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5名村民疾走17小时穿越飞石区救回8人(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08:18 京华时报
一起救人的5个村民向记者讲述翻山救人时的情景。本报记者 周民 摄 宝山村村民张大妈的儿子还在景区内,目前生死不明,记者问起她家人的情况,她忍不住伤心落泪。 本报记者 周民 摄 17日23时30分,当岳山菊等1女7男出现在村头,欢呼声响彻彭州龙门口镇宝山村。至此,在宝山村回龙沟受困139个小时后,这8名宝山村的基建工人,终于穿越了飞石造就的死亡帘幕而重返生天。 营救他们下山的,是宝山村村民自救队的5名平民英雄:岳山云、黄平宽、岳山文、岳山旭、陈国松。危急关头,这5名大山深处生长的朴实村民,顾不上家人埋身泥石流,在几乎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瞬间将多年的山地生活经验转换成救人的能量,一天疾走17小时,在大山顶部镰刀开路,又勇闯飞石区救出了回龙沟里受困的8人。 巨震将生路断绝成死路,自救队从死路救出活人。生死之间,人性,以及人性激发出的拯救生命的壮美能量,在5人身上闪耀。 8人一定还活着 3队人马急入丛林 -冷静的分析 岳山菊等8人是宝山村内宝山集团的基建工,岳山菊是本村村民,负责给来自外地的另外7人做饭。地震前,8人在回龙沟的一处景区内工作,住地是几间简易楼房,离宝山村有五六公里的山路。 5月12日14时28分之后,十余道飞石区阻断道路,宝山村再无人知悉这8人的生死,无法收到8人的任何讯息。但根据宝山村地形判断,8人所在景区的位置应该不会被山崩掩埋,只要不被山崩掩埋,这8人就一定还活着。村里因此做出决定,派出自救队上山,通过山脊绕过大部分飞石区,搜寻8人的踪迹,伺机将8人救回。 5月17日,岳山云、黄平宽、岳山文、岳山旭、陈国松这5名40来岁的村民受命组建自救队,由岳山云任总指挥。5人早7点从宝山村对面的团山村进入莽莽丛林,开始了生死路上的搜救之旅。 随自救队前行的还有两支救援队,一支由贵州的4人登山志愿者组成,一支由民政部山岳救援队的4名队员组成,其中包括两名英国地震救援队的专家——邓肯和马克。 分工明确怀绝技 五虎将充当急先锋 -布衣PK专业 从团山村开始进山,自救队的5名队员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负责选择合适的路线并用镰刀开路。沿途,一行人从山根上到山脊,又从山脊下到另一座山的山根,连续翻越了灯盏窝、连山沟、丛竹林和平梁子4座大山。每座山的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最高的平梁子海拔有近3000米。 岳山云说,与另两支专业救援队不同,他们5名自救队员都是轻装:每人随身1把镰刀、一部手机、绳索、两瓶水和一些干粮,穿着普通的衣服,脚下是解放鞋;而来自贵州的登山队志愿者和山岳救援队队员都是登山靴、冲锋衣,邓肯和马克更是每人负重五六十斤,带着帐篷和专业的攀援绳索。 虽然是以前没有任何经验的自救队,但岳山云5人分工明确:岳山云指挥,黄平宽开道,岳山文瞭望,岳山旭准备和携带工具,陈国松负责配合协调。按岳山云的话说,这样的分工既考虑到了集体的力量,也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5人都在山里长大,有丰富的丛林生活经验:岳山云是宝山集团的中层领导干部,有指挥经验;担任开道尖兵的黄平宽既是猎人也是药农,对山里的情况最熟悉;另外几人不是目力很好,就是反应敏捷或体力过硬。 这样的装备、搭配和分工很快显现了威力。在救援中,只有自救队员走完了全程。在上山的12小时里,路程不到一半,就有一名贵州队员膝盖出现问题,另一名山岳队员体力不支陪同返回。在离抵达平梁子山顶还有200米海拔的山路时,其余的所有贵州队员和山岳队员都走不动了,只能原地等待5人救人后归来时会合。 8人成功被救下 顺便搀回专业人员 -营救效率高 5人随后爬上山顶,之后下行赶往他们推测的8人被困之地。但在一处叫夹缝岩(海拔2800米)的山顶,唯一通向8人被困之地的可能通道被飞石阻断。“上面是泥石流塌方,下面是悬崖,被掉下来的石头砸到,或者滑下悬崖都会尸骨无存。”岳山云说。 通过这一段死亡之路时,所有人都显得格外小心,分工合作十分到位。“我是开路的,就用镰刀在滑坡的地段往前一个一个挖脚窝子,负责瞭望的岳山文就紧盯着山顶的动静,看到石头有下落的迹象就大声喊我,让我提前躲开。”黄平宽说。之后众人瞅准时机,踩着挖好的脚窝子迅速通过。 1小时后,在推测的被困之地,5人找到了8名被困者。众人都没有受伤,由于简易房里有食物和水,除了担心和惊吓,8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尚可。 “见到我们,8个人很激动,说救星来了,恩人来了,跪在地上直给我们磕头。”岳山云说。他们询问获知,被困之后8人也试图自行逃回村里,但3次尝试都被夹缝岩的飞石阻回。 虽然已到19时,为避免夜长梦多,5人按照既定计划带领被困者迅速返回。在飞石区,岳山文紧盯着山顶动向,黄平宽每次拉着一名受困者,手牵手穿过死亡线,之后又迅速返回带下一名被困者。“8个人,他往返了8次!他是最危险的。”事后另外4名队员都认为黄才是最了不起的。 虽然已天黑,但下山行进得十分迅速,众人只用了5个小时就返回了村里,5名自救队员中间还捎带着搀扶另外两组专业救援队员。 当天23时30分,消失在丛林17小时后,救援人员返回村里。 随行的,是岳山菊等安然无恙的8人。 此时,距离8人被困深山已经139个小时,村民们闻讯跳出帐篷,欢呼声响彻宝山村村部一带。“英雄!5个救人的英雄回来了!”一名村民昨天回述当时的场景时仍激动不已。 但此时,岳山云等5人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英雄之态,他们完全顾不上簇拥上来的媒体记者,到处张望着寻找食物。“迎接我们的人能给我们一瓶矿泉水,能给我们一块面包,哪怕是3个人一瓶水都好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岳山云说。但在迎接现场,5人没有找到水和面包——由于准备不够,迎接人员带来的几瓶水早被走在前面的人拿走喝掉了。 17个小时的路程,5人两次穿过了荆棘带、丛竹林和原始森林组成的无路山梁,冒着能见度不到50米的大雾,在夜间靠手机依稀照亮不是路的返家之“路”。其间,密布在荆棘带里的山蚂蟥数次叮咬他们的身体,由于没抹任何药物,他们只能在感觉瘙痒后一次一次将山蚂蟥拍昏后扯下扔掉。在17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在坡度七八十度的莽莽丛林里往返行走了数十公里,两次穿过死亡飞石区,但他们每人只喝了两小瓶矿泉水,只吃了一袋饼干。 而岳山云在救人时还忍受着失去父亲的痛苦:他70岁的父亲岳兴和在回龙沟景区负责基建,地震后泥石流将他和另7人掩埋,已经完全丧失了生还的希望。即使在救出8人后,他也无法前去寻找父亲:由于集团在越南的铅锌矿开采业务需要他去协调,他18日下午必须坐飞机赶往越南。 “他们重装,地形也不熟,走不动也可以理解。” 他说,他要对专业救援队表示感谢,他尤其敬佩的是山岳救援队的两名英国救援专家,“他们两个人都背着六七十斤的装备,还走了那么远,两个人的体力和经验,很让我敬佩。”在赶路的间隙,为了缓解救人的紧张气氛,他和其中一名中国通开玩笑,“我说你知道黄飞鸿吗?意思是我们中国人很厉害。他说他只知道颐和园,他的意思我也明白,就是他们的人曾经进入过我们的首都。”他说,这种斗斗嘴的玩笑,他们都开得起。 困者穿过死亡线逃出生天。 “悬得很!”对于此次施救,黄平宽回述起来也悚然心惊,“不是为救人,这样的地方我也不会去冒险。但为了救人,不冒险绝对不行。救人的不冒险,需要救的又没有冒险的能力,这人还能救出来吗?” 在救援途中,为了照顾到两支专业救援队队员,黄平宽数次放慢行进速度,并出手搀扶,用手机给戴着头灯的专业救援队员照路指路。他说,要是不等他们,自救队5人带着8名受困者17日19时前就能赶到村里,“但他们是为了救我们的人才来的,我们不可能把他们抛下。而且我们轻装, 陈国松所说的记号,是当地猎人和药农进山的一个生活习惯:在走过地方的树上,用随身带的镰刀砍出几道刀口,后来者见到刀口,就知道这个地方以前来过人,可以通行。 在震后的几天里,黄平宽4次上山搜寻,并在此次救人前两次直接穿过10道山崩形成的飞石区,作为12勇士之一在15日救出了45人。在此次救援前的两天里,他独自一人上山寻找通道,最终和众人拟订了救人路线,并担任尖兵,在队伍的最前面用镰刀砍树割草开道,引领大家到达预定位置,在飞石区开凿脚窝,搀扶受 黄平宽,这个原是猎人的40多岁的宝山村民,成了英雄中的英雄。 他和岳山云等5人一起,被村民们尊为英雄,之后又被并肩战斗的岳山云等4人尊为英雄。灾难面前,他将他做猎人和药农的生活经验,转变成澎湃的救人潜能,挽救了数十名村民的生命。 “如果不是老猎人或者老药农,在我们这个山里,根本找不到绕过飞石区的路。”救援队员陈国松说,在5个人里,黄平宽最具备这种经验,“他上山找路,都是根据大致地形判断方向,然后在预计能通过的地方找树上的记号”。 这其实不是岳山云的第一次救人之旅。在震后,作为宝山村的村民,他已带领村民进行了无数次的救援行动。 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后,当时正在办公室值班的岳山云立刻冲出办公室,冒着房屋倒塌飞溅过来的碎石挨家挨户地大声喊,“村民们不要乱跑,赶紧去公司集合”。 在岳山云的指挥下,部分村民逐渐稳定了情绪,协助岳山云救助遇险村民。 岳山云说,地震当天,身在彭州市的村党支部书记贾正方立刻往宝山村赶。路遇小鱼洞镇大桥垮塌,这位73岁、右眼失明的村党支部书记涉水过河,沿着扭曲变形道路走了近20公里,回到村里。 贾正方进入村内,一边安抚村民,一边迅速成立指挥部,并建立3支突击队,分别负责抢救、安置和后勤保障。岳山云说,仅抢救队就有120多人,他们率先在村里搜救被埋村民;安置突击队搭建简易帐篷供村民暂住;后勤保障突击队则冒着余震的危险四处寻找食物和水。 “地震后,宝山村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被切断,但是我们没有等政府,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建立村民突击队进行自我拯救。”岳山云说,突击队在完成对本村村民的救助后,还救助了周边村子的很多村民。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