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伙替牺牲战友行孝20载 16岁时承诺践行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3日03:50  华龙网-重庆晨报
昨日,为了让陈万清妈妈锻炼身体,胡继伟给她买来健身椅。 重庆晨报记者 胡杰 摄 昨日,为了让陈万清妈妈锻炼身体,胡继伟给她买来健身椅。 重庆晨报记者 胡杰 摄

当年胡继伟(左)和战友廖兵刚上军校时的合影。 当年胡继伟(左)和战友廖兵刚上军校时的合影。

  胡继伟16岁当新兵时和战友约定:如果谁不幸牺牲,另一人到对方家当儿子

  一诺千金!

  1986年,两个重庆男孩一起入伍,到兰州军区新疆边防某团当兵,新兵训练后两人相约:如果谁不幸牺牲,另一人到对方家当儿子。1992年,其中一人牺牲,另一个到战友家当儿子,至今已经20年。

  20年来的信守承诺,让代替战友尽孝的胡继伟和已故战友的一家真正地融为了一体。喊战友的母亲妈妈,每月送油送米,每周参加家宴,带妈妈去旅游陪妈妈散步谈天,在妈妈手术室焦急地守候,儿子该做的一切,都由他进行着。胡继伟说,只是希望妈妈觉得,老三(廖兵)依然在。

  16岁时的承诺 如果谁牺牲了,活着的人替对方尽孝

  “兵,你走了20年了,我答应过你会代替你为老人当儿子,放心吧兄弟,妈妈和全家都好,我也很好,你放心!”每年10月17日前后,已经转业到机关单位工作的胡继伟,总会约上战友一起,带上好酒好烟,含泪来到石桥铺殡仪馆,抱出战友廖兵的灵骨塔,与已经天各一方的战友互诉衷肠。

  1986年10月,大石坝的胡继伟和观音桥的廖兵,两个16岁的男孩兴奋地第一次穿上军装,戴上大红花,打起背包卷,登上从重庆到成都的列车。在窗口,第一次出远门的廖兵,冲站台上哭得眼泪花花的母亲陈万清挥挥手,含泪再见。

  同一节车厢内,一个和廖兵一般大、同样瘦弱的男孩,忍着眼眶的泪,心情沉重,他就是胡继伟。上车前,他的妈妈刚被推出手术室,病床上的母亲告诉他:“儿子,你去当兵,妈妈就不送你了,会哭得忍不住的,就送到这里,你保重。”火车站台上母亲的缺席,让胡继伟心中,有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担心。

  那一年,从江北区入伍到兰州军区的新兵一共有50人,生于1969年11月24日的廖兵和1970年1月的胡继伟,是全车最小的两个。

  重庆、成都、兰州、乌鲁木齐,再乘两天汽车赶到新疆某部队团部。一周的长途颠簸,因为年龄相近,廖兵和胡继伟共同语言特别多,很快聊成了知心朋友。

  新兵训练还未结束,有一天,两人在西北大漠白杨树的见证下,表情严肃地约定:第一,在部队上好好干;第二,如果谁牺牲了,留下的人要把对方的家人照顾好。

  “不论谁先走,对方的父母还会有一个儿子。”胡继伟有两个姐姐,廖兵有三个兄弟,当时胡继伟作为独子的压力更大一些,他一直暗想,如果他牺牲了,只有一个儿子的父母,起码还有廖兵。

  为什么要这样约定?“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俩很可能被分到边防哨所。且每年几个月零下几十度的酷寒,条件极其艰苦。谁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胡继伟说。

  22岁时的分离 好兄弟执行任务时遇车祸牺牲

  廖兵和胡继伟敢拼敢干,表现突出,1988年,两人同时被推荐并且考上军校。“我们恰好分到一个班,我当班长,兵当副班长,每天形影不离。”军校的日子,战友俩特别开心,两人最高兴地事情就是一起给家里写信。

  军校毕业后,两人回到部队,分别被分配到边境线上著名的小白杨哨所、铁列克提哨所。两个哨所相隔290多公里,两人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但一到回家探亲的日子,两人一定相约一起回重庆。

  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1992年。1992年10月17日,已经担任部队机要干部的廖兵在护送机要设备的任务中,遭遇车祸,司机和机要股战士当场牺牲,后排的廖兵腿部受重伤。“一个小时后,我听到兵出事的消息,立即往医院赶,等我到时,兵已经抢救无效死亡。”至今,20年过去了,谈及战友的离去,胡继伟依然难忍热泪。他说,兵牺牲前还守着设备坚持等机要人员到来,做完交接才落气。因为在护送途中表现英勇,廖兵被追授为革命烈士。

  “老三在我们兄弟中,长得最高最漂亮,人又争气,爸妈最心疼这个从小离家的兄弟。”廖家老二说,老三走了,父母感觉天像塌了一样,尽管还有三个儿子,但父母亲每天想起老三就抹泪。

  “你们不要太怄了,保重身体,以后我就是老三。”廖兵牺牲后,胡继伟在处理好抚恤以及后事后来到廖家,他向廖家人讲出了多年前他和廖兵的那个约定。

  家里人都没有想到,老三竟然在16岁时用一个约定,给全家人留下了另一个“老三”,廖家人再度难掩泪水,想到老三的细心和责任感,全家人哭得比任何一次都更加悲痛。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太难过,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三。”跪在地上,热泪满面的胡继伟第一次对着廖兵的父母和兄弟改口。从此后,他正式成为廖家老三,帮战友给父母当儿子。

  20年来的守信 每月定期送油送米每周赴家宴

  “老三啷个还没有回来,快,老大,给老三打电话,看他走到哪里了?”廖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周六晚上有一场固定的家宴。每次上桌前,陈万清最关心老三胡继伟到了没有。廖家老大、老二和老四说,明显感觉得到妈妈最喜欢老三,有点好吃的、好喝的,最先惦记的就是老三。

  对战友父母甚至比亲生父母好

  代替战友尽孝,异姓的老三为何成了母亲最疼爱的儿子?重庆晨报记者和廖家人仔细聊过后,家里每个人都说,这个儿子,这个兄弟,做得实在太好了。“讲到孝顺,老三比我们亲生儿子都做得好,妈妈喜欢他是发自内心的。”廖家二儿子,一开始还不太习惯喊弟弟的战友“老三”,“以前我们都喊他伟伟,更习惯一些,他非让我们改口,说以后就是亲兄弟。”廖家老二很有感触,老三的确说到做到,从1992年开始,每一年老三回重庆探亲,一路风尘,首先到的一定是廖家。

  “穿着军装就进门,行李放在门边,大包小包的新疆特产,给我们家的多,给他自己家带得少。”廖家老大说,有时在老三的盛情下,他甚至会有一种莫名的内疚,觉得老三对自己家的父母比对亲生父母更好。

  “20年来,每个月家里的柴米油盐,都由老三定期买好,淌着热汗搬进厨房。每年春节,先到我们家吃团年饭,逢年过节,糍粑、粽子、月饼从来都没有落下过。”一提起老三,72岁的陈万清脸上的笑容特别动人。

  廖家老二曾对妈妈特别偏爱老三很不解,他甚至问过妈妈,老三哪里比他强?“妈妈说,老三对人好,是发自心里的好,细心,考虑周到。”这番话惊醒了廖家老二,原来陈万清注意到,尽管四个儿子都孝顺,有点好吃的土特产什么的,都会送回家来,但只有老三,每次都亲自搬进家门,从不使唤司机或其他人。

  2004年,廖家老父亲过世,兄弟守灵三天,一字排开给父亲磕头。“老三就在兄弟中间,老母亲看到的是,我们兄弟四个,一个都不少。”廖家老大每次想起给老父亲送终的那一刻,就特别感激老三,“胡继伟虽然是异姓兄弟,但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代替了廖兵完成一个儿子的责任。”

  20年奔波两个家照顾两家人

  每周花大量时间陪伴战友家人,逢年过节优先陪战友妈妈……20年来,胡继伟用一言一行履行着16岁时在大漠许下的承诺,他彻底代替廖兵成为了廖家的三儿子。

  魏凌是当年和廖兵、胡继伟同一批从江北区入伍的战友。从1992年至今,魏凌亲眼见证了胡继伟如何成为了廖家老三。魏凌说:“老三做得很好,多年来如亲生儿子一样照顾着战友的父母,每次廖家人亲热地喊着老三,廖家第三代脆生生地喊着三爸,连我这个外人都能体会到廖家天伦之乐的幸福。”

  “我喜欢说我有两个家,两个爸爸两个妈妈,一边是廖家,一边是自己家。”20年的习惯,胡继伟已习惯在两个家间奔波,过节,团圆饭吃两轮,外出旅游,邀上两家的老人一起。每周,他会专门抽时间陪陈万清到楼下走走,聊聊家常。

  如果无法出席家宴,老三一定会跟妈妈通电话。“老三和妈妈摆的龙门阵最多,他们两娘母感情很深。”廖家老大、老二、老四都说,老三对老人的细致体贴,也改变了他们,现在四兄弟对陈万清照顾得更加细致入微。

  “阳台上放着老三给妈妈买的休闲椅,让她在阳台上晒太阳,厨房里是老三送来的柴米油盐、土鸡蛋。”廖家老二改变最大,现在他给妈妈买东西,也是自己扛上楼。

  对胡继伟的选择,他的父亲和两个姐姐都很理解,并且非常支持。“我们总是会去想,如果不幸牺牲的是伟伟,廖兵现在就是我们的儿子,这样一想,他对廖家越好,我们心里越坦然。”两个姐姐要求弟弟把陈万清照顾好,家里的父母有姐姐照顾。

  “除夕在廖家陪妈妈听新年钟声,初一大早回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磕头拜年时,心里会特别感触,觉得自己很幸福,有三位长辈心疼着。”胡继伟是个特别传统的人,把孝道看得非常重,他总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昨日,老三一下班就赶到位于新牌坊的廖家,手里拎着外地战友来看望他送的100个土鸡蛋。听说昨天有雨,妈妈还没下楼活动,老三立即扶起妈妈,陪她慢慢下楼散步。

  散完步回到家,妈妈先进厨房看了看菜,突然又偷偷去了菜市场,原来老妈妈要给老三加菜。“我就说嘛,现在妈妈最疼的儿子是老三。”廖家三兄弟在妈妈面前撒娇道,妈妈和老三太亲热了,看得他们都要嫉妒了。

  记者手记>

  老三的故事温暖这个时代

  胡继伟代替战友为陈妈妈当儿子,这个故事早已感动了廖家和胡家身边的许多人。但一直以来,两家人很低调,从不愿接受采访。

  直到不久前,陈万清妈妈看了关于小悦悦的报道,老人对着电视屏幕流泪了。“现在的人,为什么不看重感情了,对别人为什么不能有感情呢?”陈妈妈说,大家都说这个时代缺的是人情,她家老三是个特别有情义的人,不知道大家知道了老三的故事,能不能让人们的心暖一些?

  就这样,陈妈妈联系上重庆晨报记者,主动讲出了老三和他们家的故事。“妹妹,不是所有人都感情淡漠,很多人还是很传统,看重信任、孝顺和人品。”陈妈妈相信,如果像老三这样的孩子多一些,如此看重感情,这个世界就不会再冷漠下去了。

  老人的话,让我十分感慨。当我们被社会的普遍冷漠一再刺伤时,这个曾经被人温暖的老人,首先想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质朴地希望将她从老三身上感受到的爱,传播出去。

  老三则告诉我,他做的不算多,只是力所能及,只是对战友说过的话,要说话算话。这样朴实的话语,更加让人震惊,16岁,花一般的年龄,许多的承诺有几何,有多少人会遵守呢?

  老三做到了,他不仅感动了陈妈妈和廖家兄弟,身边亲人和战友,我们也希望,这个故事也能感动你。

  采访的最后,老三反复说:“我只是希望,大家感觉老三依然在,就够了。”我们想说,老三啊老三,你做到了,对廖家人来说,三儿子一直都陪着他们。(记者 刘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更多关于 战友 行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