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授设立搀扶老人基金维护助人者权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11:16  CCTV《新闻1+1》

  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2011年9月5日播出《谁来搀扶“爱心”?》,以下为节目实录:

  导视:

  八旬老人街头迎面摔倒,一个小时后不幸离开人世

  张师傅::

  后来他的儿子把他翻过来的时候,他鼻子里面的血时间久了进里面去了,堵塞了呼吸道。

  警察何时赶到,家人何时被告知,120处置是否及时,周围的人又在做什么,我们是否将事情简单化。

  张师傅:

  好多人说,他这么大年纪,这样把他翻动不知是好是坏。

  司机救人被误解,摄像头化解纠纷。电动车主救人被诬告,路人指正还清白。

  老人倒地无人扶,路人报警获救,街头的益举如何才能无忧无虑。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谈方教授:

  社会缺乏强有力的这种见义勇为的保障和救助机制,而是去靠当事人自己去承担。

  《新闻1+1》今日关注——谁来搀扶“爱心”?

  评论员 白岩松:

  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我们的话题要从我们背后的大屏幕上面一幅漫画开始说起,这可能不是我们陌生的一个场景,一个老人倒在了地上,旁边呢,也许是夫妻,也许他们不认识,一位女同胞说快去扶他一把,因为老人倒在那儿了,但是男同胞非常非常担心地说,谁敢啊,这里没有摄像头。

  看到漫画按理说我们应该笑,但是看到这幅漫画的时候呢,我们也是笑,不过是苦笑。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在前些日子的时候,在江西如皋那么一个客车司机去救一个摔倒在地的老太太,结果反而被老太太反咬一口,认为是你撞倒了我,后来幸亏大客车上有这样的一个摄像头,因此还了这个司机一个清白,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一个漫画。

  今天我们要面对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情,相似之处在于,都是老人倒在了地上,但是不同的是这一次在武汉,9月2号没有人上去搀老人一把。倒地一个多小时之后,老人不幸离世了。

  (播放小片)

  解说:

  今天位于武汉汉阳区的知音西村菜场,人来人往,李大爷的家就在离这里不到100米的地方,他习惯每天早上6点半下楼锻炼,然后从这里买些菜和水果回家。

  三天前的早上,早锻炼结束后,李大爷照例逛了一圈菜场,顺便买了些香蕉。

  张师傅:

  匆匆忙忙的,走到这里就绊倒了,因为鞋子这里破了。

  解说:

  来自湖北汉川的张师傅在知音西村菜场收废纸半年多,9月2号早上7点半,李大爷摔倒的时候他就在现场。

  张师傅:

  不是不扶,好多人都是经历过教训的,还有人是这样讲,就是说他年纪大了,不知道把他翻过来是好是坏。

  解说:

  老人迎面摔倒了,鼻子开始流血,他想站起来但气力不够,人们渐渐围了上来,不少人想把老人扶起来,但他们都在犹豫。

  市民:

  这种事情电视放了很多,做好事没有好结果。

  解说: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拨打了110,8点左右警察赶到了,也有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就在人们等待救护车到来的时候,毫不知情的李大爷家人正在离菜场不远的家中吃早饭,住在李大爷家楼下的汪阿姨,第一个将老人摔倒的消息,告诉了老人家人。

  汪阿姨:

  后来有人说那里死了人,说一个老大爷摔倒了,派出所的人都来了,我就说那我去看看,等我一去,我一看是我们楼上的老大爷。

  解说:

  接到消息,李大爷的老伴和儿子扔下碗筷就往菜场跑,8点20分左右,他们赶到现场将老人扶起。

  李大爷的儿子:

  当时我去了之后,就远远地看到,里三层外三层大约有100多人,围观在现场,我分开了众人以后,挤进了人群,看到我父亲俯身在地下,口鼻处有一摊凝固的血迹。

  解说:

  8点40分左右,在接到救助电话26分钟后,120救护车赶到,李大爷被送往汉阳医院。10点多李大爷的女儿、女婿等赶到医院,他们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白岩松:

  首先呢,我们要愿老人安息,同时也愿老人的家属们能够节哀,接下来该做的事,就是我们这些所有的非常大范围的这样一个围观者,要一起叨咕叨咕,反思反思,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办?今后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看一下当地的媒体对这件事情的报道,当地媒体的标题呢是“八旬爹爹跌倒之后窒息,围观者越来越多,就是没人敢扶”,这里面强调的是“没人敢,”是一个似乎很简单,于是就立即引发了网络啊、包括公众看到这条消息人们的热议。

  但是真的是这么简单吗?其实刚才我们在看这个短片,记者去复原现场的时候,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了,复杂在哪儿呢,我们看看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敢扶,是不是有几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当然都是问号了。

  第一个是救人担责,不敢上前。这是这个标题马上会给大家的一个感受,而且之前会有很多的这样的事情。

  那么我们再看第二,离他家近,身边是熟人,去他家叫人了,因为离菜场非常近,的确很快就有人去这个老大爷的家里,去告诉他,老大爷摔倒了。

  第三个呢,也有人很快地报警了,形成了一种等待。

  第四个呢,大家缺急救常识,不敢上前。

  因为跟以往的那种被车撞倒的情况不太相同,这一次是老人发病突然倒在地上,那么很多的人可能在生活当中急救常识是比较匮乏的,因此不敢上前,也许这几种责任都有,也许这一切都是问号,不过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下采访这件事情的我们在武汉的记者,王涵听她给我们介绍一下。

  电话连线

  白岩松:

  王涵你好。

  武汉 本台记者 王涵:

  你好岩松。

  白岩松:

  因为你到了这个现场之后,相信你的心情也非常复杂,但是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去了解的是,为什么会没有形成一种围观者的立即急救,我刚才也列举了几个问号,那你了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王涵:

  您刚才列举的几个问号,我们在现场是完全的得到了一些印证,今天下午到现场采访的时候,其实整个小区还是在议论这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天的时间了。那对于老人的死街坊们都表示特别的可惜,因为刚才你也说到了,老人倒下的地方其实距离自己的家只有100多米,那有街坊说当时对于老人最基本的关心其实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出事之后,很快围观的人当中还是有人拨打了110和120,但是的确是从老人倒下,一直到他的儿子赶到现场,没有一个让上去扶他。

  那么采访中呢,我们也了解到了,就是你刚才也提到了,有些市民呢他是怕好心的相救反而被赖上,说不清了。其实现场的确是有人想扶这个老人,当时还是有些犹豫,但是被现场的人给劝住了,那其实劝住的理由,不知道扶过来是好还是坏。

  还有就是街坊告诉我们说,他们最主要的是担心自己是不是缺乏相关的急救知识,尤其是看到像李大爷当时他没有明显的外伤,突然间就晕倒了,那么大家更不知道该怎么去施救了,生怕冒然把老人扶起来之后会加重病情。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我想要说的是,其实包括咱们的公安民警在内,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按照目击者的说法,事发地所处的派出所距离现场只有150米左右的距离,值班民警其实出警还是非常快的,要比救护车呢早大概半个小时到现场,比李大爷的儿子当然也要早,但是到现场之后,他们主要是拍照、取证、疏散围观的群众,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这个相关的急救知识,所以也是在等120的到来。后来呢还是等到老人的邻居看到后,把老人的儿子喊来,才把老人的身体翻正,但是正如大家知道的,还是耽误了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机,岩松。

  白岩松:

  是,听完你这样的一个介绍的时候,更加感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当中,常识这种匮乏到了具体事件的时候它就形成一种恶果,这个我们先不说王涵,我发现有一些事情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比如说最近这个地方有了救人的这种好事,一报道之后救人的事就会增多,但是如果这个地方有了救人之后被人反咬一口,可能就会出现大家就会躲一点。那我发现似乎像是一个印证,就在8月28号同样在武汉,我们注意到新闻中报道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电动车的司机去救一个跌倒的老人,但是被老人反咬一口,后来很多的围观者呢替他作证,那么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一条新闻,会不会对9月2号发生同样在武汉的这件事情会形成一种人群中的一种躲避?

  王涵:

  我觉得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影响,其实这个报道我也注意了,对这件事情湖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楚天都市报(微博),8月29号用了这样的标题,我还记得标题的全文应该是“车主好心扶起太婆,反被赖上身,目击路人纷纷为好人作证,民警多方调查最终采信”,这个标题很长,其实这样的一个长的标题我想它本意还是想对这个事情过程的描述要更加全面一些。同这个标题上看,可以看到“车主、太婆、路人、民警”多方的表现都是有,实际上最终显然是得到了一个公正的解决,其实我想告诉大家这条新闻开始就是一条热线新闻,只是有目击者看到这个事情之后,为这个胡师傅打抱不平,才打电话打到报社,那也就是报社的记者赶到现场后对三名目击者的采访,才使得胡师傅没有最终被冤枉。

  当时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胡师傅起初来打算花200块钱了事,但是现场目击者极力反对,加上路人纷纷指责太婆,最终交警把民警叫过来,采信了目击者的说法,胡师傅才得以离开了现场。

  所以这里就一个感觉是什么,就是如果没有这个目击者挺身而出,或者说像咱们之前知道的这些类似的事件,没有监控录像,我想这个事情恐怕还得再争上一阵,所以大家在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犹豫,所以我觉得,可能在现场采访有一种感受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八旬老人的死,他很大程度上,也许并不是死于围观者的冷漠,可能更多的是胆怯,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有善心的,可能只是缺乏勇气罢了,岩松。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王涵在武汉给我们带来的报道。

  再复述一下,添加一点,刚才那个细节,就是8月28号发生的那件事情,他救了这个跌倒的老太太,但是被反咬一口,后来他实在烦了,也纠缠不清,打算200块钱我私了,我认了。旁边一位女士还看他钱不够,给他掏了80,一块打算跟她私了,但是另外一位姓舒的女士说,坚决不可以,我们集体为你作证,否则的话以后年轻人谁还敢做好事呢,这是那件故事。

  当时其实面对了武汉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也是再三反思自己,我们的媒体在报道这样的事情的时候,究竟会不会强化了人们担心的这样一种情绪,但是我们报道是为了走过这样一个艰难的路程将来更多的人愿意做好事,可是,另外一方面,恐怕也不能简单地去处理每件事。

  就像武汉的这件事情,其实更复杂,我今天注意到了李鸿文写的一篇文章去评论,他的标题很值得关注,叫“别故意放大社会冷漠”,他指的就是武汉这件事,既然围观的人很多,也就不存在被人诬陷的担忧,围观者之所以没有帮人转身,应该说不是没有这个意愿,而是缺少相应的急救知识和能力,担心自己的鲁莽动作导致意外,这显然跟冷漠无关。

  我希望能够接受他的论点,但是恐怕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担心,因为最近这样的事发生的实在太多了,我们再回头看一下。

  (播放短片)

  李大爷的儿子:

  我父亲长期从事在军队和地方,从事医务工作,一生救死扶伤,救人无数。

  解说:

  昔日救死扶伤的老军医,以一种让人感伤的方式离开人世,而事发地知音西村菜场,依旧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件事在人们的心中的印痕难以抹去。

  张师傅:

  我们说实话,我昨天在这里,收纸的时候,听到别人说 ,一个老太太,走路摔倒了,有一个男孩子把她扶起来,后来她的女儿打那个男孩子两嘴巴,好多人反感。

  解说:

  面对突发的街头意外,人们似乎有一些顾虑、犹豫以及无奈,实际上类似的事件最近有些密集地在催促着社会思考。也就是在9月2号,在上海一名拄着拐棍的老人不慎摔倒,在经过了10分钟的围观之后,一名路人打了报警电话,随后120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

  而时间再向前推移,8月28号,也是在武汉,一名电动车主胡师傅,扶起一名摔倒的八旬婆婆,反被婆婆赖成是被电动车撞倒的,事发后现场多名目击者均为胡师傅抱打不平,最后赶来的民警调查后让胡师傅离开。

  而同样是8月28号,在江苏南通,一桩类似的纠纷,则是以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方式化解了。

  南通汽车集团飞鹤快客分公司驾驶员 殷红彬:

  我们这次如果没有这个铁的证据,这个事情是比较麻烦一点。

  解说:

  感谢好人,这是南通汽运驾驶员殷红彬一周前收到锦旗,而殷红彬应该感谢摄像头,人被指控的肇事者还原为见义勇为者。

  8月26号,江苏南通一座立交桥上,一位骑三轮车的老人被撞受伤,殷红彬下去搀扶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他的大巴车撞倒的,双方各执一词,后来幸好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像,才让事情水落石出。

  石老太太:

  我当时头昏沉沉的,我以为是他的车(碰了我)。

  殷红彬:

  后来从公司过来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一点压抑,做好事怎么那么难啊,很善意的举动,也引来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麻烦,但是我也是不感到后悔,谁都会这样做的,对不对呀。

  解说:

  谁都会这样做,无论是指正事实、报警求助,还是当事人改口道歉感谢,似乎都表明面对着求助者人们并不缺乏爱心,只是这样的爱心如何摆脱犹豫和顾虑,依旧值得我们期待。

  白岩松:

  南通的那位司机殷红彬接到了这个感谢的锦旗,上面写着“感谢好人”,其实也有很多的人说,感谢好人应该变成五个字叫感谢摄像头。殷红彬在之后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的父母倒在地上的话,别人都不救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是的,这就是一个逻辑的冲突,如果说自己的父母倒在地上,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救他,但是当别人的父母倒在地上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帮他搀扶起来。

  另一方面,我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这样逻辑圈里去探讨问题,否则永远解脱不出来,只要跟我无关,我都觉得应该,但是自己到了那儿的时候却不一定站出来,那么离开道德圈有没有一种解决方法呢,我们看一下新加坡的一个规定,如何帮助好人?

  新加坡它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

  在美国,在其他的一些国家,也有类似这样的一种法律的这种规定,来保护好人。

  另外今天,《新京报(微博)》的潘采夫有一段话,他启示了我,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互换人心很重要,制度建设更重要,对帮助别人做出奖励,对陷害别人做出惩罚,这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请注意啊,要从制度上保证摔倒的人不去陷害人,这个需要解决他们的生存保障,如果摔倒了可以看病不花钱或者完全能承担得起,他们就没有必要去陷害,能够自立才会有自尊。

  他的这段话,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等等这方面或者说看病不是那么难,或者不需要那么多的钱自己掏不起的话,他可能就不用去诬陷别人,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为什么会是那么多的老太太在跌倒了之后,别人救她的时候反咬一口,可能她担心,我接下来我自己去看病的话,我怎么办,那能不能从机制上去让好人做好事的时候,有一种更好的这种保障。

  好了,除去这种法律以及公共权利、以及社会应该去做很多事情之外,其实民间组织也有得做,接下来我们短片与此有关。

  (播放短片)

  解说:

  当摄像头澄清了事实,在江苏南通,飞鹤公司的司乘人员殷红彬和郁维贞,受到了社会的赞扬。

  市里的有关负责人感来慰问,并且将为他们申报当地的见义勇为好司机奖励。奖励这是很多地方对于路上益举的措施,今年年初在深圳高三学生罗伟和周天成在路过国威路时,看到一位老太太跌倒在路边,他们两人将老人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在联络到家人后,也没有立即离开,而是一直护送回家。

  罗湖外语学校学生 周天成:

  我回去以后,两种极端我都没有想到,一个是他们说,会不会被骗,或者是被奖,我都没想到。当时就当成一件普通做好事。

  解说:

  正是这件普通的事情,感动了深圳,他们不仅获得了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一人一万元的奖金,罗湖区教育局还兴师动众地召开了“助人为乐阳光好少年”的表彰大会,但是单纯的奖励是否能够解决人们对于行善的后顾之忧呢。

  与此同时也有人在试图通过其他尝试去破解这个难题。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教授 谈方:

  不管是谁,你见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胆去搀扶,搀扶由此打的官司,我们律师免费给你打官司,你如果真的是败诉了,我们给你赔偿金额,不管多少,有人问我们,设不设上线,我们不设。

  解说:

  化解好人风险、不让好人寒心,这是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主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谈方,在今年的3月5号雷锋纪念日这一天,启动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专门为那些勇于搀扶受助人却反而被冤枉的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和基金赔偿。

  谈方:

  有人就问,这个也设个基金吗?我说是我们也不想设,但是不设不行,我们通过设立这个基金来源呼唤,来唤醒更多人来关注这个事情,来化解这个风险,来让这个基金最后不起作用,甚至完全取消,那才是我们的最终要达到的这个目的。

  解说:

  基金成立的半年来,已经募集到4万多元的捐款,60多位律师维权自愿者参与其中,至今已经接触过三起类似案件,都是关于一方实施爱心行动后,反被冤枉。但其中的两起当事人最终都放弃了法律维护。

  谈方

  放弃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一个他们不想再提及这种事,因为这种事对他们的伤害太大了,他们说无法理解,好心帮助别人,反而还陷入官司。

  另外一种原因,他们又怕提起这事之后,周围的人就会对他们议论纷纷。我们的社会缺乏强有力这种见义勇为的保障和救助机制,而是去靠当事人自己去承担,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到处去碰壁。

  白岩松:

  的确,设立了这样的一个搀扶老人的这种帮助基金,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实呢又会给了你一个冷冰冰的这种回馈,半年的时间里头,只有三个申请,后来两个还是中途就已经放弃了,只剩最后一个坚持了,那么整个这个基金的创办人谈方对此他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

  谈方:

  他们认为接受帮助就反而变成了自己要去讹别人,自己要去利用这个机会来捞一笔钱,要么就是让爱心组织,给他们支付赔偿金,我说这个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们支持你、帮助你,我们是帮助整个社会的风气,帮助更多像你这样的好心做好事而受到冤枉的人,也是为了将来更多的,像你这样去帮助别人的人,不再被别人冤枉,不再被别人打伤,所以我说你要接受我们的帮助。

  第二个就困在我们的社会,缺乏强有力的,这种见义勇为保障救助机制,往往当这样见义勇为的事情出来以后,见义勇为被冤枉了,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往往没有机构,没有人员出来帮助他们化解风险,而是去靠当事人自己的去承担,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到处碰壁,到处去遇到的一些困难。

  白岩松:

  当最初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之后,我们都不愿意归咎到道德沦丧、人心冷漠,可是后来随着我们在道德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口水之后,发现这个事情还不仅仅简单是这样,于是我们开始期待,法律能够站出来,媒体又该做一些什么,然后整个救助机制又该有哪些突进,这个时候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推动。

  不过,当我们去期待这些方面有了积极改善的同时,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自身,难道我们真的就那么怕吗,不妨拿《北京青年报》的评论员张天蔚(微博)的这段话作为咱们今天的结束,反省我们自己,制度固然重要,但在当下我更想强调个人的道德承当,和由此构成的社会道德氛围,如果一次或几次不当的判决,就是见义而不为的全部理由,只能证明社会的道德基础本来就不堪一击,行善之后被讹诈,而且被错判,毕竟只是极小概率事件,如果这样的风险概率就足以阻止你伸手救人一命,则即使没有以前的错判,你也未必打算出手。

  对了,我们不能把自己不打算做好事给推到了“哦,我担心”上,还是去做吧,好,今天到这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更多关于 搀扶老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