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俐:“现在我们从民都鲁出发,沿着美民公路往山里走,去寻找120公里外大山里的华文小学。”
美民公路连接着民都鲁和美里。民都鲁原是一个小渔村,上个世纪60年代发现天然气后成为工业重镇,棕榈油产业 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一路颠簸一路打听,2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前来迎接我们的是校长沈振兴。
沈振兴(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民都鲁木材发展小学校长):“这是我们学校的名称—— 民都鲁木材发 展小学。”
徐 俐:“我们一起到学校看看?”
沈振兴:“可以,很简单这样子,大概两排。”
眼前的这排长长的木质高脚楼就是这所学校的校舍。正赶上下课,看到我们的镜头,孩子们略带羞怯的眼神中透露出 兴奋和好奇。
沈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有103个学生,他们大都来自周围棕油园土著居民的家庭,也有马来人和印尼外劳工人的孩子 ,华人学生倒占了少数。
她的名字叫雪仁,是当地依班族土著。小雪仁今年12岁,上六年级,即将参加美里省华小的统一考试。她是班上华 语说得最好的学生。
雪仁(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民都鲁依班族学生):“(念作文)一路上我们又说有笑,十分快乐和兴奋。到了海边,只 见一望无际的大海沙滩上,游客非常多,有的在野餐,有的在游泳,十分热闹。”
雪仁说她的爸爸妈妈并不会讲华语,但送她和她的兄妹来华文小学读书却是家里的一致决定。
徐俐:“为什么送你们到华语学校而不去马来语学校呢?”
雪仁:“让我们更了解华语的字,让我们长大后可以顺利地和别人交流。”
这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华文小学建于1987年,当年,华人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在这里设厂,为了让员工的子女能够 接受教育,便向政府申请由企业出资设立华文学校,学校最初只有2位教师,20几个学生。24年过去了,工厂早已因为木 材加工业的没落而废弃,但为了让当地棕榈园的土著居民和外来劳工的子女也能接受华文教育,企业就继续出资将学校保留下 来,每年拨款十几万马币,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其他享受政府津贴的华小一样,民都鲁木材发展小学也不征收学费,学生每年 要缴纳的只是几十块钱的学杂费。
沈振兴:“在经济方面,公司很热心教育。所以钱都是他们出的,一切开支都是他们负责。”
这间简单的办公室是学校现有的10位教师备课的地方。今天在这里教书的老师大多是当年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土著学 生。
徐俐:“您的华语从哪里学的?”
民都鲁木材发展小学依班族教师:“在这边学的,也是这边学的。”
徐俐:“就在这个学校学的?”
民都鲁木材发展小学依班族教师:“对对。”
徐俐:“然后留下来当老师?”
民都鲁木材发展小学依班族教师:“对对。“
沈校长和老师们平日就住在学校旁边的长屋宿舍,周末或者放假才有机会去城里。虽然学校的环境相对艰苦,教师的 待遇和政府给国民型小学教师的薪水相比也差了很多,但他们并不介意,沈校长计划今年4月退休,他相信接替自己的人能把 华小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土著孩子接受正规的华语教育。
当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孩子们也早已对我们的镜头不再陌生,放学回家前一起合张影,留下他们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