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就“娘炮”开撕?你们都想错了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就“娘炮”开撕?你们都想错了
2018年09月07日 16:49 中青在线

  原标题:人民和新华就“娘炮之争”开撕?你们都想错了!

  近日,“娘炮之争”愈演愈烈,国家主流媒体也加入了论战。在昨天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后,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这两篇文章引起了网友的大量围观,不少人认为这两家媒体在“娘炮之争”上持对立立场。比如,在今天金口娱言微信公众号就发表了《新华社狠批“娘炮”,人民日报力挺“娘炮”,这是为为什么》,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发表了《新华社炮轰“娘炮”,人民日报力挺“娘炮”,你怎么看?》等。

  可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两篇评论文章真的如有些人所言是对立的吗?诚然,两篇文章看似都是在对娘炮之争进行论述,但所论述的对象却有所不同。在仔细对比这两篇文章后,青年观察家发现,对于“娘炮之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立场是一致的。

  首先,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旗帜鲜明的反对明星娱乐化突破底线。

  人民日报: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新华社: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其次,他们都强调明星内在素养的重要性。

  人民日报:“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即便在少数人眼里“颜值”可以成为硬通货,甚至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新华社: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注意,这里谈论的都是明星娱乐化。

  既然这两篇文章对明星“娘炮之争”持共同立场,为何会给人们截然相反的感觉?因为新华社全篇主要谈论的是明星的娘炮现象,人民日报则主要谈论的是普罗大众里的小众阴柔气质。

  新华社对明星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而人民日报谈论的不仅是明星,也认为男性的不同性别表达也应该受到尊重: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

  新华社批评明星娱乐化,并未言及普罗大众中小众的阴柔气质不能存在。人民日报表示应该尊重普罗大众中小众的阴柔气质,也批评了明星矫揉造作的“娘炮”之风。

  批评明星娱乐化突破底线没有毛病!

  尊重普罗大众的不同气质也没毛病!

  明星娇柔造作的“娘炮”和大众些许的“阴柔”能相提并论吗?

  作者:李冬

责任编辑:张申

明星气质审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