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女孩带盲母上大学:要给妈妈做一辈子眼睛(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8日12:31 扬子晚报
女孩带盲母上大学:要给妈妈做一辈子眼睛(组图)
手牵手,我们一起走过。

女孩带盲母上大学:要给妈妈做一辈子眼睛(组图)
盲母的生活没少让她操心。

  “母亲把我养大,我就是她的眼睛,再苦再难我也不会放弃她!”和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18年,安徽18岁小姑娘吕达带着母亲一起上大学。7日,本报A8版《带着盲母上南师大》一组图片新闻引起读者极大的反响。南京师范大学减免她7000元学杂费,而团省委领导读到这个故事后,立刻决定捐助吕达4000元钱。昨天下午,记者赶赴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走近这个孝顺、坚强的女孩。  

  [故事篇]相互搀扶着走过18年

  贫困:沿街乞讨度过童年

  额前齐刘海,清爽的短发,眼前的吕达有一张比同龄人更稚嫩的娃娃脸。这样一个小巧可爱的女孩却已经当了12年的一家之主。从安徽到南京,娘俩的行装是一个“蛇皮袋”。在吕达的宿舍,记者一眼看到那个蓝色的包裹。两床破棉被,一些旧衣物,一个电饭锅,吕达说,这是她们所有的家当。

  吕达降生在安徽太湖县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她8个月大时离家出走,母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导致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母亲吕雪勤只得带着女儿走街串巷乞讨。小小年纪的吕达,跟着不见光明的妈妈,尝遍了人间冷暖。吕达说:“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住所,晚上我和妈妈就睡在屋檐下,夏天被蚊虫叮咬,冬天被寒风鞭打。”吕达7岁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个月280元的低保金让母女俩的生活有了些许改善。

  吕达说,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那个电饭锅。为了省电,母亲每次煮饭都要煮母女俩能吃两三天的饭,以后几餐只要热一下就可以吃了。而她们每天的吃菜开支不超过两元钱,只在过年时买点猪肉。母女俩穿的衣服大多是当地好心人捐赠的。

  苦恼:为上学搬了6次家

  尽管家里时常穷得揭不开锅,吕雪勤从没有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读书才能改变她的命啊。”吕雪勤说。小吕达6岁时,母亲鼓起勇气向当地政府求助。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吕达顺利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母女俩抱头痛哭。

  古有“孟母三迁”,吕雪勤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搬过6次家。1999年,母女俩由当地民政部门安排住进了县福利院。虽然吃住不用花钱,但环境十分嘈杂,吕达每天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得不到保障。吕达高一暑假时,母亲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开始在外租房。吕达说,母女俩只住得起6平方米左右的平房。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居住环境太差,吕达患上慢性结肠炎,严重时连水都不能喝,同时还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但每当母亲觉得租房周边环境太吵影响学习,或是屋内潮湿对孩子的风湿性关节炎不利,她就坚持要搬到别处。就这样,在两年的高中生活中,她们总共搬了6次家。虽然生活艰难,吕达学习非常刻苦。母亲告诉记者,吕达每天帮助母亲上床后,才安下心挑灯夜读,经常读书到深夜2点。中学6年她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责任:妈妈一人在家放心不下

  在采访过程中,小姑娘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妈妈把我拉扯大,我就是妈妈的眼睛。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吕达就开始充当母亲双眼的角色。买菜、打水甚至带妈妈上厕所成了她每天的“功课”。吕雪勤说:“我闺女很懂事,很小的时候就会扶着我走路,遇到沟了,她就告诉我说‘有沟,要跨过去’。”吕达9岁时,母亲的眼疾恶化,小吕达竟牵着妈妈的手一路摸索着把她送进北京一家

医院。在医院里,她们在挂号凳上躺了一夜。

  自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吕达开始思考母亲未来的生活。她说:“对于母亲来说,没有了我就等于没有了眼睛,她一个人怎么生活?妈妈一个人在家,就算出了什么事也没有人知道,我肯定不放心。”于是,她决定牵起妈妈的手一起上大学。

  [感恩篇]:我要照顾妈妈一辈子

  9月6日,吕达提前到学校报到。南师大文学院的老师们得知她的困难,临时在学生公寓为吕雪勤安排床铺。母女俩终于在南京安家了。然而令吕达担忧的是,不知道妈妈能不能适应南京的生活。开学后,她必须为母亲重新找住所。“就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可能的话我想搬去和她同住。学习之余,我会出去打工,维持我和妈妈在南京的生计。”对于未来,吕达已考虑得十分周详。吕达说:“18年来,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起艰苦地生活着。妈妈生病时,我为她洗脸、洗脚。我身体不好,妈妈会带着我到处求医问药。我们相互搀扶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听到女儿这番话,吕雪勤突然颤抖着拉着记者说:“其实,我真不想成为女儿的负担,我也想工作。”

  吕达说,妈妈的眼睛其实是可以治好的,但由于经济原因被耽搁了下来。现在,吕达最大的心愿就是毕业之后能挣钱,治好妈妈的眼睛。当记者问道:“等你以后毕业了,要成家了,还会把妈妈带在身边吗?”吕达坚定地说:“照顾妈妈天经地义,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要给妈妈做一辈子的眼睛,照顾妈妈一辈子。”

  [爱心篇] 多场援助悄然进行

  昨日本报A8版“带着盲母上南师大”的一组照片见报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一些爱心援助行动悄然进行着。南师大文学院高年级的同学们偷偷商量着,课余要轮流帮吕达的母亲干家务。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自告奋勇要和吕达“结对”,帮助她解决困难。南京师范大学宋永忠校长昨天亲自到宿舍看望吕达和她的母亲,还送去学习用具和中秋节的礼物。南师大通过绿色通道,免去了吕达相应的学杂费七千余元。同时,学校还暂时在学生宿舍一楼为吕达的妈妈提供临时住宿,并为其免费提供了卧具。苏宁电器集团公司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后,研究决定在吕达大学四年里,给吕达母亲提供生活费用。

  更让人兴奋的是,团省委的有关领导在扬子晚报上读到吕达的故事后深受感动,立刻委派希望工程办公室送去4000元助学金。这也是今年我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向外省大学生发出的首笔助学金。此前,团省委、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本报已经为4000名江苏籍大学生送上1600万助学金。昨天,江苏希望工程办公室跟随本报记者一起来到学校,并亲手送上4000元钱,坚强的吕达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吕达说,因为生活所迫,她曾多次想到退学。就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母女俩的泪水中除了喜悦外,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担忧。 实习生 丁 洁 本报记者 蔡蕴琦 本版摄影 吴 俊

  -记者手记

  相依相偎的身影强烈

地震撼了我

  记者采访结束时,天色已晚。吕达像往常一样给母亲打来洗脸水,拧干毛巾,擦脸、洗手、整理头发,一切是那样熟练。吕达小心翼翼地牵起妈妈的手向饭堂慢慢走去。夕阳下,母女俩相依相偎的身影,让我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双眼禁不住湿润了。这个可爱女孩的孝心、坚强深深地感染了我。

  18岁,正是这个花季少女最美好的年龄。因为缺少父母的遮风挡雨,她柔弱的肩膀过早地承担着整个家庭。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新生报到第一天,学校为前来送行的家长们开放体育馆,数百名家长打着地铺过夜。再看眼前的大学新生们,每一位天之骄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忙碌,父母提着大包小包为孩子忙前忙后,孩子们显得那样理所当然。羊有跪乳之恩,在我眼里吕达十几年的孝远远超越了“跪乳”的境界。生活所迫,她不会打球、玩电脑、唱歌,失去少年的天真。然而在她的身上,却洋溢着青年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感恩心和责任感。

  这是很多享受了太多爱的同龄青少年所缺少的东西,是那样地宝贵。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周斌主任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说帮助这个孩子是因为她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对母亲这份“反哺”之心感动着我们。希望她学有所成,并把这份感恩,这份孝心传承下去,能呼唤起同龄人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 蔡蕴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