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69岁老人北漂蹭课清华 每学期旁听笔记20万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1日17:03  天津网-每日新报
老人在听课 老人在听课

老人参与讨论 老人参与讨论

69岁 将学习进行到底 69岁 将学习进行到底

  59岁参加高考,64岁起多次考研失败,68岁从贵州跑到北京旁听博士课程,今年69岁的李文超,是清华园中一道“另类”的风景。他给自己编写课表,从经济学原理到哲学研究,一周10门课,每天都排得满满的。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下和老师交流跟同学探讨,他从来不拿自己当“外人”。他说,“为了学习,我还住在地下室里面,这看起来很‘疯狂’,但我不觉得困苦,学习让我快乐。”

  花甲状元 “疯狂”老头

  听课不怕路远花费高

  一天不学习就不自在

  记者拨通李文超的电话时,他刚从江苏录完节目回到北京。这个过年回家都舍不得买一张卧铺的老人,为了赶回来听一节古典哲学课,愣花了400多块钱乘坐高铁。“当时真是豁出去了,现在我听完课觉得浑身热血沸腾,这钱花得值!”

  李文超出生于重庆丰都县,是贵阳铁路部门的一名退休员工。他每个月有2230元退休金,两个儿子很懂事,妻子被他形容为善良美丽,如果不来北京“求学”,他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而现在,他花350块钱租下地下室的一个床位,自己洗衣服,每天到食堂吃5块钱一份的米粉或者炒饭。但李文超说,退休后的这10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10年。“要是让我每天遛鸟、打麻将、吃了这顿想那顿,那才痛苦呢!”

  采访中,李文超一直在强调父亲李明星和母亲秦晓兰的名字,他告诉记者,父母都是没有上过学的农民,却教育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习。“父母的话在我的心里面埋下了一颗种子,他们的教育是我孜孜不倦求学的最本源的动力。”腿被砸伤差点截肢;患过致命恶疾;蹬三轮被汽车撞飞了……李文超说,自己经历过“十四死一生”,而且母亲告诉过他,“读书比种庄稼还要苦,你不要怕苦。”现在,有一张能睡觉的床就很好,他珍惜的,唯有精神世界的丰足。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李文超的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22岁的李文超参加高考,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念大学。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参加工作后,也在不断地读书、看报,“一天不学习就不自在。”

  2000年5月,教育部公布高考改革新举措,首次允许25周岁以上的考生参加高考。这让刚刚退休回家的李文超欣喜若狂。高考那天,李文超在88岁的老母亲的目光护送下走进考场,与小他40多岁的年轻人同场答题。最终,他以286分在当年全国高龄考生中名列首位,被称为“花甲状元”。“我都没怎么复习,全凭脑子和平时的积累!”对于当年的“裸考”经历,李文超至今都很得意。

  同年,他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李文超在学习上很拼命,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疯狂老头”。2004年7月毕业时,他的成绩已由最后一名上升到全班第19名。

  大学毕业 困惑深造

  四处投信要求继续考学 旁听笔记每学期20万字

  四年大学生活,让李文超“重焕新生”,他觉得自己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想接着读硕士。于是,他一边旁听研究生课程,一边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5年中,他考了5次,每次成绩他都记得很清楚,最好的一次考了313分,但因英语成绩不够没被录取。这5年他旁听了24门课,比学校规定的研究生课程多一倍。

  李文超说,考研失败的那几年,他几乎年年都会给相关部门写信,但没有人能耐心地听他说完情况,帮他反映解决。“我们国家提倡终身学习,我就是践行者,可是我感觉很多制度并没有为想要学习的老年人而完善,老年人学习不是只能去读老年大学,我有知识积淀,精力允许,为什么不能念研究生、念博士?”2010年,李文超又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决定——进京“读博”。他给北京多所高校的招生部门写信,希望成为博士课程的旁听生。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劝他在家学习远程课程。李文超不喜欢那样的方式,“没有交流感、对话感”。与家人商量后,他只身一人进京,开始了在清华、北大的“北漂”生活。

  李文超旁听的都是博士生课程,每次去上课,他都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背包,里面装着墨水瓶和A4纸。一堂课下来,李文超能记录70%至80%的内容,一学期大约有15万到20万字的笔记,所以他从来不用本,买纸一买就是10斤。没有借阅证不能去图书馆,他就借同学们的书和资料阅读、摘录。下课时同学提问,李文超会立即跟过去,斜着身子,竖起耳朵听。李文超表示,凭借自己4年本科、5年研究生的知识积累,不仅可以理解老师传授的理论,还能将这些理论融汇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进行“二次消化”。

  “所以,学习这件事情,是一直与我相伴的。”李文超说,“学习对于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住的地方虽然狭小,但是心灵却是广阔的。”

  感谢妻子宽容 将来或出国留学

  他说 学习是为社会作贡献

  与李文超同住的“北漂”青年,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跑到这里来和年轻人一样吃这种苦。李文超笑答:“你们是来追梦的,我也是。”

  在李文超的观念里,教育不分年轻年老。“很多人说我,这么老了,学习还有什么用?”李文超曾就此与同学展开过辩论,“谁说学习的目的就一定是考公务员、进国企、给外企打工?学习让我延缓衰老,知识的世界让我感到无限宽广,独立的思想让我享受公平与自由。这么多年来我去上课,课堂上总是有空位置,我不来上学才是浪费教育资源呢。”电话里,李文超声如洪钟,他说,是学习让他精神好身体好,也让他思维更开阔,心态更包容。他可以对百家讲坛里的学者提出质疑,也会听取两岁小孩说的有道理的建议。对于最近热门的“狼爸”故事,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那三个孩子,两个从中国香港考北大,一个以美籍身份,都是很容易的,要是比比看,说不定我更胜一筹呢!”

  李文超认为,现在很多学生厌学是因为压力太大,“我学习就是为了丰富内心,不为名利,这样我就轻松、快乐。”曾和李文超一起上课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博士后方麟评价李文超是个“纯学习的精神贵族”。

  这次去江苏录节目,电视台也把李文超的妻子徐长红请了去。李文超甚至“怂恿”妻子也来北京求学。他说希望妻子也能来感受一下“大师”风采,并不是因为自己孤独。李文超很感激妻子这么多年一直支持自己。在他的带动下,徐长红不仅后补了高中课程,48岁时还拿下了省党校的经济管理学文凭。大儿子有3个大学文凭,二儿子有两个大学文凭。李文超说,学习也是为国家作贡献的一种方式,只有每个个体的素质都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才会有提升。

  年关将至,李文超还没想好要不要回家过年。他说自己很忙,平时要听课、学习,节假日要复习、理解、思考,还有很多单位和个人看了他的故事,邀请他去交流,他都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学术,神侃时政热点。三年的博士课程,李文超已经旁听了一半,关于未来的打算,他告诉记者有三种选择。一是在物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国留学,二是继续留在北京读博士后课程,三是念文史哲之外的博士课程,比如经济、金融等。“不管怎么选择,都不会放弃学习。”李文超说。

  新报记者 王虹

  大爷上学 少年创业

  追寻梦想

  与年龄无关

  从高考到读研,再到旁听博士课程,从59岁一直延续到69岁,李文超“十年寒窗”的“无用”生涯,看上去似乎就像个笑话。一个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年届古稀的老人,为了追求所谓精神世界的丰足,为了践行所谓终身学习,毅然背井离乡,无惧非议和白眼,即便只能租住地下室的一张床位也“在所不辞”。这样的举动的确堪称“疯狂”。

  李文超的经历不禁让人想起古人颜回。颜回当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李文超先生复如是。但若考虑年龄的因素,李文超似乎更胜一筹。孔夫子如果在世,大约也要对李文超的好学不厌加以夸赞吧?学习可以延缓衰老,可以感受世界的无限宽广,可以圆“大学梦”。“这么老了,学习还有什么用?”在李文超这里,功利主义者显然没有市场,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李文超坚持梦想的韧性,令人敬佩。

  90后张灿与李文超一样,无疑也是梦想的追寻者。初生牛犊不畏虎,他不惜辞掉工作、磨破嘴皮、忍受穷困潦倒。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前提下,才终于迎来投资人的青睐,从青涩的职场菜鸟蜕变为90后“创业新贵”。张灿的投资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说,“很多重要的商界巨子,也都是十几二十岁创业,例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而李嘉诚当年也不过是茶楼里一个倒茶水的伙计。”尽管19岁的张灿在创业上还显得多少有些“稚嫩”,发展前景难以预料,但对他而言,能得到这样的支持,显然与自己的坚持息息相关。

  李文超的“自得其乐”和张灿成为“创业新贵”,其实都是追求梦想的结果。纠缠于年龄,功利地去评判李文超的“另类”和张灿的“稚嫩”,没有任何意义。

  新报记者 彭辉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老人 清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