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为民工子弟上课 晚上卖玉米补贴家用
◎ 节目预告
今晚9时15分,东方卫视将继续推出公民励志节目《大爱东方》,本期节目将通过采访河南教师董丹丹不顾家贫、坚持在民工子弟学校教书育人,和上海摄影爱好者唐盛南免费为600位老人拍摄艺术肖像照的故事,记录时代的感人瞬间。敬请观看。
实习生 张少杰
北京,冬季,天寒地冻,在海淀区双槐树村行知民工子弟学校里,英语老师董丹丹正在上课,40多名孩子侧耳聆听。3年来,除了孩子们,几乎所有身边的人都在反对这位“白天上课晚上卖玉米的老师”继续任教。
来了3年 月入千元
2011年12月26日,当日最高气温2℃。连日来的严寒,让行知民工子弟学校校园内的水管冻住了,整个校园的供水已经“断流”。
老校长一早来到学校,让炊事员骑着三轮车,到附近一处水井打水。炊事员来回要骑两公里,车上装着3个大水桶一路摇晃着回到学校。
这是位于海淀区双槐树村的行知学校。校园正悄悄被废墟“吞没”,这似乎预示着这所校舍,将让位于快速发展的城市的命运。
2008年夏天过后,董丹丹来到这里,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事实上,那是一次事与愿违的选择。董丹丹回忆,“我想当老师,但不想在这所学校里当老师。月收入数千元的,所在学校能够帮忙缴金的,这样的职业可以让我在北京安个稳定的家。”董丹丹说到自己当初的梦想,就笑了。
她的身后,是41个孩子的笑脸。
如今的她,月收入1600元,已经和孩子们相处了3年多的时间。
老校长还清楚地记得当初面试董丹丹的情景。“前来面试的共有3人,外形、学历和性格等方面,董丹丹是最出众的。”老校长说,董丹丹得了30多票。但是,董丹丹拒绝了。
“我也曾是留守儿童”
董丹丹是河南周口市人。作为家中的长女,2008年董丹丹第一次来到北京,她有两个愿望,与父母团聚,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以支持家中的经济。
董丹丹说,1997年,父母突然从家中“消失”了。
“我接连哭了好几个晚上。”董丹丹说,“两年时间里,父母杳无音讯。”来北京后,董丹丹才从父亲董金山口中得知,父母在北京捡垃圾度日。为了节约开支,董金山夫妇一直没舍得花钱给家里打电话、写封信报平安。
“女儿想我们,我们也想他们。”父亲董金山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为人父,为人母,怎么不想念家里的孩子。”
之后的日子里,董丹丹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时年11岁的董丹丹和比自己小3岁的妹妹董淑颖,被托付给姥姥照料。此后,由于求学的需要,董丹丹带着妹妹相继借住在外婆、表姐、表哥、姨妈家中。
虽然有亲戚眷顾,但“寄人篱下”让董丹丹一度怨恨父母。“我很希望他们可以打我一顿,骂我一顿。”
不过,在求学路上,父母给予了董丹丹很大的支持。身在北京的父母不但支持了她全部的学费,还让她就读了开封教育学院。
父亲董金山说,在北京看到城里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业有成之后可以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孩子们不能继续过着像我们这样的生活。”董金山说。董丹丹被寄予了来自父母和姥姥的愿望,好好上学,然后来北京找工作。
董丹丹说,刚开始月收入只有720元,没有各种保险金。学校已被纳入拆迁规划,命运难以确定。
董丹丹说,她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她知道,孩子们的笑容背后隐含着深深的忧虑。孩子们无意中说,学校比家里好玩,学校有同学,家里却什么也没有。
校长多次挽留,董丹丹在电话里答应留下来。
收入太低 家人反对
行知民工子弟学校成立于1994年,现有不到900名学生,而师资力量仅有30名老师。目前,董丹丹任教5个班的英语课,同时兼任六年级二班的班主任。
让老校长最为担心的是“老师的流动性”。学校老师认为,无法享受到公办老师的待遇和优厚的物质条件,才是民工子弟学校无法留住老师的主要原因。
“我们学校的六(一)班,以前也是一个很好的班级,在一个学期连续更换了四五名老师,一度成为学校最‘闹’的班级。这种局面在董丹丹接手后,才逐渐好转起来。”老校长说。
虽然孩子们多为农民工子女,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但是,让老校长最感欣喜的是,孩子们性格单纯,品质好。
“孩子们有在路边捡到100元还给失主的,也有在铁轨旁拾到一部手机交到学校的。”老校长说,这让他觉得非常安慰。
在董丹丹任教期间,包括姥姥、父母在内的亲属就没有停止劝说让董丹丹离开。姥姥说,村里没有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个月也有数千元收入。家里所有亲属的愿望均被每个月不足千元的收入而打破。
“如果我走了,那些孩子怎么办?到时候谁来教我们班的孩子呢?”董丹丹虽然这么想,但也动起了“想走”的念头。
被孩子们的眼泪挽留
2009年底,董丹丹在学校执教一年多后,家中接连遭遇不幸。小妹妹董玖灵突然得了恶性肿瘤,在河南郑州做了手术后,开始化疗,家里需要承担大笔医疗费用。2010年初,最小的弟弟董北虎患上白癜风,父亲在给弟弟买药的路上又遭遇交通事故,一系列的灾难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父亲董金山说,这是家里最艰难的时刻,但他那段时间一直没和董丹丹说。“家里急需用钱,又无能为力,心里很着急,但丹丹这丫头比较倔,从她来北京后,一直没有听过家里的意见。”董金山说。
此时的董丹丹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一边给孩子上课,一边照顾生病的家里人,而且手头还没钱。”董丹丹在2010年春季开学时,向校长提出辞呈。
校长同意了。他说,想回来的时候,学校还是需要你这样的老师。
同样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她想和同学们做个告别。推开教室的门,她发现,教室内一片呜咽声。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孩子般的努力试图挽留老师。董丹丹回忆,零花钱堆在了讲台上。
董丹丹让孩子们把钱拿回去。第二天,她重新回到学校。
夜晚卖玉米贴补父母
父母痊愈后,她白天上课,晚上则推着父母的手推车,去四季青桥附近的汽配城售卖水煮玉米棒。
2011年12月26日17时30分,夜间气温已降至零下。董丹丹来到父母居住的不到3平方米的住处,在门外升起炉火。
到四季青桥附近售卖水煮玉米,是董丹丹父母在北京的唯一营生。随着气温的降低,生意越来越差。“好的时候每个月可以做上1000多元,现在只有数百元。”母亲郑海英说。
火生好了,董丹丹帮着母亲郑海英推车,到四季青桥桥南附近,叫卖玉米。
炉火煮烧着锅子,水保持着沸点前的温度,玉米保持熟透的状态。郑海英的手缩进袖口中,董丹丹不时掀开锅盖。她担心,玉米煮得烂熟,反而影响柔韧度,会卖得不好。
寒风中,她提高嗓门吆喝。董丹丹“玉米老师”的称号由此而来。
父亲董金山说,这个倔丫头为了补贴家用,利用学校假期和双休日,当过保姆,做过钟点工,在天桥上摆过地摊,曾做商场兼职促销员。
她的做法也得到丈夫郭军的支持。两人虽然蜗居在一套群租房里,却收获着珍贵的爱情。
这是一套4户人家合租的房屋。在这个卫生、烹饪都需要共享的群租空间里,夫妇俩在客厅中搭出一个不足3平方米的小“家”。一张高低铺的双层床,上铺堆放着衣物,下铺睡着夫妻俩,电脑是唯一的“家电”。
为了防止女主人翻身时掉下床,男主人一般睡在床的外侧。
2011年12月24日,周六,傍晚,男主人忙前忙后烧饭做菜。“她马上回来了,要给她准备点晚饭。”男主人说。几乎2011年所有的双休日,女主人都在外担任家教。
“我们拥有的东西不多,两人在一起却很丰富。”女主人一脸的满足和坚定。
废墟上补课分文不收
作为六(二)班的班主任,全班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属于上游,但是数学成绩却成了董丹丹的心病。尤其是张君,这个1998年出生的小姑娘,成了她最大的心病。
2011年12月26日16时,趁着天色还没完全暗淡,董丹丹为张君补课。
张君一家四口住在距离学校不到20米处。张君家的经济状况让人高兴不起来。母亲段美芝开着残疾三轮车拉客,父亲经营一家即将被废墟包围的小卖部。生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一阵风吹过,零食袋蒙上一层灰。
段美芝说,自从搬到学校门口附近,董丹丹老师经常来给孩子补课,分文不收。
夕阳西下,火炉旁,两张小凳子,一张有两条高低不平的腿的桌子,董丹丹寄予了张君不少希望。这个因为没钱继续上初中的孩子希望将来也成为一名老师,去帮助更多的人。
刚刚结束的学期期末考试,张君的数学首次及格。
假期结束后去留难定
董丹丹一度认为自己可以离得开这所学校,却没有料到自己会全身心扑在上面,如同母亲指责的那样“没心没肺”。
2011年的12月26日清晨,母亲坐了一个晚上的火车,从老家周口赶回北京。她带来了姥姥的消息,姥姥在水井旁一个人清洗衣服时,滑倒在地,左腿骨折,不省人事。
董丹丹说,听闻姥姥受伤的消息,她哭了。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这种情绪在与学生的情感交融中此消彼长。
董丹丹打算放假先回河南老家,照顾姥姥,然后回北京,与丈夫一起去内蒙古婆家过春节。
春节过后,孩子们也将升学至初中。“和孩子们分别后,或许我会狠下心来。”董丹丹低声说着,眼睛却瞄了瞄一旁玩耍的学生。
学校老师流动率每年保持在8%~10%。老校长的临别祝辞往往“千篇一律”:“去吧,去找到更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