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崇阳老农昨来省博与铜鼓重聚

崇阳老农昨来省博与铜鼓重聚
2018年09月27日 03:09 武汉晚报

    9月26日,年过八旬的程正华老人专程来汉,与铜鼓重聚。

    记者苗剑 摄

    41年前,湖北崇阳县农民程正华,在村头劳作时,无意中发掘出国宝文物——商代铜鼓,并上交国家(详见9月18日《武汉晚报》03版)。9月26日,在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83岁的老人第一次走出深山,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再次见到了这面铜鼓,和国宝重逢。

    41年后,发掘者与铜鼓“老朋友”重聚

    26日11时,湖北省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83岁的程正华。老人的二儿子程细品说,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这是第一次到武汉。听说要进省城看铜鼓,父亲激动了好几天。

    44岁的程细品说,发掘这面铜鼓,并未改变父亲的人生。这些年,父亲一直在村里务农,拉扯他和哥哥、姐姐长大成人。父亲生性内向,偶尔和后辈才谈起这面铜鼓的发掘经历,除了自豪外,他从未流露出任何后悔。

    从崇阳的深山到湖北省博物馆,距离仅160多公里,车程不过2个小时。但对程正华来说,却整整“走”了41年——这是1977年发现铜鼓后,他与国宝的首次重逢。

    在省博物馆的一处鉴赏室,工作人员早早将铜鼓摆放出来,安放在白色泡沫垫上,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尽管铜鼓浑身包裹着铜绿,但造型古拙,不失庄严大气。

    该馆保管部主任蔡路武介绍,因为维修改造,湖北省博物馆最近一直闭馆谢客。考虑到老人是铜鼓的亲历发掘者,经请示上级,特批向老人一行单独展示,以满足他的心愿。

    省博特批“亲密接触” 老人发现“铜鼓”变化

    出于安全,国宝级文物一般不让普通人触摸,但鉴于这只铜鼓的保存现状,结合老人的愿望,省博物馆最后经过研究,在做好充分安全论证的基础上,特批老人可用手触摸。

    一见到铜鼓,原本走路都颤巍巍的程正华,顿时双目迸发出异样的光彩。“41年了,还是那只鼓……”老人嘴唇蠕动,神情激动,他亲手抚摸着当年自己发掘出的铜鼓,嘴中喃喃发出浓重的崇阳方言,如同见到了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细心的老人告诉众人:这个铜鼓的顶端双耳,和当年有些“不一样”。

    “老人家的记性真是好!”蔡路武说,因为年代久远,当年铜鼓被发掘出土时,铜鼓“双耳”处,有一处长约几厘米的裂纹和破损,后经专家精心修复,将残破部分予以补全,“外人一般难以发现,没想到老人还记得这么清楚!”

    据介绍,在2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为保护这面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湖北省博物馆专门订制了专用鼓匣,依据造型在泡沫挖出凹形,安放其中,再装入坚固的铁箱中。平时除了巡展,这件铜鼓一直存放在库房中。青铜器遇潮湿,易腐蚀生锈。为此,铜鼓存放的环境,一直保持在科学的干燥恒温环境中。据了解,等明年省博物馆改造升级完成后,这面铜鼓有望对公众展出。

    铜鼓曾作为文化使者出国巡展

    蔡路武表示,老人发掘的这只铜鼓,属于商代晚期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和其同时代的铜鼓,如今存世被发现的,仅有两面。除老人发现的这只兽面纹铜鼓外,另一只于上世纪40年代出土,现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比崇阳县发现的这面鼓铸造年代略晚。

    蔡路武说,老人发现的这面铜鼓,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鼓身上有明显的陶范浇铸痕迹,从花纹上看,相比藏于日本那面铜鼓,虽线条粗犷,纹路不那么精美,却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铸造水准。前几年,还有日本文物专家,专程赶到省博物馆进行对比研究。工作人员研究铜鼓,曾敲击铜鼓发出清脆的响声。鼓作为重要的礼乐器,从材质上划分,先后出现过土鼓、陶鼓、铜鼓,直到唐宋以后,随着皮鼓的广泛流行,铜鼓才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在少数民族,仍有一定存世量,并使用至今。“这面铜鼓是国宝级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蔡主任表示,这面铜鼓曾入选“中华文物精品展展品”,曾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还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向世人展出。

    今年51岁的蔡路武也是崇阳人,其老家距离这面铜鼓出土地,仅30多公里。蔡主任说,这些年,每当跟外宾介绍起这面铜鼓来历时,他就感到特别骄傲,“这是从我家乡出土的!”

    铜鼓和曾侯乙编钟是“老乡”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出土过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镇馆之宝,崇阳的这面国宝级铜鼓,不仅成为楚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也成为崇阳县的县标,被复制放大陈列,成为当地街头地标一景。

    崇阳县博物馆馆长匡文说,这面铜鼓发现地,为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在同一河床附近,上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挖地窖时,还曾出土过一件75厘米的青铜剑。此外,作为古代楚国的属地、崇阳三国时期还是吴国所在。他表示,继这面商代铜鼓后,当地还发掘过西周时期“一大两小”甬钟,大的高70多厘米,小的高40多厘米。

    匡文介绍,根据国家政策,上交贵重文物,国家可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主动上交文物,更多是一种荣誉!”

    作为铜鼓的亲历发掘者,83岁的老人程正华一生清贫,至今仍居住在一间数十平米的老旧瓦房,其晚年常念叨,想看一看当年亲手发掘的铜鼓。

    此时来汉看铜鼓,帮老人圆梦,得到了崇阳县民间收藏家、崇阳县收藏协会名誉会长钟伟的资助。

    “国宝无价,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传承记忆,”钟先生告诉记者,发掘者当年无偿将文物上交给国家,一辈子甘守清贫,让人感佩。帮老人实现心愿,他不过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

    记者尹勤兵

老农铜鼓崇阳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