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舟子称热衷打假因眼里容不下沙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0日16:15  人民网 微博

  过去10多年,关于方舟子的报道不计其数,坊间议论更是五花八门。对这其中的不少关键词,方舟子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人说他“诈骗”,他说自己从不会为了赚钱特意去做什么;有人说他“偏执”,他说那些人并未接触过他;还有人说他“孤独”,他反驳说自己有很多朋友;有人说打假者也并不“健康”,他则坚称自己没有“病”……方舟子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

  从小就想“自由”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

  2001年,在写给时任中国青年报(微博)记者刘菊花的电子邮件中,方舟子这样介绍自己:“我不像萨特(法国作家)那么幸运,并非出身于书香之家,父母连知识分子都算不上(我父亲高中毕业,母亲则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们很注意子女教育,很鼓励子女买书、读书。我从幼儿园开始就养成了买书的习惯,零花钱大都用于买书了。”他还说自己“从小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学习成绩历来是年级数一数二”。

  刘菊花后来在题为《网络奇才方舟子》的报道中写道:“方舟子从小就表现出对诗意的敏感,7岁左右,已经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所发现的美妙新世界而欣喜……高一时第一次接触到现代派诗,并为其奇丽所吸引,所读到的第一首朦胧诗是北岛的《一朵迷路的蒲公英》。”

  方舟子自己也会写诗,上高中时,他开始用“方舟子”做笔名,并且沿用至今。“方舟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两条船并在一起。我是个‘脚踏两条船’的人,一条学术的船,一条文学的船,两个都不能舍弃。”方舟子说。

  1985年,方舟子从云霄一中毕业,同年以全省语文单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乃是因为知道诗歌创作可以业余玩玩,生物研究却必须有专业训练”。1990年,方舟子赴美留学,5年后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分子遗传学。

  若干年后,方舟子向记者坦承,自己最初的理想是当个终身教授。“我从小就想当一个自由人,生活上自由、思想上自由,不要人管我。”他认为做了终身教授,这辈子就轻松了,没人管了,可到了美国才发现并非如此。“我看到我的导师整天在找项目、写报告。他说,‘等你变成教授,你就成了个秘书’。这种日子我怎么过?”

  方舟子开始转而寻找另一个理想,决定“改行当个作家,这样就自由了”。1993年,他开始在网上进行科普创作,并于次年创办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自任社长。《新语丝》的名字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的刊物《语丝》,内容包含随笔、评论、诗歌、小说、文史哲及科普小品等。

  “戳穿皇帝新衣的人”

  说起自己“打假之路”的开端,方舟子这样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描述:“2000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一些报刊也开始上网。我比较关心国内生物学的发展,却因为身在美国,对国内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就到网上去看,结果就发现了很多造假骗钱的现象,却没人揭露。我于是利用新语丝网站做平台,开始登一些揭露性的文章。”

  2000年3月,新语丝网站设立“立此存照”专栏,揭发由中国报刊暴露出来的学术、新闻腐败。年底,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立此存照——打假学术、新闻、网络腐败”网页。“立此存照”宣称:“学术必须诚实,新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它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

  曾轰动一时的“基因皇后”事件,是方舟子打假的第一案。2000年8月,美籍华人科学家陈晓宁携带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3个基因库回到北京。在当年的媒体报道中,“1988年出国留学的陈晓宁已是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她自己也介绍称,3大基因库“目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陈晓宁随后被冠以“基因皇后”的称号。

  2000年9月,方舟子通过《中华读书报》发表时评,称“同等产品用几千美元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到”,且陈晓宁只是一位“在国际遗传学界默默无闻、连博士学位都没有、既没有培养研究生资格也无权领导课题研究的技术人员”,整件事情,不过是“由陈晓宁女士的丈夫汪海涛先生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刚刚成立的北京博宁基因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所一手操作的商业炒作”。方舟子对陈晓宁的揭发,影响了国内媒体对此事的后续报道,“基因皇后”迅速销声匿迹。

  对“核酸营养”骗局的揭露,发生在“基因皇后”事件之后,却成为方舟子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打假案例。国内的核酸营养保健品热潮兴起于1998年之后。该类保健品厂商宣称,“生理学家用大量试验证明,一个人要维持每天正常的生理活动,至少需要2.5克量的核酸,不然就会患核酸缺乏症”,一些专家教授甚至鼓吹,自己发明的核酸营养产品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

  2001年1月至9月,方舟子先后撰写了《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等文章,指出“核酸营养”是美国纽约州一位普通医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发明”的,曾在美国掀起热潮。“1981年,由于美国邮政部的控告,美国法庭连续4次判决‘核酸营养’是个用虚假广告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那之后,这股‘核酸营养’热在美国就消失了,在美国的商店再也见不到核酸营养品,只是在互联网上还偶尔见到有人在推销”。在他看来,“核酸营养”不仅没有保健作用,还会有副作用。方舟子的文章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核酸营养”的论战,给国人的科普知识上了重要一课,“核酸营养”也在光环退去后,从天上迅速落地。

  彼时,舆论对于方舟子的报道还相当正面,称其为“戳穿皇帝新衣的人”、“学术打假英雄”等等。正是在此期间,刘菊花“接了一个采访方舟子的任务”。长期的接触让她改变了对方舟子“思想僵化、科学主义、没有情调、呆板可笑”的印象,并在日后与其结为夫妻。

  打假方式方法备受质疑

  然而,此后不过几年的光景,国人对方舟子的态度突然发生了转变。2005年3月,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方舟子说,如果说指责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活动“涉及了越来越多人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当年10月,他面临的“指责”进一步升级。

  10月8日,新语丝网站刊登了一篇署名为“严晋”的举报投稿,称青年农民问题学者于建嵘“号称‘行走在乡间’,‘用脚写作’”,却“3分调研,7分编造,10分炒作”。文章列举了诸多“证据”,其中一条是“于建嵘目前只是一个副研究员”,而并非其对外宣称的研究员。第二天新语丝又刊登了于建嵘的公开信,信中逐条反驳了严晋的指控。对于职务问题,于建嵘的解释是“社科院2004年1月16日发给我的工作证在我的职务一栏上标明的是‘研究员’”。不过在这封公开信的上端,方舟子给加了个“按语”:“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网站见到如下公告(按语附上了相关公告的链接,公告将于建嵘称为‘我所副研究员’),这是不是意味着于建嵘现在又成了‘副研究员’了?还是连本所的人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是研究员还是副研究员?”

  10月14日,方舟子收到两封署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于建嵘”的措辞严厉的电子邮件。那之后,方、于二人开始在各种场合和文章中互称“地痞流氓”,国内各大网站、论坛也充斥着关于此事件的讨论。渐渐地,越来越多人站到于建嵘这一边。一些人认为,看过于建嵘的书后发现他的调查的确深入、扎实;另一些人则认为,方舟子学的是生物化学,却多次越界涉足人文科学领域,管得太宽且批判时直接披露对方姓名,不留情面,不会肯定对方的优点,更多的人则直接批评他固执自大,为人刻薄、乖戾。

  也是在同一年,方舟子还多次质疑西安翻译学院及其院长丁祖诒伪造世界排名、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手术功效虚假宣传,等等。漫长的口水战之后,2005年8月和10月,西安翻译学院和肖传国分别以“损害名誉权”为由将方舟子告上法庭。2007年,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均判方舟子败诉。但在这件事情的影响下,肖传国先后两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方舟子学术批评的方式方法,也备受质疑。

  2010年8月29日傍晚,方舟子在北京其住所附近遭人袭击,一人向其面部喷射辣椒水,另一人持铁锤砸伤其腰部,舆论一片哗然。事后证明,该案幕后策划者便是肖传国。

  事后,在接受南方某媒体采访时,方舟子的律师彭剑(微博)曾感慨:“方舟子10年打假,把该得罪的人全都得罪了。他是中国树敌最多的人。”而方舟子本人却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议论和指责,依然我行我素,炮轰唐骏学历造假、质疑李开复“副教授”身份造假、剑指韩寒“百分之百有代笔”……在自己的博客中,方舟子则用金庸笔下的两个人物形容自己:“有点类似令狐冲,当然也有点像萧峰,我经常是一个人独对很多人。”

  希望做个陪着孩子成长的父亲

  “方舟子打假虽然值得肯定,但他犯了‘唯科学主义’的错误。”这是在一系列打假风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周孝正做出的评价。方舟子却说:“‘科学主义’的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用科学来判断,这并不是一个好词。科学主义或许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只认为没有科学是不行的,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上要讲科学,但并非所有事情都要讲科学。”“讲科学”时的方舟子和“不讲科学”时的方舟子,判若两人。打假之外,他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愿意去享受。他有一个女儿。他说,除了打假,自己的时间主要用来“写东西,看很多材料和书”,再有空“就跟女儿玩一玩,希望能做一个陪着孩子成长的父亲”。

  方舟子的爱好很少,以前喜欢下棋,现在也基本没时间了。但有两样他一直坚持着,一是从1987年开始每天都打太极拳,二是喜欢看美国电影,尤其是过去的老电影。他写过一本关于美国电影的书,没有出版,最近准备把那些文字放到他的一本文集里。

  在刘菊花的长文《网络奇才方舟子》中,方舟子说:“我大概属于那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别人愿意怎么称呼,我都无所谓……总有一天,我终将退隐到家乡的岛上,自我画地为牢,让一千四百首诗包围我。”一面是一个“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另一面又希冀着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世人或许很难从媒体或网络中看到一个完整的方舟子,但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状态本就可能不同,较真儿与随和在他身上同存,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方舟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