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搭配避免偏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16:15 卫生与生活报

  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搭配,避免偏嗜

  鞠教授说,中国人的养生观没告诉我们去吃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一个饮食养生的原则。“谷肉果菜,五味调和,按时节量,避免偏嗜,规律卫生,杂和以食。”就是说掌握科学的“荤素”搭配原则远比“偏食”更重要,这才是科学饮食的硬道理。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即饮食五味搭配要营养合理,多少适量,这就是食物的选择原则。不存在一个地域只能食用“当地”食物的约束。如此,世界黄金食品——东北的大豆,辽南的苹果如何能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离开本土侨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又何以维护健康?

  缺乏依据:

  中医药博士说林氏多项“理论”与科学不符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辽宁中医药大学肿瘤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殷东风。

  殷博士针对林光常曾说他的健康观属于中医的食疗和自然医学的说法表示:在美国,有替代医学,即替代西医的医学,如民间医学、中医等都划到替代医学里。而林所说的自然医学,则根本没听说过。

  林光常在一次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我的健康观强调的是饮食要平衡,它与传统的“饮食要均衡”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均衡是动物、植物都要摄取,这是西医的观念。我不认为这样。中医里讲究阴阳平衡,用此观念去指导我们的饮食,其意义会大过西医的均衡观念……

  对此, 殷博士说:均衡、平衡在英文单词里都是一个词,中医里二者也没有区别,这纯属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只吃蔬菜,不吃肉,这恰恰违背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因为中医里的阳是指物质、结构,阴是指功能,功能不足是阴虚,结构、物质不足是阳虚,物质不足就要补充蛋白质,在中医里的有形之体中,鸡蛋是最好的,还有中医常用的阿胶、驴皮胶这都是蛋白质。尤其是对癌症病人来说,本来营养物质被肿瘤消耗得很快,机体非常虚弱,在放化疗期间如果不吃肉类、蛋类,很容易造成营养缺乏、贫血的发生,身体会更加虚弱。别以为没有营养了肿瘤就不吃人,肿瘤照样长,所以肿瘤病人只有保持充足的营养,才能有效地对抗肿瘤。

  针对林光常讲的健康每日七件事里的“随时用手按摩胸腺,一天200下,时时增强您的免疫力”的说法,殷博士说,人体的确有胸腺,但胸腺属于退化器官,也就是说在完成它的使命后,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在20余岁后逐渐衰退至消失。而且胸腺处于人体胸腔内,位于锁骨后方,用手摸不到,怎么按摩?要真能摸到胸腺,就代表胸腺扩张得非常大了,这是疾病状态,就不得不手术了。

  林光常说“红薯防癌第一名,最好每天吃,带皮吃”。殷博士则表示,癌症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有饮食因素,也有环境等多种因素,单靠地瓜就能防癌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再则,胃肠不好的人也不宜多吃,因为红薯皮含碱多,食用过多会引起肠胃不适,呈褐色和黑褐色斑点的红薯皮是受了黑斑病菌的感染,能够产生番薯酮和番薯酮醇,进入人体将损害肝脏,并引起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重者可导致高烧、头痛、气喘、抽搐、吐血、昏迷,甚至死亡。

  林光常在他的排毒健康书中一再强调排毒,殷博士说,在中医典籍里,根本没有 “排毒”这个词。中医讲究平衡,凡事过犹不及,人会生病是因为身体某部分出现失调所致,并不是因为身体累积过多的毒素;“排毒”两字说得太严重了,人又不是吃毒品,何来毒可排;而且食物或是环境里的毒素,进入人体后,经由肝、肾代谢,可透过尿液、皮肤、流汗、呼吸等方式排出来。任何食物都一样,吃多了就对身体不好,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道理。有些人用简单的词汇,把疾病产生归咎于体内毒素,会误导大众,甚至让大家误以为生病不用看医师,只要“吃”就能治愈疾病,这样很危险。其实我们只要借鉴古人有益的生活作息,少吃油炸、高油脂食品,多吃蔬果,早睡早起,适度运动,就可以让身体维持平衡,根本无需“排毒”。

  误导大众:

  专家指出营养知识不能盲目 求新、求特、求奇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科学的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一个理论或观点的提出是要有科学依据的,不是靠某个人的主观臆断的。不需要研究工作就能够登陆月球,或是消除疾病显然是不现实的。

  针对林博士最近被炒得火热的“林氏健康论”,辽宁省营养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

营养师培训学校校长,主任医师陆占惠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营养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近百年来,已对人体必须的四十余种营养素及其参考摄入量、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膳食结构与健康关系等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但由于食物中的营养素、非营养素等的组成非常复杂,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更加复杂, 而研究明白食物、人体、健康三者关系,其复杂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所以,营养与人体问题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研究,现有的研究结果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矛盾的也就不足为怪了。比如维生素C是人类发现比较早的微量元素,经过反复论证、反复试验,大家才一致认可人体缺它不行,但多吃能不能致病?现在的观点还不一致。这样一个问题已经研究近百年了,还没研究透。诸如此类,连科学家都没弄明白的问题,何必炒作?百姓何必跟风呢!还是净下心来学点营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用其指导自己的饮食实践,足矣!

  科学领域里,千万不能盲目求新、求邪,科学也不能以轰动为目的,轰动的不叫科学,什么时候能轰动?科学变革的时候才行。比如,原来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经过反复的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才可以轰动。营养学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啊!”

  针对这个问题,陆会长还指出,通常营养学研究方法有四类,即:个案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群体研究)、干预研究、机理研究。

  第一步:个案研究。比如发现一个舞蹈跳得好的人特别爱吃橡胶糖,那么是不是爱吃橡胶糖舞蹈就会跳得好?

  第二步:流行病学调查。用科学方法对更多的跳舞者进行调查,得出爱吃橡胶糖与高超的舞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倒意外发现它会导致龉齿。

  第三步:干预试验。一组人接受干预措施(如吃橡胶糖),另一组人不施干预措施(不如吃橡胶糖),结果不如吃橡胶糖组龉齿发生率显著低于吃橡胶糖组,说明橡胶糖与龉齿有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第四步:机理研究,既研究营养素作用机理。如在实验室研究橡胶糖怎样导致龉齿的呢?

  这样得出的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大多了,但这个结论还需要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首先发表在权威的专业期刊上,接受更多专家审查;即使同行专家认可了,它也不能公之于众,还需要更多的同行从更多的角度去做实验,反复验证这个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才能确定这个结论是目前的认识水平,才可公之于众。”

  事关健康:

  营养学专家称应交给大众准 确、科学、正确的信息

  辽宁省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祖国栋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发现某种现象与人类某种疾病有相关性,要证实这种相关性,需要动物实验,甚至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研究。如果动物实验或实验室研究证实他们确实有关系了,我们可以得出二者有相关性的结论。但这仍然只是‘关系’、‘相关性’,要确定此种疾病与这个现象是否为因果关系,还要进行干预实验或临床实验,以及大面积的人群实验。

  例如当初人们发现黄曲霉毒素能致癌,为了证实这种相关性,就对黄曲霉毒素最敏感的动物鸭雏做了实验,结果证实黄曲霉毒素确实能对鸭雏致癌,而且是致肝癌;那么黄曲霉毒素与人的肝癌是不是也有相关性呢,还得去证实。于是按摄取黄曲霉毒素的多少分出两个人群,即两个地区的人群,然后调查肝癌的发病率,结果发现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这个地区的肝癌发病率确实高;那么,能不能说黄曲霉毒素导致了肝癌呢?还不行。还得进行人为的干预。于是人们去控制了这个肝癌发病率高的地区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摄入情况。结果发现,控制后这个地区的肝癌发病率确实降了下来,这时我们才说‘黄曲霉毒素是致人类肝癌的因素’。

  可见,我们交给大众的,要是准确的、科学的、正确的信息,不能把那些正在研究的、有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的、就是的东西,否则会误导大众,这种误导有时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的。”

  对于“林氏健康论”,营养学家、社会学者还有很多观点,本报将陆续发表。希望广大读者继续关注,并参与讨论。(本报记者 王彩丽 柳云松 见习记者 白增华 实习生 张瑞雯)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