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 刘林德)
本报6日报道了公汽“疯车病”,引起管理部门、公交企业及众多读者关注。不少人认为:“以包代管”是导致“疯车病”的重要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说,其实“疯车病”只是公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市民反映较普遍的招手停、到站不停、老年证乘车受刁难、IC卡难推广等都是并发症。
据悉,多年来我市一些公交企业对司乘人员进行考核,基本是以单车月收入作为依据。而在车辆台数占绝大多数的专线车中,“承包制”十分流行,也就是相当于出租门面,店主只管收“租子”,具体经营是“承包者”自己的事。
承包制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将整条线路转租,承租者有企业也有个人,按月交租金;有的是将单车完全承包,对象有本企业职工也有私人,企业只管收租,盈收或车辆维修都由承包者承担;还有一种形式是不完全承包,企业为单车制定月最底收入标准,超额部分司乘人员按比例提成。
前两种形式,司乘人员很少受过正规培训,公交运营的基本规矩也知之甚少。据了解,有一家公交企业拥有1000多台专线车,司乘人员中本企业职工只有100多人。一位交警曾与某线路队长打赌,拦10辆车,队长最多只能叫出5个司乘人员的名字,队长没敢应战。
有关人士指出,企业“以包代管”,轻松省事,效益也有保障,但司乘人员顶着巨大的创收压力出车,为了在“交租”后能多赚钱,“疯车病”等问题随之而来。仅靠管理部门三天两头整顿,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疯车病”,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公汽服务质量差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