的寄语写在会旗上,它将寄往灾区。“希望舟曲的同胞能看到,尽管我们身在异地,但我们心系舟曲”。

  ■舟曲人在北京

  痛失10位亲人用知识救乡亲

  张俊英25岁,舟曲月圆村人,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医学博士生。在这次灾难中失去了父母等10位亲人。

  月圆村,舟曲泥石流灾害的中心,整个村庄被吞没,同时被吞没的还有张俊英的父亲、母亲、大姑……这场灾难夺去了她的10位亲人。 

  8月8日早晨,张俊英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实验室里,听到家乡传来的噩耗。这位坚强的女孩强忍悲痛,在回家的路上购买了医疗用品,救治受伤的乡亲,用所学知识帮助乡亲。

  张俊英在灾难发生前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做科研项目。8月8日上午,她在实验室里听到了噩耗。 

  “灾难发生前40分钟我还在给爸爸打电话……”张俊英哽咽地说,没想到那是和父母的最后一次对话。8月8日8点,高中同学打电话让她赶紧联系家里。 

  “给父母打电话都打不通,但是那会儿还是坚信只是信号问题”。张俊英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灾害信息,瘫软在座位上。 

  当天上午10点,电话终于通了,堂哥站在月圆村村口说:“整个村都不见了,你快回来吧!” 

  张俊英在焦灼中登上了列车。9日晚,她站到了村口,“看不到一点点房子的痕迹,全是泥石流,根本难以想象这里曾经住过人,有种哭不出来的感觉……”她和弟弟在乱石中寻找“家”,但所有房屋都被泥石流推移了位置。10日上午,有乡亲发现了写有张俊英父亲名字的一本书,顺着痕迹,张俊英找到了父母的遗体。 

  “父亲身上还压着巨石,用碎石机碎石后才挖出来。”更让张俊英伤痛的是,几家亲戚的房子挨在一起,大伯家4口人、四叔家3口人,还有大姑,都离开了她,直到现在也未找到遗体。 

  “她是个特别坚强的女孩子,事发后,反而是她一直在安慰别的亲人。”张俊英的同学张小娟说。 

  在返家途中,出于专业意识,张俊英知道家乡肯定需要药物,便购买了消炎药、消毒药品、腹泻药等。她用这些药品为受伤的乡亲进行消毒和包扎。 

  目前,张俊英在老家善后。“原打算8月10号回家和亲人团聚,没想到成了无法实现的愿望。”她说,过一段时间就回北京上学,“发生灾难时全国很多人帮助我们,我会学好专业知识,以后帮助更多人!”

  家人背竹篓救灾女孩捐出生活费

  韩喜燕24岁,舟曲大川镇行政村村民,随母亲在京打工。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韩喜燕小姨一家6口遇难。

  昨天上午,韩喜燕把钱包中仅有的500多元掏出,双手放进了“甘肃同乡会”的捐款箱中,这是她半个月的工资或她和母亲一个月的生活费。 

  在舟曲老家,她的父亲不顾疾病,每天和家人一起背着竹篓,搬运救灾物资。

  昨天的韩喜燕双眼红肿。8月8日清晨6点,她接到电话:发大水了,在舟曲县城的小姨一家6口失去联系。交通也被封锁,大舅每天在家踱步,念叨:“妹子,活着,妹子,要活着。” 

  韩喜燕母女再也无力也无心上班,每天守着电视流泪。8月12日,家里告诉她:小姨家的房子被“泥沙埋平了”,没有生还希望。想起小姨出嫁时的笑容,胖嘟嘟的表弟,韩喜燕捂嘴痛哭,怕母亲听到。“母亲承受不起这个打击了”。 

  韩喜燕老家住在通往县城的公路边上,县城能堆放物资的地点有限,大部分物资都运到两河口暂时安放。每天经过的大车提醒了韩喜燕的父亲,他组织家里人,每天背着竹篓,步行几小时到两河口,帮着搬运救灾物资。韩喜燕的父亲腰不好经常痛得咧嘴,家人劝他回家,他不听,“能多搬一篓子,就是一篓子”。 

  “每天都有好多卡车,看到各地人都在帮舟曲人,我们很感动。在为灾区人民做事时,我想,也许你姨一家能安息了”,韩喜燕的父亲告诉她,小姨遇难让家人悲痛,却让家人更坚强。 

  韩喜燕家境困难,哥哥无劳动能力,弟弟准备考师范学校,一年种田的收入不过2000元。为供弟弟上学,韩喜燕母女在京打工,两人工资不过1000多元,除了每月400元的开销,其他的钱都寄回老家。 

  在昨天的甘肃老乡募捐会上,韩喜燕捐了500多元。“这是这辈子经历过的最大的灾难,我现在明白,什么都不重要,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尽管给小姨安排后事需要钱,但灾民更需要钱”。 

  “愿我的家园重新回到快乐中”,韩喜燕在“甘肃同乡会”会旗上留下一行字。等家乡的路重新修通,她要回家背着竹篓,帮着父亲搬运救灾物资。

  组稿采写本报记者周逸梅 孙乾 史册 韩大鹏 肖岳 张然 

  易靖 邓杭 王奕 孙雪梅 本报实习记者黄海蕾丁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