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维族青年独自守护新疆克孜尔尕哈石窟18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31日02: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疆龟兹研究院克孜尔尕哈石窟护理员热合曼·阿木提 新疆龟兹研究院克孜尔尕哈石窟护理员热合曼·阿木提

  【阅读提示】

  18年来,为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茫茫戈壁,在这曾经的四大文明交汇点,他不惧环境恶劣,默默忍受孤独,一个人守护着有1600多年历史的石窟。他就是新疆龟兹研究院克孜尔尕哈石窟护理员热合曼·阿木提。

  见到热合曼·阿木提(上图。本报记者韩立群摄),怎么也和想象中的守石窟人对不上号。1.75米的个子,中等胖瘦,人挺精神。头发乌黑,略显凌乱。一问,1972年出生的。他独自守护新疆库车县境内的克孜尔尕哈石窟已18年。

  扎根

  出库车县城,向西北方前行,满眼是戈壁大漠。走了约12公里,便来到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尕哈石窟。随行的新疆龟兹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

  石窟建在一片风蚀地貌上。一条山谷分了几个岔,山丘高高低低,到处寸草不生。阵风吹过,黄土扑面而来。崖壁上错落镶嵌着54个洞窟。热合曼拿着一串钥匙,带我们看洞。他话很少,走在沟沟坎坎上,如履平地。18年来,热合曼每天要走一两遍,逐一检查每把门锁是否锁好,查看是否有陌生的脚印,扫一下门前的沙土,远眺是否有人、车的踪迹。一趟下来,要两三个小时。

  热合曼是第四任看护员。有一个前任,只干了3个月,就说啥也不干了。

  1993年9月,龟兹研究院找到了村民眼中老实可靠的热合曼。那时,他刚高中毕业。世代务农的父亲也为儿子感到高兴:“那是国家的工作啊!”虽然每月工资只有220元,且要24小时值班,没有节假日,但青春年华的他觉得,努力会改变一切。

  热合曼住的房间十分简陋。两间房,进门一张木床,床上有一个收音机、几张报纸。里间一个火炉子,一只储水桶。墙角砌了个水泥池,也是用来储水的。窗台上放着一盏老式的煤油灯。一个人的生活太寂寞,他有时会伴着收音机播放的音乐在黑夜独自舞动。

  逐绿

  克孜尔尕哈无水、无电。石窟入口有两棵榆树,这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绿色。弟弟热西提每星期用毛驴车送一次水。热合曼自己尽量少用一点,剩余的全部用于浇灌榆树。

  南疆人祖祖辈辈逐绿地而生。“我要让这里长出果园!”一天,他向父亲和弟弟认真地建议。

  于是,父子三人开始用铁锨和十字镐挖井,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他们只穿一件棉衫,还直掉汗。越往下挖,夹杂着石砾的砂土越难啃。十字镐、铁锨没几天就得换一把。近半年过去了,井越挖越深,已经有31米,需要把三个长木梯绑在一起才能到底。但始终没有任何出水的迹象。打井无奈放弃,但他们用打井挖出的砂土和石子,铺出了一条石子路。门前多了一块平地,车辆来时搅起的漫天黄沙少多了。

  “逐绿”的梦就这样破灭了吗?热合曼开始挖坑种树,并规划出浇水的沟渠。父亲和弟弟用毛驴车拉了上百棵桑树、桃树和榆树,精心地种下,然后从几公里外一车车地拉水浇树。功夫不负有心人。树枝慢慢吐出了绿芽。一天清晨竟来了一群黄羊,竞相啃食这难得的美食。热合曼开心地笑了。因为这是“稀客”,除了不多的老鹰和蛇,很难见到别的动物。

  然而,夏天一来,气温达到46摄氏度,地上像冒火。一车车水浇到树坑里,眨眼就没了。不久,所有的树苗渐渐干枯。热合曼喂养的30只小鸡也陆续夭折。怕哥哥太寂寞,弟弟从村里牵来一条狗。谁知狗也呆不下去,一天晚上,挣开链子逃跑了。

  热合曼第一次流下了泪水。荒漠里,又只剩下了热合曼和两棵树。

  真爱

  “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意思是“姑娘留下来”。但是,没有水的克孜尔尕哈,是个留不住姑娘的地方。热合曼1997年结婚,4年后,女人便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村里人常常嘲笑他:“戈壁滩上的土疙瘩,没水没电,守在那儿真是傻子!”

  热合曼也曾经有过离开的想法。“我不懂佛学,但是看到洞窟100多年前被人偷割的痕迹,和今天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学者到这里考察、临摹,我懂得了,它们是国家的宝贝。我的职责就是把它们照看好。”他说。

  库车,是古龟兹国的中心。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方。热合曼慢慢喜欢上了这里。他喜欢石窟壁画中的飞天,他能说出每一个飞天造型的特点。具有极高艺术和研究价值的30号洞窟中的托花奏乐飞天是他的最爱。有人来参观,他就跟在后面听、看。“土疙瘩”在热合曼心中越发宝贵。他明白了起甲、空鼓、酥碱等一些专业术语,还能通过敲击洞窟墙壁发出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壁画是否受损。他学了汉语,甚至也懂几句日语。

  2007年的一个深夜,狂风大作。热合曼隐隐听到洞窟门锁的声音。他赶紧上崖巡查,不想一脚踩空,重重摔下,腿骨折,在医院躺了整整3个月。年近古稀的父亲替他在洞窟里守了整整3个月。

  2008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奖颁发给了热合曼。又一件高兴事降临。一位叫艾比拜木的小学女教师成了他的新娘,他们是在热合曼腿伤住院期间认识的,克孜尔尕哈终于有姑娘留下了。2012年,石窟将接上电,安装监控设备。陪伴热合曼18年的煤油灯将退出历史,他的劳动强度也将降低。

  “洞窟在我眼里是活的,飞天也是活的,有灵魂呢,在陪着我说话,我不感到寂寞。这里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小块壁画、文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损失一点点,都不完整了。没人保护,怎么把它传给子孙后代?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会是最后一份!”热合曼望着远方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更多关于 看守 维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