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将汉语设为选修课引网友热议

2013年11月11日18:13  新民晚报

  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将从下学期开始将大学汉语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消息,近日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只是,给人强烈疑惑的是,就在近来北京等地高调声明将在中考、高考时大幅度提升语文分值之际,为什么作为顶尖高校却越来越不重视母语教育呢?

  调整源于考评太低

  消息传出后,先是人民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人人网发表博文《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直指学校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而取消大学汉语课。继而,网上出现了更多大学生对大学汉语课被取消的感慨:“汉语都成选修了,那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高考语文都涨到180分,英语降到100分了 ,我们怎么不好好重视呢。”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网上发布消息称,经过沟通协商,下个学期人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归入选修课类别,课程为2学分。校方还同时表示,该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无关乎“国际化”,而只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仅在倒数第二位。

  专家观点并非趋同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了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方智范痛心地说:“现在英语大行其道,母语反而被放在一边。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未有的尴尬,实在是可惜。”因此,此次中国人大拿大学汉语课“开刀”,调整学生不“热衷”的课程,立即在社会上引来了较大争议。

  不过,曾多年担任教育部指定教材《大学语文》主编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虽然已年届百岁,但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对大学语文学科的改革表现得十分豁达。他说,现在已有一些大学试行对入学新生进行语文测试,如果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较好,不妨同意他们不必再修大学语文课,便于他们选修其他人文性课程。

  主动学习才更有效

  据了解,即便是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一般也是采用几十人甚至百余人上大课的形式,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对此,徐中玉教授曾呼吁,大学语文课宜小班化教学,不宜百人以上的大班灌输,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必要的深入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业新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更注重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课程只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实现文化认同及传承的载体。以前,交大曾经对入学新生进行大学语文和英语“摸底考”,成绩垫底的15%-20%的学生,将被强制必修相关课程。但从2009级起,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模块的通识教育,每个学生必须完成21个通识课程学分,其中就包括了大学语文、历史、哲学、艺术等内容,且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比重的通识课内容,但即使是理工科专业最低也需6个学分。“在这一新培养模式下,每年选修大学语文课的学生数,超过了原来被动必修的人数。”陈业新说,“主动学习肯定要比被动学习效果更好。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动能’。”

  本报记者 王蔚 易蓉

(编辑:SN06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台风海燕可能是人类记载最强风暴
  • 体育英超-范佩西绝杀 曼联胜阿森纳 视频
  • 娱乐龙应台谈金马奖和张悬“国旗”风波
  • 财经央企好工资引争议 隐形福利助长收入差距
  • 科技策划:双11网上抢购全攻略
  • 博客海南博主:台风海燕吹烂广告牌(图)
  • 读书苦孩子:光绪儿时饿得偷吃太监食物
  • 教育女大学生光棍节出租自己 新浪教育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