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老教授60年后回重庆追忆战时爱情(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1:13 重庆晚报 | |||||||||
苏立文从国画里找到爱人的画像 爱人肖像照片随身带 新闻故事 65年前,他从英国援华来到重庆,认识一位中国女子并恋爱,结为夫妻。夫妇61年相濡以沫,直到妻子2003年去世。 他被誉为西方研究东方艺术的大师级人物,他与20世纪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家徐悲鸿
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一位因抗日战争从西方走向东方的英国人,65年后的今天,他以90高龄,重访在重庆的爱情萌生之地,找寻他无法割舍的重庆情缘。 重回故地恍如隔世 “变了,都变了,65年前的情景再也找不到了。” 昨日上午10时,重庆南岸黄桷垭镇附近公路旁,一辆银灰色“奥迪”缓缓停了下来。 此时,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英国老人苏立文教授走下汽车,在雨中,他时而凝望如黛的远山,时而低头,陷入无限的沉思中。 老先生身穿深兰色唐装。他此次万里来到重庆,为了一个心愿,追忆65年前与一位中国女子的一段异国恋情。 苏立文1916年生于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195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后,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任教。1940年,苏立文参加国际红十字会援华,来到陪都重庆,负责向后方运输救援药品。1941年,他在重庆黄桷垭结识来自厦门鼓浪屿的生物学教师吴宝环,并于1942年喜结连理,相伴一生。 “变了,都变了,65年前的情景再也找不到了。看看青山依旧,万木葱茏,新房屋和拓宽的马路,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日,苏立文在著名艺术家江碧波教授的陪同下,辗转于黄桷垭镇周边,试图找寻他当年战火中的工作场所,回味他第一次与心上人谋面的精彩瞬间,感悟生死两界的人生悲欢。 在老人的记忆里,当年他与吴小姐林间散步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一所学校了。 吴宝环与苏立文共同生活61年,直到2003年去世前一直在英国陪伴他。苏立文常常想念中国,想念他与夫人第一次恋爱的山城重庆。每当中国留学生慕名拜访他们,老人都特别开心。此前,他曾向在牛津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提出过要到重庆故地重访的愿望。但毕竟是耄耋老人,又动过几次手术,如此越洋过海,他的身体能经受得起吗? 今年初,学者王康邀请苏立文来渝讲学。苏立文欣然接受,重庆之行共4天。主要是寻访故地,与大学艺术系同学座谈。 苏立文的重庆之行受到山城部分高校艺术学院的热烈欢迎。这位大师风范的老人所到之处,享受到如明星般的特殊礼遇,老人非常感动。重庆大学此次还为他专门颁发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对中国艺术研究的贡献。 “昨天,一位成都的艺术家要来重庆拜访老先生,开始老人说路途遥远,但几小时后,当那艺术家出现在老人面前时,他简直不敢相信。”一位随行人员告诉记者,在苏立文的印象中,成都到重庆需要一两天的车程。 情迷黄桷垭 “我看到她的那一瞬间,就已深深爱上她了,可她根本没有把我当回事儿。” “当年,吴女士一定很迷人吧?”6月5日下午,与记者聊到他夫人吴宝环时,苏立文从大行李包里拿出一个小像框。 像框里是一位雍容高雅的女士照片,她眼睛很大,目光中透露出如上世纪30年代知识女性一样特有的典雅气质。 “吴女士年轻时果然很漂亮。您第一次见到她是不是就被她的美丽迷上了?”记者身边的几位随行人员见老人很兴奋,就开起玩笑来。 老人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60多年前的那个下午,回到他初次见到吴宝环的动情场景。 苏立文自述:194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们几个同事在驻地休息。一位朋友提议我们去看望他刚刚认识的几位中国女生。我们来到了黄桷垭一栋西式建筑里,这里是一家加拿大旅行社,平时都是在渝工作的外国友人下榻。朋友引见了一位中国小姐,她就是吴宝环。那天,她身穿一件兰色旗袍,那旗袍穿在吴小姐身上很合身。时至今日,苏立文回想起那个下午时依然激动。 我与她打招呼,她只是礼貌性地颔首微笑,根本看不出对我有什么特别的好感。但我知道,我已经爱上她了。随后,我正式邀请吴小姐,吴小姐不置可否,她沉思良久很礼貌地说:“请等等,我换件衣服来。”说完,她就消失在我面前,上楼换衣服去了。 我在楼下等待约会,我也在想,一向含蓄、羞涩的中国姑娘,怎么会如此爽快地答应我的不情之请呢? 大约有10多分钟,我听到楼梯口有响声,抬头望去:啊——一袭白色套装的吴小姐出现在楼梯中间,我简直是惊呆了,连声用英语惊呼:太美丽了,太迷人了。我心中期待着幸福时刻的来临,可是,就在我满怀期待时,她却转身冲我微笑,并扬了扬手说:拜拜!——她径直上楼,再也没有下来。 苏立文先生说到这里,自己也不觉哈哈大笑起来,他为当年第一次主动邀请吴小姐时的尴尬而自嘲。 一年后结婚 “我们在中国结婚,朋友不多,很简单,但很温馨。” 吴宝环出生于厦门的一个书香之家,1941年,23岁的她从马尼拉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就主动要求回国参加抗战。随后,她只身辗转昆明、贵阳、成都等地来到陪都重庆,在市区一所学校教书。 “她一直都不喜欢你吗?”记者开玩笑,苏老先生幽默地笑着说,是的,她一直都不“喜欢”他,她爱他,这比喜欢更喜欢呢! 其实,那次邂逅之后,吴小姐也对这位支援中国抗战的英国小伙子产生好感,只是中国女性的含蓄和严格的家教,她没很快接受苏立文的爱情。 苏立文自述:当时,我工作的地方在两路口附近,我们有很多机会见面。慢慢就熟悉了,我才知道,原来她是大家闺秀。我鼓动她辞去教师工作,投身抗日救援。随后,我推荐她到国际红十字会做事,我们两人就在一起上班了。我们的恋爱关系也更进一了步。 1942年,我们在成都举行简易的婚礼。婚后,我们往返重庆,成都两地。1946年,我携夫人回英国,她在英国一家研究机构从事科研。我受聘于牛津大学从事东方艺术研究。 因为吴宝环的关系,回到英国的苏立文也有机会吃中餐。据多次拜访苏家的中国留学生陈女士说,她经常见老先生穿传统的中国对襟衣服。苏立文的中文不太好,在英国,夫妇俩一般用英文交流,“只有她遇到不开心时,才用她家乡话‘骂’我,我也不知道她说些什么。” 吴宝环逝世,苏立文就一直将夫人的照片带在身边。 爱人在画中 “画面上的吴宝环很像她本人,画得很漂亮。” 其实,苏立文此次山城之行,已经找到了当年的爱人,了却心愿了,他的爱人就在重庆艺术家的画作中。 6月6日下午,苏立文在王康的陪同下,参观了大型史诗国画《浩气长流》,并亲自为画卷揿上一枚中国印章。工作人员将这长达800多米的画卷展开其中的一部分,由于画幅较大,老人先是站立观看,后索性找把椅子,认真端详,在其中专为20世纪中外知名艺术家造像的画卷里,苏立文夫妇位列其中。 “画面上的吴宝环很像她本人,画得很漂亮。”苏立文饶有兴致地观看画面上每个人物,“这是张大千,这是齐白石,这是吕斯白。”画卷上很多知名艺术家都曾是他的朋友。他说,通过这幅国画,他发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如果这画有机会在西方展出,会让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钟情中国艺术 “如果我年轻20年,我会学习电脑绘画。” 60多年前苏立文的重庆之行,彻底改变了他大半生学术命运。 苏先生很喜欢中国的年轻人。这次,他要看的人很多,特别是中国的年轻艺术家。 6月6日上午,苏立文应邀到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访问,他参观该院后说,当年,他与张大千、黄宾虹等中国美术界巨擘相交甚厚,正因此,他开始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并将一大批中国艺术家介绍给西方艺术界。他所著《中国美术史》等成了20世纪西方了解中国艺术的专用工具书,成为很多西方知名高校的东方艺术研究者的必读书籍。 苏立文先生收藏中国艺术颇丰富,现在他家的客厅里挂有国画大师黄宾虹等当年赠予他的画作。连日来,在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学术交流中,当他看到年轻人用电脑绘出漂亮、有创造性的画时,他说,“如果我年轻20岁,我也会好好学习电脑绘画。”(本报记者袁尚武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