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8点半左右,篆新农贸市场人潮退去,一层层从水果上剥下的“塑料外衣”和着果泥污水,七零八落地横在路中央,人流蹚着厚厚的垃圾堆艰难前行……昨日,不少读者打进本报热线抱怨:“限塑令”都执行3年了,怎么水果保护套却一直“逍遥法外”?难道不可以有更环保的东西来替代他们,以防水果碰伤吗?
记者直击:
水果保护套满市场飞
每天的篆新农贸市场,只要购菜高峰期一过,白色的水果保护套就成了集中出售水果摊位的标志性垃圾。有的商贩为了不让这些水果保护套飞远,随手装进装水果的箱子里,有的商贩则随便丢在地上,任风吹得到处乱飞,一位商贩这样解释道:“水果保护套堆得越多,就说明这个摊位的生意越好,这些水果保护套还能起到招徕顾客的作用。”
在篆新农贸市场出售了十多年苹果的周先生说,他们也知道水果保护套会造成白色污染,在进货时,这些水果保护套还会与水果一并出售,但水果不可能不保护,不然相互碰撞烂了损失更大。他粗略算了一笔账,“一箱苹果按60个计算,每天我出售20箱左右,大概能产生1200个这样的水果保护套……而按照我的保守估计,在昆明有那么多贩卖水果的摊位,估计至少每天昆明要产生几十万个水果保护套。”
政府部门:
只管手提塑料袋
据官渡区环卫部门相关人员介绍,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水果保护套确实很难处理,不易降解,但是否属于限塑的范围,他们也不清楚。而昆明市工商管理局市场处马先生则说,他们只监管手提塑料袋,严厉查处生产、销售环节,而针对水果保护套,不在查处范围,属于监管空白。
据记者查询得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而一位环保人士表示,水果保护套也属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生产厂家图便宜,都不会用环保材质。而且,现在,国家只限制手提袋,而从塑料的污染来讲,包括塑料凳子、塑料盒、塑料玩具、包装的塑料都会造成污染,但有的是可以回收的,就会降低影响,但有的不可回收,就会加大污染,限塑肯定也要一步一步来,找到替代品。(管弦 赵希) <
“限塑令”为何难执行?
市民称:塑料袋是免费的 环保袋要花钱买
昨天,本报推出了“昆明无偿塑料袋还在‘飞’”这一报道,发现在一些小超市、农贸市场等场合,塑料袋仍在大行其道。在“限塑令”实行即将满3年之际,为何塑料袋仍无法禁止使用,到底问题出在哪儿?记者综合采访到的情况认为,唯有在严格执行罚则、政府承担责任、商家让利以及社会教育的多种合力下,才能使“限塑令”稳步推行,成效显著。
限塑难·原因
原因一
政府监管不够严
从2007年开始,昆明市盘龙区拓东街道办事处东庄社区,150多名老太太当上了义务环保宣传员。她们无论是在买菜还是逛街都拎着一个环保手提袋,时时提醒过往市民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但一直到今天效果也不理想……“刀没架在脖子上!”市民如此形容“限塑令”的执行。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树华表示,2008年实行“限塑令”时,曾一度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街上使用塑料袋的人少了,卖塑料袋的也见不到了,大家买菜都自己提个篮子……但后来又恢复到塑料袋滥用的状态来。
从目前来看,在大超市里,“限塑令”执行得很好,但塑料袋在小超市、小卖部等地方还依然有生存空间。
原因二
有免费的为何不用?
云南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主任程伟平分析,“限塑”难的原因,主要是市民的习惯和意识问题。实际生活中,使用环保布袋不像塑料袋那么便捷可取。买菜或到商店购物时塑料袋可以免费提供,而且回来还可以装垃圾。而环保布袋却需要自行携带,如果要购买必须花钱,虽然费用只要几毛钱到1元钱,但比起塑料袋的免费获取多了“成本”。
“此外,生产一个环保布袋的碳排放量超过塑料袋的好几倍,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只有将环保布袋反复使用,才能抵消超标的排放。最少使用5次才能达到减排的效果。”程伟平说。
限塑难·建议
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来监管
市民丁先生认为,并不是大家不愿意限塑,只是实际生活中已经养成了使用塑料袋的习惯,如果要限塑应该先让大家培养起使用环保购物袋的习惯。比如可以通过换购、免费赠送等形式来培养。
限塑的关键还是要从源头抓起,比如丽江,好多年前就禁止了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效果明显。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塑料袋,发现一个处罚一个,而且要重罚,要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来监管。
此外,鉴于普洱茶七子饼的笋片包装已经形成了一种特色和定式。记者认为,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限塑还应加强疏导,就地取材,发展产业链。云南是生态大省,竹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可以速生,可谓取之不尽。如果政府能出台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推广使用竹叶一类的外包装,不仅可以突显出生态的味道,对减少和杜绝塑料袋的使用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唐薇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