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茅台5年上涨50倍成投资品 陈酒拍卖价超百万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6日13:21  新民周刊

  老茅台一旦扯上“金融属性”,离不开“大鳄炒作,散户吃套”这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定律。

  记者/任蕙兰

  “茅台”成了热词。贵州省长在记者会上谈“茅”色变,各地拍卖会上老茅台频破百万。前者只是微博上的作料,后者却牵动了广大群众的财富神经——未来姑娘们的择偶标准,会不会将“有房有车”再加一条:“有陈年茅台”?

  眼看茅台身价飞升,不知聂卫平是何心情。2001年国足冲进世界杯时,有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铁杆球迷聂卫平。老聂表示,他会把一瓶出厂70多年的茅台酒拿出来送给国家队,以了却他多年的心愿。如今一瓶1958年的茅台拍出了1 00多万元,红军长征时期的老茅台该是什么价?茅台身价飙升之前,老聂就表示很后悔为中国男足开了那瓶酒:“瞧瞧中国男足踢的什么球?为他们开那瓶酒太不值得了!”

  “五几年的老茅台,别说跑几两酒,就算一只空瓶子,不上拍卖台,圈子里内部交易的价儿,绝对超过一件清中期的中件瓷器。”资深茅台收藏家赵晨如是说。赵晨是《茅台酒收藏》一书的主编,他说,就在几年前,老茅台只能在做礼品回收买卖的酒贩子手里倒腾,连正规典当行的门都进不了。

  茅台火了,但未必所有人都买账。“30年前的茅台能找,300年前的茅台呢?只怕早就被喝下肚了。”一位金融界人士语带不屑。虽然标着个古董的价儿,但茅台归根到底就是件消费品。

  老茅台走上拍卖台,成为一件有“金融属性”的投资品,这是不是新的博傻游戏?现在人们很难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普通人家的玻璃橱空了。

  从玻璃橱走上拍卖台

  你喝,或者不喝,茅台都在涨价。

  上海人老郑默默注视着自己的三瓶茅台,心情有点纠结,好像在看三张存折。

  去年6月,一瓶1959年产的“五星”茅台在北京拍出103.4万元,老郑把家里的茅台从客厅移到朝北房间,避光避暑。紧接着秋拍中,1958年的茅台酒在北京保利以112万元成交,中国嘉德拍出91.8万元,老郑连忙给每一瓶茅台加了个套子。不久前,1958年的茅台在杭州拍出145.6万元的天价,老郑开始琢磨电视里专家教的用蜡密封酒瓶盖。

  老郑不爱喝高度数白酒,顶多在老婆烧了好菜时啜两口黄酒,但和大多数上海人家一样,玻璃橱里必须有几瓶茅台“ 扎台型”,这是打结婚起的传统。

  三瓶酒都有些来历,一瓶是建军80周年纪念版茅台;一瓶是20多年前精品商厦开张第一天,老友购来送给自己的,当时袋子里还有一张发票——7.5元一瓶。另一瓶是1974年的“飞天”,“文革”初“飞天”商标因“封建色彩”获罪,外销茅台酒一律改成“葵花”标志,70年代初“飞天”才重见天日。老郑托人打听过,1974年的“飞天”如今值三四万。

  老郑一直想把茅台藏到家有喜事时品尝——比如宝贝女儿的婚事。但以茅台的涨速,到时喝的可能不是一瓶酒,而是十桌酒席的代价了。“再涨一涨就拿一瓶去拍卖。”老郑思索着,但建军节那瓶是纪念版,精品商店那瓶象征老友情义,19 74年的“飞天”有历史意义,哪一瓶都不舍得割爱。

  “总不见得要靠卖酒过日子。”老郑试着压住自己蠢蠢欲动的活络心思,但显然不太管用,“如果涨到50万元一瓶,可以给女儿的婚房付个首付了。”

  “两场拍卖会征集的200多瓶茅台,100%来自老百姓家里。”上海国拍副总裁范干平告诉《新民周刊》。更确切地说,全来自老百姓家的玻璃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市民结婚时兴在婚房里放“26条腿”,其中有4条腿属于玻璃橱。

  “上层是三面透明玻璃,下层是木箱。上层主要放茶具、工艺品、酒类等,倘若能够在里面放上两瓶茅台酒,就是最体面的事了。”

  范干平观察发现,茅台送拍者都是差不多年纪,五六十岁的样子,70年代时他们也就是二三十岁的小青年,正是结婚的当口,家里的茅台也是结婚时置办下的。“上海人节俭,又不喝高度白酒,于是大量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出厂的茅台酒就这么沉淀在上海人家里。”

  “当时茅台不好买,但是上海人讲究面子,有海外关系,家境好的,就用侨汇在商店买,家里有人在部队工作的就带几瓶回来,还有在贵州插队的知青也会带茅台。”范干平还记得自己头一次喝茅台,就是在贵州插队时,不过严格算不能叫喝茅台,一瓶酒十五六个人分,兑上四五斤土酒,喝完了根本咂不出国酒的滋味。

  范干平记得,上海首场拍卖中最老的一瓶茅台,就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贵州老知青送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他支援内地建设,在贵州省清镇发电厂工作,直到70年代中期退休回到上海。1966年,小伙子回上海探亲前,在贵阳市用3. 50元人民币买了一瓶茅台,还买了一瓶竹叶青,全都孝敬给了岳父,岳父喝了竹叶青,把茅台留了下来。几十年过去,岳父已去世,小伙子也成了老人,他在收拾岳父遗物时找到了这瓶酒。

  初见这瓶50年代末的“车轮”酒时,范干平按捺欣喜,利用曾在贵州工作、对当地情况熟悉的条件,旁敲侧击问起老人当年工作的地方、买酒时贵阳市街道的情况,以印证酒的来源的可靠性,老人一一清晰作答。“除了具体出厂时间已经模糊外,其他茅台酒特征保存得不错。”

  同在贵州插队的上海作家叶辛也送了两瓶1985年的茅台酒参拍。80年代,叶辛任贵州文联《三花》杂志主编,有一次受邀到遵义市给领导干部讲文学知识,讲座结束时,主办方要向其支付50元授课费。当时叶辛一个月工资才80多块,50块钱无疑是一笔巨款,叶辛是个厚道人,想想对方车接车送,管吃管住,没好意思要。等他回到省城贵阳市,发现车上有两瓶茅台酒,大概是充作授课费的,那个年代茅台7.5元一瓶,两瓶酒价值15元。叶辛把这两瓶茅台酒一直保管至今,一瓶酒的市场估价已经涨到4万多元。

  老百姓急着把家里的玻璃橱翻空,莫非看准茅台涨到头了?

  “上海市民很实际。白酒不适合收藏,因为普通人不懂怎么去贮藏茅台,放在玻璃橱里阳光灯光直射,密封不好,酒都挥发了。另外外包装如果没保护好,酒的价值也会打折扣,所以与其毁了不能喝,不如趁市场好卖了。”范干平谈到。

  谁来接盘?

  从玻璃橱到拍卖台,下了拍卖台,老茅台的归宿在哪里?老百姓在心里勾画着“茅台收藏者”的神秘肖像。

  “来拍卖会的三分之二是茅台收藏家,经常是三三两两相伴而来。”范干平认为,收藏家有专业的酒窖、地下室来贮存茅台,懂得用蜡密封酒瓶,甚至是真空贮藏,茅台在这些人手里更具升值空间。

  “对,上次赵晨也去了。”

  赵晨出现在哪个拍卖场,在圈子里可以算一件新闻,不仅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几乎没有断代的茅台藏酒,更因为他在2 011年1月2日在南京举办的一场拍卖中,以146.5万的价格拍下一整箱12瓶1985年的“酱瓶茅台”。

  业内人士介绍,酱瓶茅台是上世纪80年代的特殊产物,为当年国宴的特供酒,相当于古代的“御酒”。这种茅台“ 瓶外施酱色釉,瓶底露胎,制作规整”,藏界称为“酱茅”。

  赵晨还记得,这箱酒起拍价只有25万元,经过数十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30万元成交,加上佣金达到145. 6万元。“我本来预计50多万拿下,可东西一上了拍卖台就控制不了了。”

  说到底,这已经不是几年前了。

  从90年代开始收藏各种茅台,赵晨看着这个市场逐渐兴起,打交道的对象,也从民间藏友,酒贩子,到现在的拍卖行,典当行。茅台客的搜酒地图上,最重要的是贵州和北京。

  “老工业基地集中在东北三省,茅台酒厂以前在东北有很大的配额,东北的茅台都集中到北京。北京本身政治气氛浓厚,领导爱喝茅台,部队也都是以茅台宴客。现在北京专职和业余的酒贩子至少有5000人。”

  “以前叫酒贩子,现在叫专业搜酒人士。”看来茅台涨了,从业人员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2000年以后,专业藏友涌进了茅台市场,据赵晨介绍,随着网络发展成熟,2005年有藏友在山东泰安创立了华东烟酒网,茅台酒友可以在网上交流交易,现在专业的藏酒论坛已经发展到五六个。

  这一切都是茅台热拍的前传。

  茅台第一次走上拍卖台是在2004年10月,茅台酒厂在某个活动上拍卖了一瓶“葵花”酒,以10万元成交。“ 以前是比如普洱专场顺便拍几瓶茅台,量很小,专门开茅台专场是最近几年的事。”

  “懂酒的人去民间搜,不懂的上拍卖会拍。”赵晨的收藏中来自拍卖台的数量很少,偶尔会在藏友圈子里交换酒,“ 价格比拍卖会低一些。”但更多的还是自己下去淘酒。

  2006年,赵晨去贵州淘酒,听说有位省政府的退休老干部家中有瓶老茅台。赵晨登门拜访,可老人就是不愿将酒拿出来。无计可施,赵晨只得恳求着说看一眼就成。架不住赵晨死缠活磨,老人最终拿出了这瓶酒。赵晨一看,眼睛都亮了,竟是一瓶1956年的繁体“五星”。他将这酒的名称、特点、背后的典故一一说来。老人听后立马拍板:这酒给你算是最好的归宿。

  “一瓶七八十年代的酒当时只要1000多,现在涨到三四万,这瓶酒老人家开口要两万,我说这酒肯定会涨,你以后肯定会后悔,我多给你一万,三万成交。现在已经涨到150万。”

  5年上涨50倍,回报率就连房地产行业也望尘莫及,热钱嗅到血腥味,迅速挤入这个市场。“茅台市场刚刚兴起,价格还很便宜,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逢低吸纳。”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全国茅台藏酒超过一万瓶的藏友,好几个是做房地产的。”赵晨透露,“不过他们未必完全是为了投资,对这些人来说,一顿宴请开一瓶几万块钱的‘三大革命’或‘地方国营’,既有这个需求,也完全消费得起,这批人有些是终端买家。 ”

  茅台的“金融属性”

  老茅台还能热多久?没人能说清楚,但至少可以掐指算一算,还剩多少老茅台能炒上一炒。

  “上海这座城市,藏着两三千瓶老茅台是正常的,茅台专场拍卖还可以做几次,等民间藏酒全部进入市场,市场有一定量以后就会有流通,茅台拍卖可以稳定在一年做两次左右。”

  此前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上世纪70-80年代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茅台酒数量大约分别在3万瓶(70年代)、4万瓶(80年代),算上保存不善毁掉的酒,以及在各地拍卖中消耗的,民间藏酒已快探底。

  各方数据强调了老茅台的稀缺性,使得投资合理化。但是当一个市场充满喷薄欲出的投资欲望时,数据支持并不重要。1958年和1959年的茅台拍出天价,尽管这两年正是“大放卫星”的时候。事实上,茅台走上拍卖台的一刻,已经从一件消费品变成投资品。

  “投资品具有某些金融属性,比如是否容易变现,以前茅台酒变现渠道很少,只能找礼品回收,但现在许多典当行会收陈年茅台。”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老茅台一旦扯上“金融属性”,离不开“大鳄炒作,散户吃套”这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定律。或许已经有人产生了一个阴谋论的想法:老百姓忙着翻遍家里的玻璃橱,搭上这一轮上涨的便车,守着几窖老茅台的资本大鳄笑而不语。

  玩过“红心大战”的人都知道,当把牌面上的红桃都收入囊中,就掌握了牌局的主动。转换成经济学定律,谁垄断了市场上所有老茅台,谁就获得了定价权。

  如果把这个设想推进一步,拍卖会上熙熙攘攘,也许在某个无人知晓的地方,静静地躺着一批陈年茅台,等待着市场价格登顶。“经销商处留着陈酒的可能性不大,但茅台厂如果放出一批存货,市场价格会产生怎么样的波动?”这样的逻辑推理自有道理。

  “据我所知,茅台酒厂也没有装瓶的陈年茅台了,就连样本也没有保存。”赵晨坦言,“只有酒缸里还有陈年茅台,用来勾兑新酒。”▲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茅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