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夜闯汶川两度遇险被寻亲者救起(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7日02:35 金羊网-新快报
女记者夜闯汶川两度遇险被寻亲者救起(组图)
新快报记者余亚莲

女记者夜闯汶川两度遇险被寻亲者救起(组图)
灾后,很多人撤出映秀镇,很多人又徒步闯进来。新华社发

  ■新快报特派汶川记者 余亚莲

  沿途遇见数万川人冒死回家寻亲

  皎皎明月、漫天繁星,汶川县漩口镇至映秀镇的山脊绝壁上闪动着一条由星星点点的电筒光组成的长龙,这一切与浪漫无关,那是试图回家寻亲的灾民们在拼命地彻夜赶路。冒着随时摔下岷江的危险、冒着被山体滑坡掩埋的危险……数万灾民们计划徒步3天3夜,试图进入地震后与世隔绝了72个小时的汶川县城,只是想知道“妈妈还活着吗”、“儿子受伤了没有”、“女儿有水喝吗”、“老婆的孩子生下来了没有”……

  14日傍晚6时左右,记者跟随一众试图返回汶川县城的灾民,借着月光冒死攀过绝壁、趟过泥潭,4个小时后艰难抵达汶川县映秀镇。

  14日下午:副厅长带队踏上危途

  本报记者14日随广东省医疗队赶往地震中心汶川。

  前往汶川县映秀镇的公路损毁、桥梁坍塌,进入映秀镇只有两种方式:第一,从都江堰徒步,翻山越岭10到12个小时,徒步走进映秀镇;第二,乘车到达紫坪铺大坝,然后乘坐武警官兵的冲锋舟,走岷江水路,大约2小时后,抵达汶川县漩口镇的漩口铝厂,然后从漩口铝厂开始爬山,在山崖边上攀爬2小时(深夜则需要4小时)才能抵达映秀镇。

  14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跟随医疗救护队走了第二条路。由于冲锋舟只有几条,因此,直到当日傍晚6时左右,广东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大约10多人才抵达漩口铝厂附近。

  天色渐暗,周围都是黑色山脊、坍塌的废墟,唯一的道路是山腰上被部队官兵从乱石堆里踩出来的一条羊肠小道。深夜赶路,危险不言而喻,走与不走是个问题。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背上自己的行囊,挥挥手,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踏上了这条并不是路的“路”。

  医疗队的急救人员个个都背着10多公斤的背囊、帐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开始翻山越岭。

  14日晚上:女记者掉队两遇死神

  一踩就滑的石头、尖利如刀的碎石、爬不过去岩石、黑得发臭的泥潭……恶劣的自然环境让10多名医务人员和记者们在半个小时之后全部失散。在这个没有灯光、没有通讯、随时发生意外的路途上,“落单”意味着危险,用灾民的话说叫做——“死了都没人知道”。

  然而,“落单”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因为走在前面的人根本不敢也不能停下来等待后面的队员,一方面,体力透支的时候一停下来就再也走不动了;更重要的是,每走到一个乱石林立的地方,总会有人大喊:“快走,这里危险,容易山体滑坡,不要停……”只是,这样的危险地带几乎贯穿了整个路途,拼命往前赶,成为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

  随后,本报记者不幸“落单”了。

  皓月当空,月光把山路照成了银灰色,但眼前的道路依然看不清是水潭、泥潭,还是绝壁上的大坑。

  眼前突然晃动着电筒光,一个脸脏脏的,眼睛在夜里黑得发亮的小伙子拉住了差点摔跤的记者。

  记者这才注意到,整个山道上时不时闪动着电筒光,赶路的人们此起彼伏。他们都是赶往映秀、威州、汶川县城的乡民们,他们此刻冒死赶路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回家确认亲人的生死。

  一路上,大家时时刻刻都在“落单”,但又随时结成了新的队伍,互相不认识的人分享着水、食物。

  摔到泥潭里,前面的人会拉你一把;爬不上去的时候,后面的人会推你一把;受伤了,陌生人会搀扶着你走……大家彼此应该算是“熟人”,天亮的时候却连对方的模样都记不清。

  记者夜晚两次摔跤,一次摔到烂泥潭里,被陌生人拉上来,另一次摔到乱石堆里,同样被陌生人救了,月光下,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住。

  15日凌晨:众乡民坚信亲人活着

  4个小时后,记者庆幸自己活着从乱石堆里“爬”出来,抵达汶川县映秀镇的时候是14日晚上10时左右。

  灾民们没有家了、没有被子、没有食物……夜里,很多人睡在地上,搬块石头就是枕头,更多的人是冷得睡不着,不停地哆嗦。赶路的灾民更是一无所有,大家只能生一堆火,所有的人都坐在地上,围坐在一起取暖,生火用的木材直接从废墟里面刨出来。

  实在冷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妈妈、爸爸、兄弟、老婆、小孩还在灾区,还被困着,所以一定要回去,死也要回去”。

  曾伟的家乡在汶川县威州镇,已经与世隔绝三天三夜,曾伟坚持要回去。他的背囊里装的都是食物和水,自己饿得不行却舍不得吃。他说,“我妈一定还活着,我要把食物和水给她送进去。我不去想别的,她肯定活着。”一直处于悲观的乡民们也纷纷说:“对,活着,他们肯定都好好的活着。”

  夜风呼呼地刮,从后背嗖嗖地灌进去一直冷到头顶。坐到后半夜,所有的人都冷得不行了,就用一个黑乎乎的搪瓷碗烧一碗水,大家轮流喝一口暖着胃;不知谁泡了一碗方便面,围坐火堆的人传了一圈,每人只吃一小口,传过去的时候盯着下一个人亮亮的眼睛……

  第二日清晨,曾伟等10多人继续着他们的“冒险之路”。一个乡民走的时候,硬塞给记者一块面包,名字都没有留下。

  15日上午:好消息随后接连传来

  记者抵达汶川县映秀镇的时候没有带太多行李,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都走得差点快要绝望。记者无法想象,那些背着10多公斤药品的医护人员是怎样艰难地走出来的。

  当记者再次遇到广东省医疗队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日的早晨,已经坍塌的漩口中学外面的操场上,飘起广东省急救队伍的旗帜,带着行囊的医疗队走了整整一夜。

  不过,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15日上午,除了冲锋舟,所有能在岷江上行驶的船只都被投放到了灾民的水路运输;直升飞机降落映秀镇救助重伤人员;大批救援人员、武警官兵、电力抢修人员、医护人员在记者离开的时候络绎不绝地赶往映秀镇;通往映秀的山路被上千名救援人员踩了出来;15日夜里,进入汶川县城的国道被打通,大部队和物资进入汶川展开救援成为可能……

  由于汶川地区通讯中断,本报记者被迫“失踪”一天一夜,于15日深夜返回成都。现在,将这一天一夜里灾区沿途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让大家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感受这个真实的汶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