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的在校大学生声称对自己在学的专业“没感觉,只是凑合着读下去”;更有3.5%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十分不喜欢、非常苦恼”———这是厦门大学高教所对139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崔丽娟副教授也曾就此现象在华师大内部作过类似调查,结果与厦大的调查非常相近。这一情况意味着,在今年全国250万高考考生中,可能有近9万考生会“错填”志愿。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专业。”崔老师提醒即将填报志愿的考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对专业的抵触和不快,可能会阻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就业前景≠兴趣爱好
考生选择专业的根据是什么?专业选择行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厦门大学高教所在对厦门大学和郑州大学的13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影响考生填报大学志愿的第一因素还是“就业前景”。
调查表明,有51.2%的高考学生将专业就业前景作为报考时的主要考虑因素;31.1%的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摆在首位;5%的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家庭负担;另有10%的学生则只是想上大学,专业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现在上大学要自己出一部分钱了,有投入就应该有回报。”选择专业就业前景作为报考依据的学生大多这么认为。但是,热门专业是否就是适合自己读的专业呢?调查显示,“十分喜欢”自己所读专业的,只占15.3%,21.6%的在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凑合读下去”,3.5%的学生对本专业“十分不喜欢、非常苦恼”。造成这一结果的,是有近92%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了解不全面或根本不了解。
崔丽娟老师指出,国外对大学新生选择专业采用“申请制”,学生可以先在一个专业试读,一学期或一学年后,可以再次选择专业;毕业时,以学生所修专业学分决定应颁发的文凭。而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采用的是“填报制”,几乎一考定终身。因此,错误的专业选择,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人力的浪费和生命的浪费。
“不喜欢、不擅长,会使学生对本专业失去信心。即便他选择的是一个热门专业,也会由于能力、态度等原因,无法取得学业上和今后工作上的成功,从而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无法实现人生价值。”
“专业不合适也没关系,进大学之后不是可以转系嘛!”千万不要以为转系很简单。复旦大学教务处的老师告诉我们,近两年来,该校批准转系的学生大约是每年10余名。以2000年为例,全校共有14名学生转系,其中6人是在理科院系内调整,5人是在文科院系内调整,2人由理科院系转入文科院系,1人则从文科院系转入理科院系。
《复旦大学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对转系作了详细的规定:每年转出的人数一般不得超过该年级专业学生总人数的5%;该学生当年平均成绩必须在B(共分为A、B、C、D、F五档)左右;而他当年的高考分数不得低于欲转专业当年的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然后是“五步走”的办理手续:院系上报可能接受转入学生的名额数;学生提出申请,院系进行考核;校教务处审核作出决定;批准后给予书面通知;学生凭通知办理注册手续。
一般来说,转系后的学生将被编入下一年级管理,原积累的学分也可能会稍有“损失”———符合转入系教学计划的学分予以承认,否则作为计划外选修课成绩。
据介绍,虽然校方也希望学生都能遵循自己的兴趣完成学业,但由于教育部对于转系事宜还没有最新规定,所以只得沿用原有的管理条例,转系还不能放开。另一方面,校方还要考虑学校的整体规划,对于一些生源紧缺的基础学科,肯定会有严格的限制。此外,高校中现有的不少冷门专业大多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师资成熟,教学硬件已很有规模,学生的转系势必造成师资的浪费,而目前吸引新生的抢手专业又多是新设专业,必定存在不足之处,难以适应过量生源的教学要求,如此下去,隐患终有一天要暴露出来。
因此,有关专家忠告考生:考生一定要依据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来填报志愿,那种把希望寄托在进大学后转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转系者言我比同学大4岁
薛先生美术编辑从机械工程系退学,转读美术专业“我们学校,地处虹桥开发区……你们毕业之后,过两三年就都是工程师了。”1987年,我决定填报上海这所大学,和该大学老师的一番宣传不无关系。再加上爸妈一句“读了这么多年数理化,放弃了太可惜”,我还真进了这所大学的机械制造系。没出一个学期,便后悔得要命———除了机械制图课,其他的课程,简直能要我的命。而就是这门感三分兴趣的制图课,也因为严苛的标准,让我望而却步———在1毫米宽的空隙中,必须用不同的笔画上9根粗细不一的线条!这和我喜爱并擅长的美术大相径庭。对这样的画图,我没有足够的耐心。
我想转回头去读自己喜欢的美术,可当时还没有“转系”的说法,学校规定,除了出国或开除学籍,不得无故退学。
学不下去,只能混着。第一学年,考试大多不及格,留了一年。第二学年,索性就不去考试了,老师都来劝:“不考试没关系,你就去坐坐行不行?”我知道,这么下去,早晚要被开除,怕我爸妈受不了(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放假前,我先吹风:“这次考得一塌糊涂,大概‘不行’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异常平静地接受了。这么着,弄了个“劝退”。
参加当年的高考,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在家复习了一年,第二年,没和任何人商量,从上到下填的都是艺术类学校。因为那年录取的学校不理想,我考了第三次。现在回想起来,在家复习的这两年时间,浪费得实在太可惜。
当我再次坐进大学课堂时,比同班许多同学大了整整4岁!可我一点也不后悔。现在,我做着我喜欢的工作,背后有充实的专业基础支撑。比起那些没能下决心重来,但工作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本专业的同学,我感到很踏实。
我上了5年大学
王小姐大学二年级学生从外文系转到电子工程系文科与理科,也许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读高中时,我在格致中学上了3年理科班。但最终在志愿表上填上“××大学外文系”,是因为这个系很有名气。在高考咨询会上,老师说,毕了业还有机会进入外交部之类的。我在高二就拿到了托福证书,外文的底子还算好。
入学之后,就失望了。英语专业对我来说,知识面太狭窄,而且没想到的是,外文系居然一点理科知识也不学,课余就有些闲得慌。更扫兴的是,据学长说,女孩子想进外交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能出国深造,而读英语专业,出去之后学什么呢?选一门理科从头再来,可能又要花上5年、甚至7年的时间,即使不算其中的金钱投入,时间也耽误不起啊!我想,如果能进入电子工程系通信专业,出国读书的机会就大许多,路也更宽一点。
其实,进校后的第一学期,我就动了转系的念头。拖了半年,是因为校方规定,转系必须在上完一年之后,而且要有说法才行。我以“转专业后更能发挥个人特长”为由向学校教务处递交了转系申请,而代价是:我从98级降到99级,第一年的奖学金从一等落到了二等———当时我的平均成绩比拿一等奖的那个同学还高些。钱算不了什么,但一年的时间就有点可惜,为这,当时我爸爸就不太同意我转系。
别的同学大学是读4年,而我就要上5年。我也想过提前毕业的事———学校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允许提前一年毕业,前几年,有过这样一些先例。但学校学分制还不完善,有学年的限制,很多课时安排是冲突的,我也没办法把后面的内容提前来修。另外,理科知识前后衔接特别强,不容易跳读。
从二年级降到一年级,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平衡或者压力。一开始,上课有些困难,毕竟理科的东西放了一年重新拾起来不容易,但现在好了,奖学金一样拿。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