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树皮衣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10:23 云南日报
千年树皮衣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组图)
古老的树皮衣服展示

千年树皮衣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组图)
反复浸泡捶洗挤出树汁

千年树皮衣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组图)
精心制作

千年树皮衣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组图)
“见血封喉”

  核心阅读

  它被誉为“服装活化石”,频频出现在一些民族服饰展览会上;它用被称为“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树皮制成,史料记载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见过这种衣服的人,都惊叹于它的神奇,无论是在国内的西双版纳、昆明、北京,还是在时装之都巴黎,人们都曾见过它的身影。而这种树皮衣服的原材料,均来自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但如今,它的制作技艺却面临即将失传的境地。

  一些业内之士因此发出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传承保护。

  制1件树皮衣需1月

  日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助理员陈泽忠告诉记者,树皮衣服发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文物管理所刚成立,他和同事去民间搜集民族历史文物时,听人说起关于树皮衣的故事。人们都说:橄榄坝有一位傣族老艺人不但会制作各类工艺品,而且还会制作民间最原始的树皮衣。当他找到这位名叫艾拉的老艺人时,特意花了1000元人民币请其为文物管理所做了一套树皮衣。

  “耗时很长,工序繁琐。”陈泽忠记忆犹新,要先到森林中选好大小适中的箭毒木树,砍下放入水中浸泡,再一边敲打一边将树皮从树干上整张褪下,然后反复敲打成绒状,在背阴处风成半干,又再反复浸泡敲打,直至将有毒的树汁全部挤出,最后晒干。

  据他的印象,制作一件这样的树皮衣服,整个过程约要1月。

  千年历史 御寒奇佳

  据史料记载,在内地的纺织技术传到古时的西双版纳以前,当地的傣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等世居民族均以树皮制品遮体御寒,这样的服饰穿着不但暖和坚韧,而且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有着奇特的防潮作用,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

  “1996年,傣族老艺人艾拉去世后,就再也找不到人能够制作这样的树皮衣服了。”陈泽忠遗憾地说,过去,他们一直以为只有傣族才会制作和穿着这样的树皮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勐腊县关累镇一个名叫张卫平的爱尼人因制作树皮衣服声名远播,并被业界称为“张树皮”时,他们才认识到,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等世居民族均有制作和穿着树皮衣服的历史。

  陈泽忠说,如今在位于勐泐文化园内的勐泐博物馆和民族风情园内展出的两套树皮制品,一套男女装为1984年傣族老艺人艾拉制作,另一套则是后来请“张树皮”制作的。

  面临失传 呼吁保护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种声音,很多人认为除了十多年前去世的艾拉老艺人外,目前能制作树皮衣服的就只有“张树皮”一人了。而且“张树皮”离开西双版纳到昆明已经有十多年,制作树皮衣的民间传统工艺随时有失传的危险。

  西双版纳州群艺馆馆长段琪儒也表示出他的担忧:“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除了进行文化历史研究和观赏性展示外,人们早就没有了对树皮衣服的需求,面临失传的状况也在情理之中。”

  几位业内人士谈到,人们现在只能在展厅中目睹到树皮衣的真容,但遗憾的是有关部门至今还没有采取措施进行传承和抢救保护。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对它进行保护抢救,让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服装活化石”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戴振华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新闻链接

  海南制作技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海南日报》报道,去年5月,“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着实令海南岛上的100多万黎族同胞高兴:他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重视。

  四川“树皮衣服”不比丝绸差

  据《羊城晚报》报道,一直被当成柴烧的桑树枯枝和树皮也能做成靓丽的时装?

四川大学和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正式对外宣布:由两家联合攻关、投资8000万元开发的全球首创“桑树皮纤维服装”将正式面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76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