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74岁老人回乡捐资助学遇冷漠 乡政府欠其30万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01:42 生活报
74岁老人回乡捐资助学遇冷漠乡政府欠其30万元

刘瑞钦老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今年74岁的老人刘瑞钦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回到老家河南省永城市李寨乡唐楼村捐资助学。没想到,竟遭遇政府的欠款和乡亲们的冷漠,一座乡情小学建了七年,老人为此砸进去六十多万元。

  家乡富了,可小学校破败不堪

  1955年,作为长子的刘瑞钦为了解决家庭生活的困难,独自从河南省永城市李寨乡唐楼村闯关东来到东北,先后在桦南农场等地干过活。1958年,七台河进行大规模煤矿开发,他在此处落脚。第二年,他把老母亲和三个弟弟都接到了七台河,至今全家人已在黑龙江生活了50年。

  老人60岁时从七台河新建煤矿退休,在当地建了一个酒厂,干了四五年,小有积蓄。

  1994年,刘瑞钦的老母亲去世,他们兄弟四人带着老母亲的骨灰回乡合葬。唐楼村里没有一个孩子上过高中,最高的学历是初中一年。村里惟一一所小学校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看到这一切,刘瑞钦回到家辗转反侧,夜不能眠。最后,他与三个兄弟商量,四个人每人拿出5000元,寄回家乡修葺学校。

  后来,唐楼村用这笔钱为小学校增盖了三间教室。

  三十万元替乡政府还了账

  转眼间,四年过去了,刘瑞钦一直牵挂着家乡破败的小学校。他想,不如拿出30万,重新盖所小学校,从根本上解决家乡孩子上学的问题。

  1998年,68岁的刘瑞钦拿着从亲戚中筹集的钱款回到了唐楼村。听说他是来投资的,村委会按照领导的指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酒桌上,乡领导得知刘瑞钦干过酒厂,不禁眼睛一亮:“老刘,不如你就弄酒,咱政府替你销售,保管你能赚钱。建小学的事先不忙,等酒厂干二年赚回钱来再建校也不迟。”

  于是刘瑞钦在乡里的支持下建厂酿酒。头一茬酒出来后,30万元助学款花得精光。

  刘瑞钦的酒在乡里销售不错,可是他一分钱都没赚到。原来,酒厂酿的十多万元的白酒按照事先的约定全部由乡里运走代销,可乡政府用这些白酒顶了陈年的欠账。

  刘瑞钦找到乡领导,对方称,只有秋天打下麦子,收上农业税,才能跟他结账。

  第二年,乡里换届,原领导班子全部异地任职。刘瑞钦找到原乡领导,对方说,“等新领导上任后我和他打招呼。”结果,这一等就是六年。

  再筹三十万完成心愿

  为要回乡政府的欠账,刘瑞钦找到新任的乡领导。对方告诉老刘:“谁欠你钱你就向谁要去。”

  刘瑞钦又找到原乡领导,对方虽然打电话帮助联系,却毫无结果。刘瑞钦说:“我太相信他们了,如果当初不听信他们的建议,把钱直接投到小学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了。”

  没钱进原料,酒厂关闭,可刘瑞钦还得为养猪厂投入资金。据介绍,当初,乡里面提出让刘瑞钦把养猪厂和养鱼池也一起接过去,这样,酒糟喂猪,猪粪养鱼,实现养殖一体化。酒厂关闭了,可养猪厂无法关闭。最后,在赔了四万元之后,刘瑞钦以一万元的价格把猪厂卖了出去。

  当时,刘瑞钦一直住在唐楼村的三间祖屋内,他既无颜回七台河,又不敢把实情告诉亲属。

  后来,原乡领导建议老人把酒厂搬到邻近的乡镇。走投无路的刘瑞钦欣然前往,准备把捐款赚回来。说起这段生活,刘瑞钦的老伴直掉眼泪。一年后,老伴因病回了七台河,刘瑞钦就靠一只煤油炉每天煮点儿面条度日。

  两三年后,刘瑞钦又赚了十几万元。2003年,他又回到七台河向亲属筹款。

  听到老人透露的实情,亲属们劝老人别再奔波了。可老人说:“这是我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欠账的是政府,跟老百姓没关系,我捐资助学是为乡亲们造福。”见老人如此坚决,亲属们纷纷支持,刘瑞钦的四弟为他补足了剩余的钱款。

  拿着30万元,老人再次回到河南。此时,乡领导又换了,听说他回来建校表示支持。刘瑞钦说,乡里还欠八万元的酒账,能不能把这些钱一起投到学校建设上。乡领导当即拍板:“没问题,你就建吧,建好了自然就把欠你的钱还给你。”

  替家乡造福,乡亲却不买账

  2003年9月1日,由刘瑞钦老人投资建设的乡情小学正式开工。

  刘瑞钦把工程上的事情都承担下来,不允许任何部门插手。但他预料不到的事还是发生了。

  刘瑞钦的老伴说,乡情小学就建在刘家祖屋的隔壁,老人每天都到工地上去监工。只要老人一时照顾不到,工地上就丢东西。“开始还以为是工人偷的,后来发现都是本村的村民偷的。”

  一天半夜,刘瑞钦来到工地上,发现几个村民正在偷电焊机。刘瑞钦喊了一声,村民向刘瑞钦的脸上扬了一把石灰后抬着电焊机离开了。

  刘瑞钦百思不得其解,他向一个远房亲戚诉苦。可对方却说:“有钱你就给大伙分一分,没事建学校干什么?现在许多村民的孩子都不上学了,建起来能对大家有什么好处?”

  冬季学校停工,老两口回了一趟七台河。第二年,刘瑞钦和老伴回到工地的时候,发现他临走前存在这里的所有建筑材料都不见了。

  工地上总丢建筑材料,无形中增加了工程成本,学校建到一大半的时候,老人原先筹集的30万已一分不剩。他这时想起了乡领导还钱的承诺,可找到乡领导人家又变卦了:“这钱你别要了,就算是捐给乡里支持家乡建设了。”没办法,刘瑞钦只好再回七台河向亲属筹款。

  2004年年末,刘瑞钦的乡情学校终于建成。附近的适龄儿童踊跃入学,连邻省安徽也有孩子来这里上学。

  乡情小学伤了老人的心

  学校建成后,刘瑞钦将其交给了村里。村支书建议搞一个仪式,被老人婉言谢绝。临走前,刘瑞钦不放心,特意安排一个亲属帮着照顾,让有什么事及时通知他。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河南的亲属打电话告诉他,学校已经被愤怒的村民砸烂了。原来,建校时村里向几户村民征了17亩地。按照协议,村里用机动地与村民置换,但是应予补偿的一万多元青苗费却没及时发到村民的手里。村民们索要无果,牵怒于乡情小学,于是,他们几户联合起来砸碎了学校所有的窗玻璃和磁砖,并卸走了学校的大门和部分窗框。

  听到这个消息,刘瑞钦当时就心疼得大哭。随后,老人心脏病发作被送进了医院。

  8日,记者采访时,刘瑞钦老人刚刚大病初愈。老人说:“我在河南的时候也跟他们这么说,我不是什么有钱人,我只是一个穷建校的,除了在七台河干酒厂时赚了十多万元钱之外,就是每月六百元的退休金。我想给家乡做点事情,儿女都长大了,用不着我帮助,我留着这些钱也没有用。前后六十多万元是我们全家几十口人的积蓄,现在我把学校建起来了,当地有关部门只要进行利用和管理就行了,没想到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一片乡情不能感动乡亲

  刘氏兄弟不要一分回报,把学校完全交给了村里,可是村里并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学校。唐楼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景运认为,村里已经为学校付出很多,因为“每逢上头来人参观学校,吃饭的钱都是村里出的。”张景运在提及“乡情学校”时,一概以“老刘的学校”代之。现任乡长房东伟听说学校被砸显得颇为吃惊,表示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对于乡里欠刘氏兄弟的钱一直没还的问题,房东伟先强调乡政府没钱,继而又表示,一定尽快还。

  刘氏兄弟捐款建校的义举为什么得不到实际的支持及肯定?一位村民道出了他们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刘氏兄弟捐款建校是为了出名。事实上,乡情小学开工、竣工时,曾有人提议举行仪式,请当地电视台报道,被刘瑞钦否决。也有人建议学校以刘瑞钦的名字命名,刘瑞钦也没有同意。刘氏兄弟的愿望十分简单:不图名不图利,为家乡建一所学校。可惜,他们的心意始终没有被乡亲们真正理解。本报首席记者 王萌 文/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