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牛耕) 有人竟冒用某高校的名义在外从事科技咨询、洽谈?昨日,记者得知这一消息后,迅即前往市内一些技术市场进行了采访。业内人士对此“语出惊人”:“目前重庆技术市场非常散乱,而技术中介潜力巨大,给“不法之徒”留下了可乘之机。”
据知情人士透露,冒用高校或科研单位名义从事科技中介工作的“串串”,通常为中年人,其印有象模象样的名片,称自己是某某单位的教授、工程师,或者高级经济师等,头衔相当“实在”和“专业”。这些人去到一些公司或科研成果持有单位时,一般会说“不要声张,待做成了,大家都有利益”。科技成果持有单位或个人(因有许多属年龄较大的专家、教授)一旦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缴部分中介费而上当受骗。
据了解,目前我市从事技术交易中介工作的单位,有市科委科技成果促进会、重庆技术交易所、市知识产权局、市发明协会、市情报中心等,还有关行业内的技术中介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信息非常分散,很不利于查询和开发,给投资商和成果登记带来相当不便,这客观上给了“串串”留下空子。
然而,目前在全国颇具权威的上海技术交易所早已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除了可以上网查资料之外,用户可以全天24小时向其数据库免费查询,获得相关的传真资料,直至找到具体联络人。同时实行会员制管理,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均纳入会员成员范围,随时收集最新技术市场信息,成了技术信息的最好集散地。
有关专家疾呼,重庆的科技中介行业必须尽快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