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历史上只怕水多,不怕水少,而如今却因为水污染加剧,陷入“水质型缺水”的困境,出现了三千多万人口守着23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而“水多用难”的尴尬局面,形势相当严峻。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太湖流域用水“胃口”正越来越大。水利专家分析,去年太湖流域GDP总值达1万亿元,相应耗水量约为180亿立方米,而现在太湖流域多年平均可用水量只有162亿立方米,缺口是通过从长江引水、重复利用水资源,才勉强填补上的。根据各地制定的十五规划,到2010年流域GDP总值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如果不采取措施,届时相应的耗水量将达360亿立方米———而遭遇“水质型缺水”的太湖流域,必将难以提供如此大量的可用水。
水从何来?太湖管理局副局长叶寿仁指出,“增水无门,不如退而节水”。叶寿仁分析说,每节约1立方米水,不仅减少了水源的消耗,而且可以减少0.7立方米的污水排放。现在,1立方米的污水经污水厂处理后,还需以3立方米清水稀释,才能达到地表五类水质的标准。因此可以说:“节水就是治污”!
调整流域内产业结构,是节水的重要途径。目前太湖流域一般工业每万元GDP用水量为320立方米,虽然远低于全国平均值680立方米,但几乎是美国的4倍;重复用水率为50%,而发达国家为75%左右。专家指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压缩限制耗水工业,提高服务业等低耗水产业的比重。这样,才可能降低流域内的用水量。
普通百姓的节水行动,更是意义重大。由于太湖流域尚未建成“节水型社会”,用水浪费严重,目前自来水管道中“跑冒滴漏”损失的水量达到了30%左右!据统计,流域内城镇居民人均每天的生活用水高达180升,而德国只有135升,属于丰水国家的荷兰,也只有173升。专家们指出,对于每个居民来说,“节水”其实都是一些“拧紧水龙头”的举手之劳,可对于太湖治污、对于整合流域经济的发展,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我们必须倡导“节水型社会”,以便渡过“水质型缺水”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