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揭电话诈骗幕后黑手 先吓后蒙为惯用伎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3日10:06  南方日报 微博
我是✕✕法院…… (犯罪分子) 简仁山 作 我是✕✕法院…… (犯罪分子) 简仁山 作

……你涉嫌洗黑钱 (受害人) 简仁山 作 ……你涉嫌洗黑钱 (受害人) 简仁山 作

警方缴获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部分作案工具。 南方日报记者 曾强 摄 警方缴获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部分作案工具。 南方日报记者 曾强 摄

  9月29日中午,一架国航包机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45名头戴黑色面罩的犯罪嫌疑人依次被警方押下飞机。这是两岸和东盟8国警方“9·28”联手行动摧毁的特大跨国、跨两岸电信诈骗案首批45名犯罪嫌疑人。几个小时后,第二批60名嫌疑人从柬埔寨被押解回福建厦门。

  公安部统一指挥大陆10省(区、市)公安机关,联手台湾警方,与东盟8国警方联合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828人,破获案件1800余起,涉案金额高达2.2亿元,如此大案历来少有。

  少则几千,多则千万——这不是玩笑,广东阳江的戴先生就被“法院来电”骗走了1106万元的巨款。上当受骗者不乏高学历、高智商人士。

  电信诈骗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骗术?电话那头,看不见的那个他(她)是谁?他(她)为什么能准确叫出我的名字、拨打我的手机?对方摆下了什么“迷魂阵”,竟让数不清的人相继落入陷阱?本报记者采访多位受害人及办案民警,帮您看清电话背后的“黑手”。

  1 他(她)为什么能掌握我的信息?信息泄露犯罪分子借机行骗

  很多受害者被引入“陷阱”的第一步,就是因为对方能准确地称呼其姓或名,“如果不是熟人、朋友或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系统,其他人怎么能掌握我的个人信息和电话?”一位差点受骗的媒体从业者郭女士说。

  的确,个人信息泄露是当下很多犯罪手法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但仔细想想,目前,谁都可能在有意或无意间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信息,比如,办信用卡,买房贷款,上网买卖东西,办张商家会员卡,到医院就诊等,都要填写个人资料、电话、住址、职业、甚至收入水平。

  当然,银行工作人员、房产中介、网站商家、业务人员都会承诺对客户的个人资料保密,但还是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打过来。“很多人对这种情况不以为然,见怪不怪,可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来诈骗钱财,你就会觉得很恐怖。”广州警方一位长期侦办电信诈骗案件的民警告诉记者。

  个人资料甚至被当做商品进行买卖。警方在审讯中,有犯罪团伙交代,“花几十块或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一份资料,里面有数百个人的联系电话”。

  2 他(她)为什么能骗到我?团伙分工对话脚本设“迷魂阵”

  很多受害者在被骗后回忆当初情形,对自己如此轻易被骗感到不可思议,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下了“迷魂药”,才导致一步一步落入对方设下的圈套。其实,电信诈骗最典型的特点就是“非接触性”,要说真有“迷魂药”,那就是对方设置了一整套极为严密的“迷魂阵”。

  与其他犯罪组织相比,电信诈骗的犯罪组织更为复杂和严密,且往往是多个犯罪组织纠合在一起,细分有导演组、话务组、取款组、网络组、洗钱组等。

  导演组是这类犯罪组织的核心,操纵整个犯罪过程,他们负责编写的“对话脚本”如同一个详细的对话程序,针对受害人在接到诈骗电话后可能出现的种种反应,要求电话接听人员根据规定进行应对。在广东警方端掉的“5·13”犯罪集团多处“电话机房”里,现场就缴获了多本“电话诈骗讲稿”,里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诱导骗术。

  记者翻看过多本“对话脚本”,其对话剧情设计之精巧、分门别类之细致、用语之规范谨慎,令人咋舌。在这些已经设计好的对话“剧情”里,多个“角色”相互配合,如同催眠一般,一步步将受害人引入圈套。“如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说话,你可能就不会相信他。但他们会转来转去,很多人配合,都在说一件事,你可能就信了。”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黄祖跃说。

  为了将“戏份”演到最真,犯罪嫌疑人“做足了功课”,尤其注重通话时的细节。东莞的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东莞警方在捣毁专门针对韩国人进行诈骗的窝点时,缴获了多套电话录音装置。“‘叮咚’一声后,是一段韩语,录音内容是模拟韩国银行大堂的声音作为诈骗时的背景音;像冒充司法机关的窝点还有模拟公安局指挥中心的背景音呢!”

  3 钱为什么那么快就被转走?“子孙账户”分流转账化整为零

  很多事主在迷迷糊糊转账之后,随即拨打对方电话,发现电话无法接通,这才发现上当受骗,此时,再去查账,账户里早已空空如也。短时间内,犯罪分子为什么就能快速地把巨额现金转走呢?

  这并不稀奇。金融行业资金流转的便捷和网上转账技术的成熟,让“即转即到”完全可以实现。警方已经抓获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成员中,不少是高智商人士,尤其深谙电信、网络、金融等专业知识。在“5·13”大案中,专门负责转账的叫“转账水房”,水为财,“转账水房”是按照广东人的语言习惯命名的。一旦有人上当受骗向账户打款,“转账水房”马上运作起来,将大额款项层层分流到数个子账户里,每个账户仅流入几万元,随后,各地的“车手团伙”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到银行、ATM机提现。短短几分钟内,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赃款就会通过这些“子孙账户”层层转移,最后悄无声息转到境外。

  4 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银行卡?收身份证用钱“买”证银行开户

  警方破获的多宗电信诈骗案中,通常都会缴获众多的身份证,且大多都是真实身份信息。为什么犯罪分子总能手握数十甚至数百张身份证,大摇大摆地到银行开设成百上千个账户呢?这些身份证究竟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此前的调查掌握到,大多数情况下,身份信息泄露是源于身份证丢失或被盗,而此后事主又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办理挂失和登报声明,给了不法分子冒用的可乘之机。网上甚至出现了收购身份证“专业户”,以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收集各类身份证。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团伙的手法也有了一定改变。在过去,犯罪团伙直接收购银行卡,如今,他们直接收集身份证,然后持身份证去开账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警方对线索的追踪。

  5 为何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也被骗?广泛“撒网”高仿真度模拟行骗

  广东警方调查显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中,有八成是中老年妇女,但从近一两年的案情来看,情况有所变化,高智商、高学历被骗的人士也不少见。为什么犯罪分子的诈骗伎俩竟能瞒天过海、骗倒教师、教授、精明的生意人?

  “这种电信诈骗就是‘广撒网’,没有谁天生具有免疫力,犯罪分子玩的就是一种心理术。”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办案人员告诉记者,犯罪团伙中不乏高智商之人,而且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高仿真度模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受害者如果与复杂社会的接触相对少,对当今各类骗术缺乏了解,且缺乏一定的心理研究,即便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也可能被骗得很惨。

  电信诈骗脚本惯用伎俩:先吓后蒙致受害者“一时糊涂”

  记者采访过多宗重特大电信诈骗案件,除了上述所揭示的犯罪团伙的诈骗手法,另外还总结出诈骗对话脚本中几点值得注意的细节:

  关键词:公安、法院、洗黑钱

  分析:杜撰危机使陷恐慌

  作为政法部门,公、检、法在很多群众的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犯罪分子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认同,杜撰“危机”让人反应迟钝,试图制造心理恐慌,把事态说得非常严重,如经济诈骗、涉嫌洗黑钱等,目的就是让被害人猝不及防陷入恐慌,建立欺骗成功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语速

  分析:制造判断真空期

  犯罪分子在电话里一般语速很快,但通常吐字清晰,让被害人不会因听不清楚而打断发问,而且还可以保持与对方的持续通话,不让其有单独思考或询问他人的时机,这利用的是成功欺骗后的判断真空期。在那一瞬间,很多人似乎在突然间就丧失最基本的判断力,变得“智商低下”,但往往事后马上觉醒,自责“我怎么连这种当都会上”!

  关键词:提供候选项

  分析:抑制发散性思维

  为了干扰被害人的思考,犯罪分子往往会给被害人几种选择,目的是抑制发散性思维,让被害人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候选项上,而不会发散到其他解决办法上去,这就像在商店里,服装推销员拼命向你推销一件衣服,你很可能一口回绝;但若推销员同时向你推销3件衣服,你可能决定购买其中的一件,此时你忽略了一点:在这3件衣服之外,你还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警方支招

  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自己被骗,即被骗金额还未被犯罪分子转到其他账户上,受害人可以迅速拨打银行的客服热线,在电话中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并随意输入密码,直到输入三次错误密码而使犯罪分子的账户被暂时冻结,然后再报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但是,民警也提醒市民,如果在非紧急时刻,有人用上述方式搞“恶作剧”,将受到法律制裁。

  ●南方日报(微博)记者 洪奕宜 发自广州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更多关于 电话诈骗 伎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