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香港科大内地博士生自杀调查(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09:26 青年周末
葛炜炜生前最后一次旅游选择去西藏 ■ 2007年11月19日,港科大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足球俱乐部的球员们在悼念葛炜炜的球赛前用白玫瑰和葛炜炜的球衣致以哀思 -死者好友称学校对研究生缺乏直接管理 -研究压力过重 矛盾没有出口 -内地赴港研究生融入香港缺少校方支持 ◎文/本报记者 陈万颖 ◎图片来源于港科大“清水湾BBS” “香港科大是快速飞奔的列车,快得把里边的人都抛出去了。”来自江苏南通,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习了两年多的27岁青年葛炜炜,就成为了被抛出去的一个。 2007年11月9日,朋友发现他在宿舍内自缢身亡,还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自杀原因官方还未给出最终结论。 有媒体揣测葛炜炜的自杀是因为导师想“跳槽”,他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导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年轻的香港科技大学追求的高速发展,让在港科大的内地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类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研究压力,当学生与导师在研究方向和方式上出现问题时,学校并没有针对研究生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比较固定的针对研究生的独立咨询管理部门。“等问题一级级传上去,学生的情况都不知成什么样了。”葛炜炜好友之一说。 港科大内地学生网上开版悼念 2007年11月19日,是27岁的葛炜炜离去的第10天。港科大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以下简称联谊会)足球俱乐部的队员们踢了一场特殊的球赛。开赛之前,红白两件10号球衣被平铺在绿茵场上,中间放了一束白玫瑰——那是葛炜炜的球衣。葛炜炜生前是港科大联谊会足球俱乐部负责人。队员们围绕球衣站成一列,低头默哀。比赛结束时,夜幕已降临。化学系一位退休教授也来到球场中,和队员们合影,并悼念逝去的学生。 整场球赛过程都被学生用图片记录了下来,发在联谊会开办的“清水湾BBS”上。 “清水湾BBS”专门为他开办了一个悼念版。在熟悉他与不熟悉他的同学们的大量回忆文章里,27岁的葛炜炜,虽然选择了自杀来结束生命,却并不是一个对生活冷漠无情的人。 在三个月前的公示帖中,葛炜炜的名字还出现在新一届联谊会常务副主席和足球俱乐部负责人的条目中。他还是联谊会为内地新生编写的《实用手册》的副主编,并且组织了2006年的港科大内地学生中秋晚会。 正是由于葛炜炜生前社会活动频繁,不少港科大的同学更难以接受他自缢身亡的事实。BBS上的悼念专版“我们的炜炜”,成为BBS中人气最旺的版块。网上还呼吁同学们展开募捐活动,希望帮助葛炜炜居住在内地农村的父母渡过难关。据香港媒体报道,截至19日,全校已经募集约10万港币的资金。 港科大研究生制度让炜炜走上绝路? “那句话说得对,港科大是快速飞奔的列车,快得把里边的人都抛出去了。港科大,其实也不只是港科大,一心想更快,但有时就把发展的压力转到一个个成员身上了。跟不上就会被放弃,没有什么选择余地。教授要成果,学校要成绩,成果从哪来?当然是学生。学生在最底层。天天有任务在压着,受得了就过关,受不了就会发生问题。(葛炜炜事件)事情表面上是导师要走。其实是学生受的压力无法承受了。”葛炜炜生前好友之一小然(化名)在MSN上连续地敲打出这样一段话。 在外人看来笼罩着炫目光环的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压力? 媒体揣测:导师出走、寻工无路? 在此前香港媒体的报道中,把葛炜炜可能的死因归结为“遭导师抛弃”,消息来源是清水湾BBS上一篇帖子,目前这篇名为《关于炜炜的真实情况》的帖子已经被删除。在这篇帖子中,发帖人自称是葛炜炜生前好友,并第一次提出导师徐兵要前往美国发展,由于葛炜炜的博士资格考试没有通过,葛只能要么放弃近3年的研究成果转投别的导师,要么跟着导师去美国,或者自己找工作。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葛炜炜尝试申请的房地产公司见习管理员职位也没有得到。 这篇报道被转贴到BBS之后,不少港科大学生在跟帖中表达了不满,认为如果报道属实,校方是在推卸责任。 当记者就此向香港科技大学校方公共事务部求证时,负责人陆锦荣告诉记者,据化学系的系主任称,徐兵并未向系里提交辞职申请。“港科大一年的教师流动比例在10%左右,教师的离开和引进都是很正常的。按照惯例,教师跳槽或离开需要提前4个月向系里通报,之后就会由系里、学院和教师一起处理门下学生的情况。”陆锦荣说。 陆锦荣还告诉记者,就算导师要离开学校,学生发展受阻,只要向系主任或者院长申诉,都是可以解决的。“之前很多这样的先例,都能很好解决。况且,葛炜炜并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他还有一次补考的机会,但他的死,却阻断了这条路。” 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渠道也许并不像校方所述那样通畅。 导师跳槽的直接后果:学费、生活费、课题都没着落 “这种导师要走,学生没有钱拿,面临转导师、退学,找工作,老板把学生丢下不管等等的情况在港科大挺多哦,我周围的人都有。恐怕不是个别情况。”网名叫“zhonghuan”的一位同学说。 还在港科大读博士的小然(化名)告诉记者,在港科大读研的内地学生,从学费到生活费都是导师出钱。一旦导师要走,最直接的打击就是没有钱继续工作和学习下去。 葛炜炜当年入校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他每个月可获得14700元人民币的助学金。如此高额的助学金,是促使葛炜炜选择到香港科大读博的重要因素。小然告诉记者,香港的研究生招生和本科生不一样,通常是导师自主选择学生,对于助学金的数目也不是统一的标准。在BBS上,有与葛炜炜在同一个公共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发帖称“确实是一年一签studentship”。按照港科大实行的美式教育制度,“一年一签”的意思是由导师决定下一年的奖学金分配情况。 长期压力过重才是深层原因 对于葛炜炜这样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来自导师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港科大是1991年成立的,不是努力做事,港科大哪来那么快的进步!”小然有些无奈。 港科大衡量导师水平的国际标准在很多西方国家的一流高校看来都十分苛刻。助理教授在工作五六年后,系里将根据他们是否在像样的期刊上发表足够的论文,决定是否给他们副教授的职位和长期的工作合同。所谓“像样的期刊”指的是国际排名15名以内的学术期刊。导师的科研压力转嫁到每个学生身上。“在港科大,学生学费、生活费都从导师的科研经费里面支出,拿钱就要干活,学校不是福利社。”正在港科大机械系攻读硕士学位的福建籍学生小榕说。 小榕的专业是机械工程。虽然写不完的报告让他经常熬通宵,但小榕宁愿选择自嘲式地“经常自己爆发小宇宙”,也不会向系主任等老师反映过重的压力。“打个比方:你的上司叫你加班,但是不给你加班费,这种情况下,你会去向你上司的上司告状吗?”小榕说。 没有研究生院 研究生管理散乱 港科大校方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陆锦荣告诉记者,如果学生和导师之间发生某些分歧,可以向系主任甚至院长提出,而系主任和院长的联系方式都是公开的。 但对此说辞,有学生在各种场合提出质疑。 11月16日,“chk2141”在清水湾BBS的“我们的炜炜”版上发帖称: “我是engineering(工程学专业)的PG(Post graduate,指硕士生,博士生),我觉得program这个体制不太完善,它是独立的,不隶属于任何系,学生的档案,资格考试,毕业资格等等全部由program独立管理。” 小然向记者解释了一些特定用语的意思。“Program”也就是内地高校所说的“专业”,港科大由于是1991年才成立的新兴大学,有很多专业是其他高校所没有的,其中,不少属于“合办专业”,如葛炜炜就读的生物工程学(Bioengineering Program)就是其中之一,并没有隶属的系,也没有系主任一说,因为过于独立,造成了导师独大的局面。“我们很多研究生分散在各个学院,有学院的还好,合办的专业连系都没有。向谁去反映问题。换而言之,有的院长,系主任自己也有学生,如果他的学生出了问题,找谁去?” “港科大没有研究生院。学生事务处是管理学生事务的,但是你如果去问他研究生的情况,他是完全不知道的。如果有一个独立的部门,类似炜炜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直接解决。等问题一级级传上去,学生的情况都不知成什么样了。”小然说。 好友的去世,让他和周围的内地学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目前正在打算与校方讨论解决关于研究生制度方面的问题。港科大公共事务部陆锦荣则表示,港科大自建校以来就没有研究生院,现在,他们会检讨这个制度,但目前还没有改进的规划。 对导师缺乏监督机制 网名叫“PIZZA”的同学在11月15日发帖称:“对于PG(研究生),在每年提交annual progress(年度总结)的同时,学校也应该跟上课一样,向学生提供一个给导师打分的机会,然后打分的结果给导师本人查看,同时也存档,如果太多学生打了低分,证明这个导师有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委员会调查,给导师和学生一个互相评价的公平机会。因为现状是一边倒,也是我们觉得老板有时候可以一手遮天以及不爽的地方。” 这个问题,在11月14日校方管理层召开的情况通报会议上,有化学系的学生在会议结束后向校方提出了这个建议,主持人表示会向校方建议。 本科生受重视 研究生被忽略 从葛炜炜开在母校南京大学论坛上的博客里,可以看到一些他在港科大的感受。其中一篇写于2005年10月的文章中,葛炜炜写道:“在港科大生活了将近一个月,但和香港学生的接触机会并不多。我所在的Bioengineering Program 2005-2006学年就我一个Ph.D(博士学位),而读master of science(理学硕士学位)的学生之中不少是一边工作一边求学的,基本上完课就走,没有什么交流机会。而所在的宿舍楼(也就是Hall)的活动倒很多,但那基本上只限于本科生,……” 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赴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表示了同样的感觉。“香港的学校最近在内地通过高考招生的动静很大,大家对本科生来香港的适应情况也很关心。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迎新活动就非常热闹,还有大量的联谊会。虽然联谊活动的效果不一定好,但起码有。到了研究生阶段,因为香港本地人没有在本地读研读博的习惯,大多数本地人都是兼职读研的,所以交流特别少,学校也不会重视为研究生搞活动,大部分都是内地学生自己开展活动。”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新媒体专业硕士学位的陈同学说。 对于占到赴港内地学生中半壁江山的内地研究生们来说,在沉重的学业压力面前,他们似乎已经无暇顾及自己是否被遗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