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缓囚犯立功获释后被监狱聘用(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7:22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 |||||||||
刑满释放后,陈方林便投入到监狱的网络管理工作中。 刘京 摄 陈方林的故事,可以给其他犯人很多启示。 刘京 摄 本报讯 (记者 黄晓华 实习生 陈婷 通讯员 刘京 韩胜畴) 琼山监狱一名死缓囚犯,在服刑期间,立功5次,获各种奖励10多次,并自学掌握计算机技术,提前释放后,被监狱聘为工作人员。 根据有关法律,一个死缓囚犯从入狱到释放,最少要服刑14年。以前因闹事在监狱出名的陈方林(化名),经过4次减刑后,只在琼山监狱服刑14年零两个月。
据琼山监狱民警介绍,陈方林因为服刑期间积分经常靠前,且多次立功,因此每次减刑都符合程序。 第一次减刑对陈方林最为关键。入狱不到一年时间里,他为监狱修理、维修器械几十件,为监狱节约维修费用7700多元,又通过改造香皂成品车间的配电屏和供电线路,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1993年10月份,陈方林获得了第一次立功嘉奖。根据他一年多在监狱的表现,以及立功奖励,1993年12月,陈方林被法院裁定减刑为有期徒刑18年。因为立功,陈方林跨过了无期徒刑这一关。 陈方林的第二次立功是因为在一次救火中表现突出。1994年6月7日,一辆载满扫把的汽车从九中队车间开出,当汽车开出监仓大门时,车上的扫把突然起火,危及生产车间的安全。当时陈方林正在中队维修工地上劳动,听到呼救声后立即拿起一台灭火器跑到现场。这时汽车的火苗已经加大,在发现灭火器已不能使用后,陈方林当即爬上车,把燃烧的扫把抛下来,及时控制火势。当年的12月,监狱给予他记功一次。凭着这一次立功,1996年1月,陈方林被减刑两年。 1996年12月,因为当年在参与洗衣膏新成品项目的研制和生产设备的改造安装表现出色,制造了装罐机、储存罐、输送带等多项设备,为监狱节约生产设备成本投资费用达10.5万元。陈方林再被记功一次。1997年1月,陈方林又被减刑两年。 1997年5月,陈方林被评为省级劳动改造积极分子,这是更具荣耀的一次立功。这一荣誉,使他的第四次减刑申请顺利通过。1999年1月,陈方林再次被减刑两年,余刑四年六个月。第四次减刑后,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陈方林已经无刑可减。但即便这样,2000年5月,他再次因革新技术,为车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被记第五次立功。 半年后他判若两人 “他以为我不敢要他,我偏要他。”1992年11月,琼山监狱原五中队指导员梁世坤在与陈方林谈话时受到顶撞后,毅然决定接管这个“烫手山芋”。 其实当时梁世坤心里也有不安,“他是监狱的重刑犯,出了什么问题我得担责任。”但10多年的监狱工作经验告诉他,只要用心去管教,没有管不好的服刑人员。 梁世坤认为,首先要从心理上“镇住”陈方林,促使他改掉那些“毛病”。那时候陈方林的“毛病”除了无事生非外,还包括生活习惯的毛病。梁世坤除了叮嘱每天值班的民警重点对他进行监督外,还在中队内设了“卧底”,让两个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暗中看住他。陈方林一犯毛病,梁世坤都会及时知道。梁世坤骂陈方林骂得很凶,到后来,陈方林一见到梁世坤便害怕,也自觉地变得规矩起来。 梁世坤也意识到,要使陈方林真正服管,还得取得他的信任。于是梁世坤决定给他些甜头尝尝。梁世坤根据陈方林学的专业,定期给他派一些维修的工,每次都给他设定完成时间,但从不过问他的维修过程。没想到陈方林每次都能按期完成任务。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陈方林迷上了监狱那批机械。 在陈方林心态趋于稳定的时候,梁世坤开始了他的情感攻势。一有机会,梁世坤便会找陈方林谈心。在一次孝道课上,梁世坤注意观察陈方林,发现他一直听得很认真。后来了解到他与父母关系紧张,尤其是他父亲,声称不再认他这个儿子了。梁世坤知道后,经常在谈话时旁敲侧击,或是在会上讲话时暗地提醒他。受到启发的陈方林主动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父母沟通,后来争取到了父母的谅解,也解开了父子间的疙瘩。 半年之后,陈方林已是判若两人。 本报记者 黄晓华 实习生 陈婷 通讯员 刘京 韩胜畴 大家把他当作榜样 琼山监狱里,很多服刑人员知道陈方林。他们把陈方林作为学习的榜样。 服刑人员朱某1993年便分到陈方林所在的五中队,跟着他从事各种劳动。他说,陈方林走到今天这一步确实很不容易。“他干的工是最好的,并且很卖力,学习电脑那段时间,经常熬到三更半夜。”朱某现在接陈方林的班,在监区负责机械维修。当初,朱某对机械一窍不通,是陈方林手把手地教他学习维修、电焊等技术。在陈方林的带动和感染下,朱某 服刑期间也表现出色,目前已获得了4次减刑,还有一年零两个月便可刑满释放。 陈方林在服刑期间带过的“徒弟”有20多个。服刑人员吴某也是在陈方林的带领下学到了维修技术。吴某说:“我要以他为榜样,在服刑期间学好技术,以便出狱后找份好工作。” 监区的民警告诉记者,陈方林学习电脑成才的故事在监狱传开后,监狱定期举办的电脑培训班受到空前的欢迎,服刑人员报名非常踊跃。 身陷囹圄,也当自强不息。民警说,陈方林的所作所为给所有的服刑人员这样的启发。 本报记者 黄晓华 实习生 陈婷 通讯员 刘京 韩胜畴 一名死缓囚犯的重生之路 陈方林的故事,可以给其他犯人很多启示。 刘京 摄 聚焦理由 人有失足,最让人痛心是从此自暴自弃,继续沉沦。最难得是悔过自新,重归社会。 当年,他高校毕业后,进入一家自动化设备厂工作,很快便当上了质检科副科长,可谓意气风发。却未料,一次失足却沦为死缓重犯。 14年,一个年轻人已成中年人;14年,一个死缓囚犯变成计算机高手,从监仓走进监狱办公区,被聘为工作人员,其中的曲曲折折,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大错之后,彻悟重生,他的故事,可以给有类似经历的人许多启示。 从省琼山监狱的服刑区到办公区,只有200米。 陈方林(化名)用了14年,从服刑区走到办公区。 14年前,他进入琼山监狱是一名死缓囚犯。14年后的今天,他还在琼山监狱,却是作为监狱高薪聘请的网络技术骨干。 曾经是出名抗改造人员 1991年6月,陈方林因盗窃罪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同年10月被关进琼山监狱。根据有关法律,一个死缓囚犯从入狱到释放,最少要服刑14年。陈方林只在琼山监狱服刑14年零两个月,无疑是非常幸运的。而刚入狱的近一年时间里,陈方林是监狱里最出名的抗改造人员。 1987年,陈方林从重庆邮电学院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自动化设备厂工作,并很快就担任了质检科副科长。走进监狱后,身份的落差使他心理上难以承受。“喜欢闹事,而且拼了命地闹。”陈方林说,刚进监狱那段时间就没想着要活着走出监狱,因此常常无事生非。还经常找民警的“把柄”,故意跟民警过不去。有一次知道第二天上级要派人来检查工作,他前一天便找人打一顿,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服刑人员在入狱中队接受一段时间教育后,会分到各个生产中队。一般由各个生产中队到入狱中队要人。但陈方林因抗拒改造在监狱出了名,成为民警最头痛的服刑人员。一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中队敢要陈方林。 遇上敢碰硬的指导员 陈方林说,琼山监狱原五中队指导员梁世坤,是促使他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当时的五中队负责监狱日化分厂的生产任务,梁世坤对陈方林早已耳闻,从档案看到他学过无线电和工业自动控制化,便找陈方林谈话。14年过去,两人都清楚地记得当时陈方林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你不用跟我谈,反正你也不会要我。”谁知,正是因为这句话,年轻气盛、敢碰硬的梁世坤决定让陈方林到五中队。 几天后,陈方林被安排到五中队制皂车间劳动。梁世坤很快派给陈方林一个较难的维修任务,并限定3个月内完成。虽然当时陈方林对车间生产香皂的机械还不了解,但有一定机械专业基础的他通过不断摸索、学习,顺利地完成了维修任务。自此,陈方林如鱼得水,在冷冰冰的机械上找到了寄托。 技术革新为监狱节约百万元 陈方林的维修技能首先得到监狱的肯定。他被安排负责为各个中队修理机械,从1992年11月调入五中队到1993年10月第一次立功,他为监狱修理电动机18台,一台1936年出厂的设备,已被监狱废弃10多年,但经他拼拼凑凑,竟然凑出了一条新的生产线。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陈方林不断地提出技术革新的方案,并成功改制设备提高效益。 1999年3月,陈方林利用废弃的铁罐,为日化厂自制了水循环系统,并用一个报废的汽车水箱自制了散热装置。原来的设备用水约每分钟10公斤,每天用电为5.5千瓦,每月用机油约100公斤。而改制该设备后,每天只用水30公斤,用电4千瓦,而且不用机油,只需半年检修时加入少量黄油。 据统计,在服刑期间,陈方林通过技术革新为监狱节约生产成本上百万元,而给生产带来的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计算机带来更大施展舞台 陈方林接触计算机,是在一次事故之后。1997年3月,他在维修器械的时候氧气爆炸,双手被烧伤。养伤期间,他看到了五中队干事李建华的那台486电脑。电脑引发了陈方林极大的兴趣,他把平日积攒起来的3000元钱全部拿出来,托李建华买了一台二手的486电脑。当时懂得使用电脑的人还很少,但监狱对他的这一举动非常支持。监狱民警通过各种途径借来电脑书籍给陈方林看。借助书籍自学完基本操作后,陈方林便迫切地学起了语言编程。“当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要学便要学些高难度的。”大学时的英语忘得差不多了,为了学好电脑,他又重新补习英语。慢慢地,他渡过了难关,此后更是如痴如醉,掌握了各种数据库。 2003年,经历几个月的努力,陈方林有了第一项计算机技术成果。他为监狱超市管理开发了管理系统软件,大大地方便了民警。2004年,监狱要开发一项狱内侦查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涉及侦查管理的多个方面,技术要求很高。探索运用软件全面管理侦查,琼山监狱是全省监狱第一个,也没有先例可借鉴。监狱请来了某北京知名软件的技术人员前来开发。但技术人员因对监狱业务不甚了解,花了10个多月的时间开发出来的软件并不适用。于是,监狱领导想让陈方林试一试。 一年后,就在他即将刑满释放前两个月,他成功地完成了管理系统的开发。随后,全省司法系统狱侦管理现场会在该监狱召开。 留在监狱工作只为回报监狱 2005年12月5日,陈方林刑满释放的日子。但他并不是急着回家见父母,而是在监狱开始了新的生活。他被监狱聘请为网络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月薪2000元,加上各种保险、补助,每月的报酬达2500元。 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被聘请为工作人员,在琼山监狱没有先例。但这一想法经监狱长汤国刚提出后,很快得到省司法厅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局长张发的支持。陈方林更是欣喜不已,为有机会回报监狱。 凭陈方林现在掌握的技术,如果他去网络公司工作,工资可能是现在的两倍。但陈方林说:“监狱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一辈子也回报不了,如果监狱需要我,我会一直做下去。” 陈方林依然要每天置身监狱。监狱还是那个监狱,但陈方林已是全新的陈方林。 (本报海口8月15日讯) “走到今天像做梦一样” 深牢大狱。走出琼山监狱,要跨过三道冰冷的铁门。 在琼山监狱服刑14年的陈方林,走出监狱的那一天,没有任何怨气,而是充满了感激。 陈方林至今仍对进监狱的那一天印象深刻,那一天,监狱的上空一片灰暗,他觉得 自己不坐上30年不可能被释放,内心充满了恐惧。 用凤凰涅槃来形容陈方林在监狱中的蜕变过程,再恰当不过了。“走进监狱那一天,我以为我这辈子完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像做梦一样。“虽然今年已42岁,但他觉得他获得了一次新生,对未来的生活道路又充满了向往。 陈方林感激监狱的民警们。他说,他在监狱欠的人情账欠得太多了。他还记得,买那台电脑差800元钱,民警李建华帮他垫的钱,此后还自掏腰包多次为他买书。1997年3月,双手被烧伤时,监狱为他疗伤花了上万元医药费。1999年,他得了肾结石,又是监狱为他出的医药费。更重要的是,监狱为他自学成才提供了许多的机会。为了方便他开发系统,监狱特批他住在生产区单人宿舍,琼山监狱监狱长汤国刚以自己作为担保人替他向上级申请到这个待遇。 在1999年第四次减刑后,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陈方林已经无刑可减。但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像以前那样苦学技术、争当先进。“我想证明自己,也想在走出监狱大门时,不会感到后悔。”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监狱,因为刑满释放后便全身心投入到监狱的网络管理工作,至今,陈方林还没有回家看望亲人。 陈方林反思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时说:“当时轻狂嚣张,谁都不怕,觉得没有不敢干的事。”他认为,当年那种心态下,受到法律制裁是早晚的事,即便躲过了一次,还可能出第二次事故。而经历了这14年,他觉得自己已变得成熟、沉稳。最近,好几个公司邀请他做兼职,都被他拒绝了:“我只希望过安稳的生活。” 本报记者 黄晓华 实习生 陈婷 通讯员 刘京 韩胜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