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残奥冠军奋斗7年成功创业(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4:28 竞报 | |||||||||
平亚丽曾经是出色的残疾人运动员 按摩院挂着很多领导人接见的照片 工作中的平亚丽开朗热情 中国首位残奥冠军平亚丽七年前陷入贫困生活 每月工资285元 七年后靠自身努力要开第三家按摩院 本报记者王玉慧报道“平亚丽要开第三家按摩店了。”这个消息在她所住的石景山永乐小区内不胫而走。
平亚丽曾经在1984年获得残奥会跳远冠军,实现了我国残奥会历史上零的突破。但是在7年前,因为单位不景气她下岗在家经济陷入贫困,每月仅靠285元生活的她不得不到社区居委会领取300元的救济金维持生活。 她不仅自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同时也是一位同样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孩子的单身母亲。在遭遇下岗、贫困、离异等一系列不幸后,她开始自己创业,自力更生,以按摩为生。由于勤奋和努力,经过7年的努力,他现在已经是拥有10个按摩师和两家按摩店的老板,并且准备开第三家按摩店扩大经营规模。 她是靠着什么走到了现在?她的曲折经历又是怎样?昨天,记者走进了这位昔日残奥会冠军的生活。 她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子 昨天下午两点,记者来到位于海淀区翠微路4号的颐源居小区平亚丽的按摩店内,“你们来了,稍微等会儿我马上就过来。”记者进入店内时,平亚丽正在给一个顾客按摩。知道记者来了,她从里面的按摩房内探出头来爽朗地向记者喊道,一看就是那种非常开朗乐观的女子。 平亚丽的“颐源盲人保健按摩院”约有100平方米,内设8个按摩间和1个美发间。一进门右侧挂着招牌,牌子下写着“自尊、自立、自强”6个字。门的左、右侧墙上还挂着她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 为了采访化了靓妆 “你们来得还挺早,咱们找个地方谈吧。”当平亚丽从按摩间里出来时,记者感觉眼前一亮。只见她身材高挑约1.65米,扎着一个马尾辫儿还化了妆,看起来也就三十五六岁的样子。而她实际上已经43岁了。 “不瞒你们说,为了今天的采访,我昨天晚上准备了好几个小时,”满脸笑容的平亚丽说话又干脆又利落,声音也很洪亮,“我今天还特地化了妆,你们看还漂亮吧。”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她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曾经的辉煌 上班几个月就被教练选中 由于从小罹患先天性白内障,平亚丽的视力不到0.1。初中毕业后她进入了“北京盲校按摩中专班”学习。1982年毕业后的她进入北京一家橡胶五金厂工作。“一次我和同事打闹,我追赶那个同事时跑得特别快,刚好被到我们厂挑选残疾运动员的教练看中,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们让我参加比赛的通知。”平亚丽回忆,那时她进厂工作没几个月,随后就开始了业余运动员的生涯———平时上班,业余时间去训练。 没想到能得冠军 1984年6月,平亚丽在美国纽约参加了第七届残奥会,在跳远项目上以4.28米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夺得了历史上第一枚残奥会金牌。 提到当时夺取金牌的经历时,平亚丽显得很激动,“我可是在残奥运会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人。”她边向记者介绍边挥舞着手比画着,“我那时才21岁,当时去参加比赛时只知道我是代表中国去的,但对拿到金牌意味着什么并不清楚。”平亚丽说,由于她的短跑不错,当时教练对她参加短跑比赛充满了信心。“可没想到我最后在跳远上竟然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夺了冠军。” 夺冠两年后幸福结婚 得到奥运冠军,平亚丽还得到了300元的奖金。“这在当时已经很高了。因为之前还没有相关政策规定奥运冠军有哪些奖励,所以我们是参照1950年中学生运动会得金牌奖励的标准。” 此外,平亚丽还在那届奥运会上的短跑项目夺得一块铜牌,最后一共得到350元的奖金。 夺冠两年后,平亚丽结婚了,夫妻感情很好。第二年,她怀孕了。参加完当年的全运会后,她决定先退出比赛,完全回到家庭的温暖当中。 回顾痛苦经历 儿子先天失明 1988年5月,平亚丽顺利地生下了一名男孩儿。平亚丽说,她对遗传学有一点知识,生产之前她就一直担心孩子也会遗传了自己的眼疾先天性白内障,“但没想到担心的事儿真的发生了,孩子也有先天性白内障,视力不到0.1。” “当时听完后我真想抱着儿子一起从楼上跳下去自杀。”但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想死”的念头削弱了,她觉得:“儿子既然能继承她的缺点,肯定也能继承她身上自强不屈的优点。”所以她给儿子取名“冯博”,意思是让孩子长大后能有学问,而不是像她一样只是在体育方面有发展。 下岗失业每月只有285元 为表彰平亚丽取得的成绩,当时市政府还奖励给她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但由于企业经营不景气,她所在的工厂陷入了困境。 平亚丽介绍,1997年开始,工厂效益开始逐渐下降,平亚丽开始在家待业,每月的工资只有285元。“因为我当时已经算是厂里的‘名人’,所以我的工资还比别人多15元钱。但只靠这些钱是维持不了我家里的生活的。”她的生活开始变得拮据,家里所有的开销就靠这不到300元来维持。 1999年生活陷入最贫困时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99年,这一年也是平亚丽生活最困难的一年。“在那一年,我和先生离婚了,其中也有经济原因。”平亚丽说,那年自己的儿子才10岁,孩子被判跟着她生活,这一年所有不幸的事都轮到她头上。“我又是残疾人,又是下岗女工、单亲妈妈,还有一个未成年的盲人孩子,我觉得自己马上要承受不了这些了。” 她回忆,有一次家里的电话费不知什么原因超过了280元,但她身上只有50元。因为实在交不起电话费,她只好把电话给停了。 “我不愿意接受每月300元的救济金” 1999年春节前,平亚丽居住的小区居委会主任史淑珍了解到她的困难后,准备为她申请每年一度政府发放的困难补助金。 “发钱那天的情景我终生难忘。”平亚莉在采访中眼角又一次湿润了。“我那天是带着10岁的儿子小博一同去的,最困难的人领400元,我领300元。”平亚丽说,她当时的心情特别复杂,“毕竟我也是接过300元奥运奖金的,现在却来领救济金,我真的不想去拿。” 为了自己的生活,平亚丽还是伸手去拿放在桌子上摆开的300元钱,“可突然照相机的快门声使我内心一颤,原来是有记者在现场等着拍我拿钱的照片,我当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她说,自己毕竟在奥运会上,在全世界人的面前,曾面对过无数的闪光灯而露出过灿烂自豪的笑容;她的双手曾和射击冠军许海峰一起,高擎火炬采集火种,点燃“远南”运动会的圣火;她还记得为祖国载誉而归时在首都机场面对上百名记者。而现在她也是面对着闪光灯,却伸出了接受国家救济补助的手。 开始崭新生活 1999年创立平亚丽按摩院 平亚丽说,自从那次领完救济金后,她觉得自己还年轻,不能轻易地认输。“过去我是运动员,战胜过许多对手,取得了胜利,今后我也要战胜自己,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儿子的眼睛不好,我要给儿子做好榜样,就让他从学会生存开始。” 1999年6月29日,在亲戚及朋友的帮助和支援下,她凑了2万元钱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创业。凭着她在按摩学校学习的手艺开了一家“平亚丽按摩所”,家里就成了她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居委会的干部也为平亚丽做起了义务宣传员,社区居民也来捧场,平亚丽尽心竭力地为顾客服务。“没想到当月就赚了2100元钱。”看到靠自己的汗水赚下的钱,平亚丽说自己终于可以欣慰地笑了。“当时我留下600元的生活费,其他的就全部还了欠款。” 尝到小小的成功喜悦后,平亚丽开始筹划今后生活的前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对着窗外的夜空想,自己已经给儿子撑起了一片生存的空间。 日子越过越红火 讲起按摩工作的艰辛,平亚丽的话语中透着信心:“有苦才有甜嘛,其实我也被骗过几次,但我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 平亚丽说,她曾经把100块钱当作10块钱找给人家,对方就心安理得地拿走了。还有的时候自己收到过假钱,不但白干,还倒找给人家很多钱。 但她觉得更多的收获还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赚到钱后她新买了床,新买了柜子,还买了微波炉。儿子爱听歌,平亚丽还给他买了一套音响,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我虽然有残疾,但没有过残疾的生活,因为我认为自己的思想和心灵是积极健康的,和儿子的生活也是快乐的。” 选址错误导致第二家店遭遇失败 在自己的按摩店经营火红起来后,平亚丽还清了她所有的欠款。2002年,她还参加了当时中央电视台一个“激情创业”节目,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节目中取得了胜利,并获得了8万元的奖金。 “毛主席曾说过一句话:放弃一个延安能换取整个中国胜利。”平亚丽说,她就是靠着这句话才想到用这8万元开始扩大经营规模,进行第二次创业的。2002年6月份,她在丰台开了一家按摩店,但由于选址方面出现问题,她的第二次创业最终以失败告终,并且赔了2万多元。 第三次创业成功 2004年,通过北京市残联,平亚丽参加了国际劳工组织在中国开办的“SYB创业项目”。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她认识到第二次创业的失误是由于自己不懂经营,“之后我开始在市场调研、选址、定价、管理等方面下工夫,然后就开始了我的第三次创业。” 同年8月份,平亚丽对海淀区翠微路4号颐源居小区进行多次考察后,决定把第二家按摩店开在这里。按摩店开业了,第一天就有多位顾客登门。“我一天中光倒洗脚水就倒了12盆。”平亚丽这次成功了。 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现在,平亚丽的两家按摩店共雇了10个按摩师,都是视力残疾人,“我们现在的经营状况挺好的,每天都有好多熟客来。” 平亚丽介绍,不少顾客还从别的地方慕名而来做按摩,“可能第一次是冲着我的名气来,但第二次来就是觉得我们这里确实能对他的健康有益才来的。” 平亚丽目前正在选址准备开自己的第三家按摩店,她已经相中了玉泉路附近的高档小区“远洋山水”。对自己以后的事业和生活,她充满了信心。“现在我儿子也在店里帮忙。”平亚丽的儿子现在也在盲校学习,她希望儿子以后能做“盲人按摩”或是“钢琴调律师”的工作,“这是门手艺活,适合盲人干。” 摄影/本报记者 赵小军 实习记者 李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