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民坚守32年观测地震 多次成功观测地震前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6日01:59  燕赵都市报
河间农民坚守32载观测地震。 河间农民坚守32载观测地震。

  6月11日早晨6时50分许,记者赶到河间市沙洼乡张天宫村“马17井”地震观测台时,农民观测员赵佳林早就在那里等候了,“每天得提前到一会儿,先要打开门窗,不然40多摄氏度的热气会让人喘不过气来。”等候的闲暇时间,赵佳林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这个观测点的设备和他的工作流程。7时整,沿着仍旧有些烫手的铁制楼梯,他来到二楼的水位观测室开始忙碌起来。从手提袋里掏出一副眼镜,打开一台有些年头的“SW4D-1型日记水位计”,赵佳林仔细地抄录着24小时内每个时段的水位数据,抄录完之后,他小心翼翼地在数据单上盖上一枚大红章。之后,又来到楼下抄录气压数据。

  7时20分,赵佳林将抄录好的数据装进手提袋后,骑上自行车赶往家中。将各种数据规整地摆放到客厅的茶几上,赵佳林精心计算着上报的观测数据。“现在方便多了,在8时20分之前,把这些数据电话报给河间市地震办就完事了。”摘下眼镜,赵佳林略显轻松地说,“上报数据是最重要的工作,一点马虎不得。每天下午5时,我还得再到观测台看看有没有异常情况。”

  从一个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到两鬓斑白的五旬老者,赵佳林32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从未间断过上报地震观测数据。他往返总里程达6.1万公里,准确记录并上报了56万个观测数据,多次成功观测到地震前兆,20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尽管只是一个临时工,月收入仅仅300元,但他仍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三辆自行车“牺牲”在乡间小路

  完成观测数据上报工作后,赵佳林才有时间和记者攀谈。

  赵佳林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邢台大地震、辽宁海城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那个时候,人们谈地震色变。而河间地处冀中凹陷区边缘、沧州断裂带西侧,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地震。为了方便预测地震、减少灾难,1980年,有关部门在他的家乡张天宫村村西的一处地热井上,建起了一座地震观测台,并将此命名为“马17井”。

  地震观测台建起后,需要聘请一名有知识的地震观测员,当时18岁的赵佳林刚刚从姚天宫中学高中毕业,经过推荐便成为了“马17井”的地震观测员。从此,赵佳林每天早晨7时前从家里出发,前往“马17井”地震观测台抄录24组水位数据和气压观测数据,回家计算好后,在8时20分前上报河间地震办。

  地震观测员的工作很单调乏味,也很辛苦。赵佳林家通往地震观测台的道路虽然只有一公里,但直到5年前才修成砖路,27年来一直是泥泞的土路,遇到雨雪天,道路湿滑难行,为取观测数据,赵佳林没少摔跟头。而在家里没有安装电话之前,他还得每天骑自行车赶往5公里外的沙洼乡政府,利用乡政府的电话上报数据。1983年秋的一天,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从观测台赶往乡镇府的赵佳林,急忙将观测数据用塑料布包好塞到贴身处,此时泥泞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他起初还推着自行车艰难前行,后来狂风暴雨愈来愈猛,孤立无援的赵佳林只得将自行车扔在路边,光着脚急匆匆向乡政府跑去,为的是赶在 8时20分之前不耽误上报地震观测数据。

  2009年大年初一,河间市突降暴雪,赵佳林穿上棉靴步履蹒跚地赶到观测台,回到家后,他的双脚一点都没有知觉了。这些年来,赵佳林不知遇到过多少这样恶劣的天气,但他都及时准确上报观测数据,从未间断过。“马17井”地震观测台前院里放着3辆破旧的自行车,赵佳林说,这三辆自行车陪伴他多年,最后“牺牲”在了乡间土路上。

  多次成功观测到地震前兆

  1982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是赵佳林和妻子杨玉册新婚的日子。“农村讲究结婚选择良辰吉日,那天拜完天地后马上就快早7点了,他说幸好没耽误‘正事’,赶紧跑到观测台取数据。”杨玉册嗔怪地回忆着新婚当天发生的一幕。杨玉册说,结婚前听说丈夫是一个地震观测员,但没想到他这么忙碌,这些年来,家里的事都是小事,只有观测地震才是大事,“儿女结婚的日子,亲戚朋友都在替俺们老两口忙前忙后,他扔下大伙儿也没耽误取观测数据。”杨玉册说,刚开始时她对丈夫很不理解,为此也争吵过多次,但是看到赵佳林这么忠爱他的地震观测事业,现在她也非常支持丈夫,“32年来,他基本没生过病,即便遇到头疼脑热的,打上针、吃上药也不会耽误地震观测,他实在忙不过来时,我有时候也帮着他。”

  赵佳林歉疚地说,自从当上地震观测员,对父母亏欠很多。1995年10月之前,他的父母一起在河间市一家单位做门卫,一天晚上,母亲突然心脏病发作撒手人寰,第二天凌晨5时,听到噩耗后,他和弟弟急匆匆赶到河间市区将母亲的灵柩接回老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母亲安放在灵床上后,他就赶紧骑车去观测台取观测数据。2002年,赵佳林的父亲因病四次住院,每次他都是让弟弟去照顾,父亲去世后办理丧事的5天时间里,他也从未耽误过上报观测数据。

  今年唐山地震前水“哗啦啦”响

  32年来,钟爱地震观测事业的赵佳林,在乡间的小路上往返总里程已达6.1万公里,用掉了14640多张图纸、1160多杆铅笔、385个记录本,准确记录并上报了56万组观测数据,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了大量可靠依据。

  更为可喜的是,日复一日的细致工作练就了赵佳林地震观测的敏感神经。

  今年“5·28”唐山地震前十几天时间里,“马17井”的水位数据很平稳,但气压变化很大、气量增多,井里的水“哗啦啦”作响,气体“突突”地喷涌。赵佳林说,那几天里,他观测得格外细致入微,观测的间隔时间也缩短,经常过来看看,也及时把这一异常现象报告给上级部门。“遇到震情紧张的时候或者异常情况,我就搬到观测台去住。”赵佳林当然不希望异常情况的出现,但看到自己不起眼的工作能给地震预测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他便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当地震观测员32年来,赵佳林20多次被国家地震局和河北省地震局评为“先进工作者”,看着一摞摞鲜红的证书,赵佳林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月收入仅300元仍坚守岗位

  赵佳林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地震观测员的本职工作,但他并不是河间市地震办的在编人员,只是一个临时工。刚开始时,赵佳林每月能拿到18元的生活补贴,之后涨到36元,又增加到60元、100元,5年前才变成每月300元的报酬。

  地震观测员的报酬无法养活一家老小,赵佳林便在地震观测台附近承包了几亩土地种植蔬菜,之后建大棚改种无花果,目前大棚的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他和老伴的生活需求。赵佳林有一手制作玻璃器皿的好手艺,张天宫村以及附近村庄的玻璃制品企业很多,很多老板许诺高薪聘请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闺女嫁到邻村,赵佳林帮着女婿创办了一家玻璃制品厂,闲暇时就去帮忙,闺女、女婿都劝他赶紧辞职到厂子工作,赵佳林也没有答应。

  老伴杨玉册抱怨说:“如果光靠他,家里恐怕得喝西北风了。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也没有一套新房子,可是家里的收入只够年吃年穿,真拿不出钱来盖新房呀!”杨玉册说,多亏闺女伸手帮忙,家里才盖起了一套砖瓦房,儿子、儿媳也到姑娘家的厂子里打工,家里的生活才慢慢得到改善。“无论是打工,还是自己经商,我的经济收入都会比地震观测员的待遇高数倍,但是我走了,谁肯再来这里做这件事呢?”赵佳林尽管对老伴和儿女很愧疚,但对于做了一辈子的地震观测事业,他仍觉得无怨无悔。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农民 地震 观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