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正文

搬去医院三座大山:看病贵责难为何全指向医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0:46 大连晚报

  搬去医院头上“三座大山”系列报道之3

  看病贵责难全指向医院

  ■首席记者陆彤实习生刘方园

  前两周,本报有关“搬去医院头上‘三座大山’”的系列报道,连续关注了“官司缠住医院纠纷缚住医生”、“救死扶伤职责陷入欠费窟窿”。而相对于前两座“大山”来说,医院头上的第三座大山似乎更像“泰山压顶”。

  坐在电脑前,本报记者在百度搜索上键入“看病难、看病贵”两个关键词,荧屏上跳出了709000多个相关网页,记者发现多数都把“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责任归结到医院。同样的舆论误读,在我们滨城照样得到印证。近日,本报记者就有关“看病难、看病贵”话题进行了采访。来自多数老百姓的声音认为,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有几种:医生“大处方”、“吃回扣”、“收红包”,职业道德水平下降;医院的药费、检查费、手术费等等医疗费用过高,医院是“宰人”机器。尤其是在去年“550万天价医疗费”等一系列有关医疗行业的负面报道之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医院的种种“不是”成为导致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窘况的主要原因。医院“掏空”了患者的钱袋、令贫困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种舆论如同无形的大山,压得医院百口莫辩。那么,这种种责难,医院到底能承受多少?

  历史的比照:

  医务人员曾是春风化雨的天使

  记者的母亲曾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记者小时候的记忆中,妈妈每个月拿着固定的工资,“药品回扣”、“检查提成”这些词在那时还不知为何物。而患者看病也均属公费医疗,花一分钱单位就报销一分钱。妈妈有许多患者朋友,有的甚至亲如兄弟姐妹。那时,医生的职业高尚,令人尊敬,记者为有做医生的妈妈而感到十分骄傲。

  记者采访一些已经退休但如今仍然还出诊的老专家,由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医疗模式,他们的感触颇深。的确如此,那个年代的医生没有任何经济压力,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全部职责,私心少之又少。而对于患者而言,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维系了本不太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医护人员在平和的环境和心态下安心工作,患者对他们也予以高度的信任。即使那时也有医疗失误,但很少能听到“医患纠纷”之词。

  正是有了历史的比照,如今的医院才越发令人不满。

  现实的难题:

  “以药养医”模式令医生进退两难

  大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对医院实行了差额拨款,拨款额不到医院总收入的10%,这意味着拨款额还不足医院负担水、电、燃气等正常开销的费用。其余的90%以上的收入需要靠医院自己创收。医务人员要养家糊口,医院要长足发展,如何填补这90%的大窟窿?这时便出现了“以药养医”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的概念是,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国家设立了

药品加价制度,准许医院的药品可以加价15%,以弥补医院的损失,作为医院补偿收入。因此,在“以药养医”的政策准许和引导下,医院出现了“大处方”,通过15%的药品加成来增加医院的收入。

  我市某大医院一位内科主任向记者描述了“以药养医”的分配流程,在大多数的公立医院中,经济收入指标是最重要的管理目标。年初,医院确定经济指标,然后分解后下到各科室,科室负责人再分解到个人,科室每月以医生看多少患者,开出多少检查单,收多少个患者住院等等情况来计算每个人的奖金。这样虽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时间长了,逐渐明白了“大处方”猫腻的患者把怨气全撒在了医院的头上。

  越来越遭到痛斥的医院一方面为了生存发展需要钱,另一方面又不愿背负骂名,于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今年初,记者在大连市人大、政协会议上采访时了解到,我市部分大医院年初的经济指标发生了变化,医院不再向科室下达硬性的经济指标,科室的药费收入无论多少,不再和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但为了医院的发展建设,药费收入仍计入医院总收入。

  体制的掣肘:

  药品虚高给回扣留空间

  据了解,国外医院只负责看病,而患者吃药则通过药房购买,严格执行了“医药分家”制度。我国也吵吵了许多年的“医药分家”,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据统计,全国有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仅大连市就有药品生产企业50余家,药品批发企业近60家,零售企业千余家。

  我市一位医药界资深人士透露,一种药从出厂,最终到患者手中,要经过诸多环节。如一种普通抗病毒药品,出厂价为6元,中标价为25元,最高零售价为120元。许多药品生产企业按照“高报价、高定价、高回扣”的模式为药品留出巨大的价格空间,目的就是去层层打通药品流通环节。而医院如今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药品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因此谁也不愿意进低价药,患者在医院很难找到低价药。

  前不久,有部分医药代表站出来揭黑幕,主要内容是“

药价高是因为医生太黑,吃回扣。”而医生也出来反驳:“药价高,是因为药价虚高,给回扣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我市某大型综合性医院一位副院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医院为患者开出的药品价格都在国家药品最高零售价的范围之内,相关部门在为药品定价时,为什么要让出厂价和零售价之间存在那么大的价差?如果缩小药品差价,那么不仅患者的药费降低了,另外也可以从根本上堵住商业贿赂。

  雪糕的价格效应:

  雪糕从8分到1元折射的道理

  采访中,一位年近40岁的医生说,如今“看病难、看病贵”还有其自然的客观规律。记得小时候,一根雪糕只要8分钱,而现在至少需要一元钱。雪糕都在成倍翻番地涨价,医疗费怎么可能不涨?虽然这位医生的言语有些不中听,但仔细分析,却不无道理。

  改革开放2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物价水平也在增长。仅以我市为例,仅在五六年前,诸如心脏搭桥、肝肾等器官移植等等的手术在我市还属空白。而仅几年的时间,我市的医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药和进口药品的使用,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医疗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救治方法越来越多、能控制的疾病越来越多、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疾病越来越复杂、医疗成本越来越高,于是医疗费用“水涨船高”,而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尤其是农村并未普及,这些都是导致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未来的选择:

  

医疗体制不变医生还将继续背负责难

  采访中,一些专家学者从较深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出“以药养医”、“药价虚高”、“医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如今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但面对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

  一位神经内科的资深专家说,“以药养医”的模式,使每个医护人员在对病人的诊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顾及到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导致大处方、大检查,使患者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一位专家对“公立医院”、“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产生怀疑。他说,既然是“公立医院”、“非营利性医院”,就应该保证医院的财政收入,并且加强监管,那样医生才不会像如今这样,既要成为专业水平高的医生,又要成为懂经营会赚钱的商人。如果不尽早改变现行的医疗体制,如果社会医疗保险永不普及,医生还将继续背负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责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