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手记:我们丢了 老郭没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13:24  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焱

  作为一名80后记者,采访郭明义,是有挑战的。

  他太“好”了,好得让人难以相信。我极力想从他身上寻找到一个理由——一个可以让我相信,让他可以坚持的理由。

  一开始,我很受挫——因为找不到。一同前去采访的同龄人皆如此。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我们去了郭明义工作的矿山,一位在齐矿干了24年的班长对我说:如果不是发生在我身边,我也不信;老郭不是作秀,他也没有理由作秀,你说,几十年如一日,谁去作这样的秀?

  我们走访了老郭资助的学生。有没见过郭明义的十几岁孩子说,真想喊郭明义一声爸,他不知道的是,年过半百的郭明义,其实更应该被称为“爷爷”。

  实际上,这种错乱时常发生。

  2007年,鞍山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曾经组织过一次见面会,家长们都以为,进来的不是一位派头十足的老板,至少也是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高级白领”。没想到,那个长期资助他们的人,竟然是一个穿着旧工服,旧皮鞋,甚至还有些邋遢的“糟老头”。有家长当场表示,“看你样子比我们还困难,你的捐助,我们不要了。”

  2009年,鞍山市评选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在要不要选老郭时,甚至一度发生了争议,因为与其他鞍山名人——诸如乒乓国手郭跃,评书演员单田芳——相比,他太平凡,太不出名了。但最后,考虑到老郭献的血实在太多,大家还是打破世俗观念,将这一票投给了他。

  其实,除了爱帮助别人,老郭其实与常人无异。

  他喜欢唱歌,写诗,自称年轻时也是个“文学青年”。他常给《鞍钢日报》、《辽宁文学》等投稿,但老被退。他的诗多以矿山、春天等为主题,感叹词特别多,他最忘我的时候,就是在唱歌和朗诵自己的诗时。工友们已经习惯了,累了就让老郭来一段,工友们说听不见,他就拿对讲机当话筒,声情并茂,手舞足蹈,为此他还赢得了一个绰号——“帕瓦罗‘郭’”。

  平时下班,老郭也喜欢给媳妇唱歌,念他写的诗——这几乎是他惟一的兴趣和爱好——唱到兴头上,还拉着老伴跳舞;每天早上,老伴上班,他都会挂一个电话,“到没?”

  正是他的这种“笨”,彻底俘虏了媳妇的心,老郭每天凌晨4∶30起床,媳妇都会起来给他做早餐。平时下班,她的同事都往南走——那是繁华的市区;只有她一个人,往北走——那是灰蒙蒙的矿区,但她也很少怨言。

  两人平时也没什么娱乐。结婚23年里,老郭给她买过两次礼物,一次是结婚时,买了条红纱巾;二是前年被单位安排去井冈山,给她买了个28元的工艺戒指——她也不挑,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戴戴。采访中,她一直面带微笑,她的话很少,声音也很细,总是说 “现在挺好”,“我理解老郭”。

  直到开始写稿的前一天,我突然想起了2007年风靡大江南北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我突然开始理解老郭了。在这部电视剧中,主人公许三多笨拙而简单,他不耍心眼,也不争强好胜。正直、善良,对任何人都不具威胁性。在他身上,有着一种“钝感的力量”,凭借这股力量,他不但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同,而且还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

  在某种程度上,郭明义不正是现实版的“许三多”吗?站在人群中,他就像是一个“反义词”,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如同一柄锋利的剑,刺入周遭蒙尘的心。在因CPI上涨、房价浮动、股市起落而略显浮躁的中国社会,他的善良、迟钝、缺心眼、一根筋,感召着人们跟现实相悖的内心,甚至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自我反思的契机。

  其实,真正的“反义词”,是我们——我们丢了,还好,老郭没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方周末

更多关于 郭明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