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必修课还包括晚饭后的磨米粉。将一盆子大米放在木桶中捣碎,熬好,这些是孩子们第二天的粮食。
为了让单位少花钱又使得孤儿穿得好,许月华有空的时候就埋头织衣服。对着书本图案,许月华学会了多种针织套路。方进说,他从小到大穿过10多件许妈妈亲手编织的衣服。“基本上,每个孩子都穿过她编织的衣服。”姜印样统计,至少一千件,厚厚的毛衣能装一辆货车。
“草药师傅”是大家对许月华的另一个称号。许月华跟着一个姓唐的医生学习了不少治感冒、发烧、腹泻、消炎、外伤口包扎的方子。“猴子”社爱聪还不到一岁,高烧降不下,奄奄一息,福利院的人甚至给“猴子”挖好坟墓了。许月华觉得西药不行,亲自在山里采回草药,没想到药到病除。
许月华的按摩手法也不赖。多年的经验,使许月华意识到,许多被抛弃的孩子都是骨头上出了问题,按摩疏通血脉往往能治好。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觉得她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很困难的,可她没有别的地方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做。”老书记动情地说,“没有报酬啦,有多少人能做到?”
130多个“儿女们”
她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将母爱的定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许月华是130多个孤儿的妈妈,但恐怕同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孤苦的妈妈。被她带大的孩子,要么被人抱走,有了新的家庭,从此杳无音信;要么远走高飞,一去不复返。似乎孩子们并不知道感恩。至今仍然和许月华有联系的仅仅只有四位,方进、胜利、社淋淋、社辉。
回忆“儿女”,许月华恋恋不忘丹丹。中秋节的前一个晚上,老伴赖子元还向许月华提起丹丹闹洞房的事情。1987年11月,许月华结婚了,新婚之夜,丹丹一觉醒来,找不到妈妈,哭喊着来“闹洞房”,最后夫妻俩不得不把丹丹抱来一起睡。后来丹丹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七八年没有回来过。
弃婴湘秋患有先天性肠炎,被送到医院时一直拉肚子。湘秋吃喝,排泄都十分频繁,许月华每天调食,喂养,洗尿布十多次,马虎不得。为了减轻小孩的痛苦,还坚持在小孩打针肿痛的地方做按摩、热敷。20多天过去,病情仍然无法控制,医院办公室中甚至写上了“39床病危!”的粉笔字。许月华撑着板凳来到院长面前,哭诉道:“她是孤儿,你们想想办法,一定要使她成人!”医生、护士流感动得落泪了,当即组成救治小组抢救。一百零七天后,湘秋痊愈了,许月华却病倒了。
一岁多的方莲让许月华着实费了不少的心思。方莲双腿外翻,大家觉得基本上无药可治。许月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多好看的孩子!”许月华悄悄地行动,摸索出了一套治疗方法。她请朋友弄来杉树皮,木块,草药进行治疗,坚持一年多,方莲的双腿和正常孩子一样能走能跳了。
至今让许月华最后悔的是没有治好方进的双腿。方进患有小儿麻痹症,九岁送来时膝关节严重弯曲,但是肌肉还没有萎缩。“由于站久了腿痛,我自己放弃了。”方进放弃了治疗,许月华为此伤心地哭过很多次。如今他的双腿完全萎缩,也靠着两只小板凳走路。
不识字的许月华却是一个懂得教育的好妈妈。方进说,自己曾经想过放弃生命,因为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是多余的。“父母给你们生命,你能够存活下来这是你的大幸,生命是不能够轻易放弃的!”方进一直记得许妈妈的话。
乐观、开朗、勤劳、善良,她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将母爱的定义诠释得淋漓尽致。许月华平静地说道:“在福利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有心无力,没做好。”
1985年,许月华被授予省级劳模荣誉称号,如今55岁的她虽然不再奋斗在一线,但是仍然心系孤儿,每天往返于家与福利院之间,常常都会带来孩子们爱吃的东西。
2010年8月2日,湘潭市总工会“百企万人大帮扶,爱洒莲城大和谐”募捐晚会上,许月华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扶持,自己费力地坐上赠送的轮椅。主持人说道,这个细节是许妈妈坚强的象征。
就是这样的精神默默地感染着人们。
9月21日晚,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颁奖晚会现场,明星云集。历届金鹰艺术节最具人气演员奖获得者孙海英,站在舞台中间,用一贯铿锵、质朴的语言说:“我尤其要感谢支持着我整个精神一部分的一位女士,湖南湘潭岳塘区许月华。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我在这里向她致敬!看了他的事迹以后,我发誓对我的工作我要更加认真地去完成。”
走进许月华的心灵世界
“如一尊不规则美的雕像,她坐在小板凳上,臀部以下所有的构件都不见了,脸上是诚实宁静的微笑。一个经历如此磨难的女人,应该是神情凄楚,言谈忧郁,她却如一泓质朴、清澈的小溪。”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过“无腿妈妈”许月华。
37年如一日,身残志坚一手带大130多位孤儿。这个典型的农民女儿,她是怎样做到的?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坚持不懈的?
在与许月华相处的三天,记者努力地寻找答案。
“我应该给他们一个母爱”
无私、温情、仁慈、圣洁、真诚,这就是母爱,它的力量一旦爆发出,就会产生出奇迹。
9月22日,记者追问许月华最大的爱好是什么?许月华说,她最爱孩子,和福利院的孩子在一起是最快乐的时光。
“我应该给他们一个母爱,家的温暖。我好爱他们,我看到他们的父母抛弃他们,我就伤心得流泪。我想做他们的母亲,甚至比他们的母亲还要好。”从最初的胜利“哇——哇”的哭声开始,潜藏在许月华身上本能的母性被唤醒了,一个接一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许月华一走就是37年。
每天不定时的睡眠,从来没有礼拜天,常常忘记了吃饭。
同事廖永红记得,在一趟公交车上,许月华抱着生病的孤儿肖红,一旁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指手画脚,甚至有人忍不住问道,“这是你的孩子吗?”许月华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的女儿!”
从家里到福利院的黄泥巴路,上坡下坡,不知多少次跌倒,许月华说,心里向着幼儿园就不知道什么是痛。
如今,130多位亲手带大的孩子,几乎音信全无。对此,许月华并不后悔,她始终认为,孩子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他们的福分。但是,她说“想孩子们”。
“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别人”
许月华的家中大厅墙壁上,一幅毛主席的画像发黄了,她准备去买张新的。
与大多数50年代的中国人一样,在湘潭土生土长的许月华,对毛主席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尊敬、怀念和敬仰深深地植根于她的灵魂当中。
不识字的许月华并不能阅读《毛主席语录》,只能在有限的广播、歌曲中寻找记忆的法宝。许月华说,每当困难之际,总能找到愈挫愈坚的勇气。“我要全心全意为孤老残幼服务”,“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的恩情大”,“我自己能牺牲一切,我要为他们服务,我硬是有这个决心。”许月华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并且一如既往地推行。
而其实,深刻的“毛主席情结”与自己的命运密不可分。残疾、孤苦、无助,1973年被大队送至福利院,有吃有住有穿,许月华说:“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二次生命。”
“我觉得自己还是听了毛主席的话。”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许月华感到一丝欣慰,“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别人,我有这样的想法。”
幸福家庭是精神支柱
像许月华这样的高位截肢残疾人,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不幸中的万幸。
许月华曾经收到许多来信,尤其是部队上有很多战士向许月华求爱。因为不识字,许月华为此委托报纸刊登感谢信,并说明为了福利院的孩子,不会离开福利院。
老伴赖子元是个本分的农民,父母早亡,1987年被送到福利院种菜,在领导的撮合下,许月华觉得能够继续在孩子们身边,就同意了。院里甚至和赖子元约法三章,“不许拿许月华当个跳板,否则开除。”
20年来,两人恩爱如初。许月华记得,老伴在集体去北京参观回来后,提回来三斤桃子、三个椰子、一个大西瓜。从北京到家里,一路颠簸,五天以后,水果多半坏了。许月华骂他傻,却甜蜜地流泪了。
夫妻俩在公家的事情上从不含糊。许月华坐月子期间挺着大肚子,缓慢移动身体去上班。许月华生下孩子后仅仅29天,就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儿子赖明智记得,母亲上班的时候他就被锁在家里。许月华正在对面的房子里照料孤儿,儿子站在自家的窗前哭喊着“妈妈,你不要我了。”许月华只能劝儿子,“他们没有妈妈,他们好可怜。”
如今赖明智的工作成了大家担心的事情,廖永红说:“许妈妈担心养老成问题,希望儿子能够去参军,她就会放心了。”
“我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北京看一下天安门,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她尽早实现,她没有双腿,我背她去。”赖明智对《法制周报》记者说。
当记者向许妈妈转达孩子的心愿,许妈妈转过头去,悄悄地拭着眼泪。
[记者手记]
平凡的守望
这个中秋节,我与“板凳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度过。
这些孩子们被父母抛弃在这里——被这个世界所遗忘。但许云华能敞开心扉,与孩子们同甘共苦,将这个世界上最圣洁的母爱一丝一缕,半丝半缕地奉献给嗷嗷待哺的孩子。
许月华的同事廖永红说:“许妈妈作为一个残疾人,做了原本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她在这里默默地承担数十年。”
许妈妈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生的尊严。用世界上最质朴的行为——母爱,打动了千万人。守望着世道人心与人世生活的常识、常理、常情。
中秋节这天,许月华依然忙里忙外。我随着她,带着月饼到福利院看望孤儿,与孩子们在一起,她幸福得像一朵花。
这是一个最令我难忘的中秋节,我见到了工作场景之外的许月华,她从容、平静、乐观、富于表达。我体会着她“从不把自己当做残疾人”的生活信条,很快找到了答案。
她不到一米的个子,忽然间在我眼前变显得如此高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