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见闻:老人挥砍刀将孙儿送上直升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09:17 人民网
震区见闻:老人挥砍刀将孙儿送上直升机(组图)
5月15日,在映秀镇,一位母亲抱着受伤的女儿走向运送伤员的直升机。

震区见闻:老人挥砍刀将孙儿送上直升机(组图)
5月15日,国道已崩塌,人们只能冒险走一条十几年前的旧路。

震区见闻:老人挥砍刀将孙儿送上直升机(组图)
5月15日,灾民从映秀镇撤离,路上全是滚落的山石。

震区见闻:老人挥砍刀将孙儿送上直升机(组图)
  5月16日,救援部队已经可以批量运送救援物资进入映秀镇,这里也是通往汶川、卧龙的交通要道。

  5月15日,本报记者从都江堰出发,乘船抵达阿坝铝厂下的临时渡口,然后下船步行,于中午抵达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通往映秀的山路上,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山崩塌石,灾民、士兵、医生、记者,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在映秀镇,废墟中可见到尸体、哀哭者、为了祭奠而燃烧的衣服,也能见到挣扎求存、不离不弃、乐观豁达与坚忍执着。

  场景一 就像徒手格斗,战士狠狠一拽,一名男子栽进岷江,狼狈地爬上河岸。“打得好!”有人开始鼓掌。重新登船的,是一个腰椎骨折的男孩,和一名头部受伤的老妪。他们躺在担架上,奄奄一息。这是5月15日,阿坝铝厂下的临时渡口,逃难灾民聚集的地方。

  场景二 “是男人就把衣服脱下来!”一个小伙子高喊。他接过救生衣,几乎要和响应者拥抱,尽管其中很多人看起来并不情愿。另一边,妇女儿童单独成列,在重伤者之后,他们优先登船。

  场景三 隶属国家电网的映电公司组织起包船,身着蓝色制服的员工拉起人墙。冲锋舟发动前,一个老工人提醒渡口武警,“你们电厂中队,埋在洞里面,兵娃子在喊救命”。

  场景四 秩序之外,也有人崩溃。一个穿红白条文短袖的年轻人,奋力把书包抛向空中,退出排队等候的队伍,雨伞、干粮、手电撒了一地。和其他地震灾民一样,他徒步穿越5公里的山路,求生的欲望在渡口塞车。

  场景五 如果在这里立个木桩,上面一定会贴满告示,例如:“爸爸,我已经离开映秀,请到都江堰找我”。可是河滩上只有几根被连根拔起的枯树,中间已被烧成灰烬,它们被饥寒交迫的灾民用来生火取暖。一个少妇挨个打听丈夫的下落,得知爱人平安后,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毫无疑问,在大山深处,残垣断壁之下,一定埋藏着令人心碎的故事。

  “山羊路”通往映秀

  告别渡口,接下来的路程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人们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

  告别渡口,接下来的路程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原有道路已被山体滑坡毁损,此前连续降雨又使这条“山羊路”变得泥泞不堪。灾民、士兵、医生、记者,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一个人稍有不慎,一串人都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难以想象,那些抱着冲击钻、液压剪,背着发报机、行军锅的战士,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这段里程。一支来自济南军区、佩戴“铁军”臂章的士兵突然奔跑起来,老兵判断说:先头已经到达映秀,部队正在收拢。

  来自广东中山三院的一支医疗队不得不扔掉一床棉被、一顶帐篷。一位医生抱怨说:“为什么医疗队的物资不能组织空投?”另一位医生表示:“我回去后要写篇文章,反思国家医疗系统内应急救援体制。”

  意外出现在距离镇区还有1里路的地方。一颗篮球大小的岩石滚落,距离一位来自上海的消防战士不过三步之遥。

  抬头望去,前方不远处的山崖上,悬着一辆越野车,再往下看,一个身着红毛衣的死者躺在草丛中,尸首分离,已经发臭,于是路人个个自危。

  山路的尽头,是一片开阔地,那里原本计划用作开发区,现在画了三个圈,成为直升机野外机场。再往后,是搬迁到映秀镇的漩口中学,教学楼断成两半,其中一部分从5层下坐成4层,搭在另外一半大楼上。

  她总是说“走开”

  12岁的黄思雨半截小腿永远留在废墟中,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医生能够成功接近她

  在映秀,此次地震的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小学和幼儿园。

  除了旗杆、瓦砾、破碎变形的小孩尸体,映秀小学什么都没有留下。校长独自躺在弥漫着亡灵气息的操场中央,看起来像死了一样。

  几乎是和记者5月15日中午抵达映秀镇的同一时间,救援部队宣告停止搜救,仪器显示,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一名红衣男子面对已是废墟的教学楼,孤独地呼喊着小孩的名字。在他身后,孩子的衣服烈焰滚滚。这是当地的风俗。

  一个名叫“朱群学”的老人,固执地守在瓦砾边。她要找到孙儿,即使是尸体,也要用衣服包回家。“今后我死了,他好陪我,”老人喃喃自语。

  同样是映秀小学的学生,黄思雨活了下来。这个12岁的小姑娘,被预制板砸断了左腿。她努力抽身,以致皮肉彻底分离,半截小腿永远留在了废墟当中。

  现在她躺在成都华西医院,病房谢绝打扰。“余震、风雨,还有闪光灯,都会让她烦躁”,负责看护她的志愿者、重庆姑娘但文静挡在门口,拒绝采访的态度,像保护奥运火炬一样坚决。

  在这里,小孩的惨叫声从每天早晨10点持续到中午12点,那是医生给他们换药的时间。记者尚未获得截肢小孩的统计数字,但一名身着白大褂的志愿者叹息,“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有”。

  心理干预试图进行,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医生成功接近过黄思雨。她总是说,“走开”。

  “不抛弃!不放弃!”

  一位老人挥舞着砍刀,逼退身着迷彩服的阻拦者,硬生生把婴儿塞进直升机机舱

  邓名伟的爷爷,希望孙儿有一个完整、美好的未来。

  5月15日中午,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顶着旋翼的强风,爬向直升机。他怀抱里,是出生只有20天的小孩。由于母亲没有奶水,小生命全靠矿泉水为继,医生开了张条子:“尽快送走”。

  然而直升机飞走了,老人绝望得以头抢地,旁观者无不动容。

  散落在停机坪周围的其他病人家属也躁动起来。这里空旷无依,太阳暴晒,“一旦落雨,病人咋办?”一个抚摸着丈夫伤腿的女人说。

  又一架直升机降落时,人们远远看到,一位老人挥舞着砍刀,逼退身着迷彩服的阻拦者,硬生生把婴儿塞进机舱。

  管理者没有为难这个叫嚣着“和你们拼命”的老头儿。几分钟后,这家人背起竹篓上路,去往直升机降落的地方。

  第二天,朱群学的执著也得到了回报。早晨6点,她爬上废墟,摸到一群叠在一起的孩子。第一个冰冷,第二个仍然冰冷,但她断定,那就是她的孙子,而且身体保持完整。接下去,她感觉到体温,一个小女孩呼救的声音传出来。

  愤怒而又兴奋的家长陆续赶来。一个名叫刘顺秋的农妇差点跌到。此前,她曾挨个掀开覆尸的竹席,看到他们大都高举双臂、抱在头上。一个及时逃脱的男孩反映说:地震时,老师曾让他们抱头趴下。

  下午5点半左右,小女孩出来了。刘顺秋看到她熟悉的黄色上衣,大叫一声女儿的名字。“妈妈”,担架上的女孩跟着叫起来。

  对于生命探测仪的追问,目前还没有答案。也许是一个巧合,这一天,四川新闻媒体纷纷引用《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座右铭打出文章标题———“不抛弃!不放弃!”(来源:南方都市报)

  5月20日南方都市报数字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