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村庄遭采矿掏空 数百村民为讨补偿拒搬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3日10:06  云南网

村庄遭采矿掏空数百村民为讨补偿拒搬迁(组图)
 房屋底下布满矿洞。

村庄遭采矿掏空数百村民为讨补偿拒搬迁(组图)
 部分村民惧怕房子塌陷,在江边电站淹水点下搭起了帐篷,依然十分危险。
村庄遭采矿掏空数百村民为讨补偿拒搬迁(组图)
屋内开裂的地基。记者谢慧摄

  核心提示

  2008年11月22日22时40分,禄劝皎平渡乡皎平村委会红门厂组水池脑包山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造成皎平矿山佳龙公司两矿井塌陷,在此次事故中共有1人失踪6人受伤。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后,禄劝县委、政府意欲将受滑坡体威胁的红门厂、上坪子两个村小组共155户572人实施整体搬迁,而且必须搬迁到乌东德电站淹没线以上,并确定安置点为村庄东北边山上的老寨子。未料,半数以上村民拒绝搬迁新址。

  目前雨季即将来临,部分仍旧在村子里生活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和政府展开“拉锯战”。心急如焚的皎平渡乡党委、政府领导急切盼望村民能尽快签订搬迁协议。毕竟这不是一场如村民所想的利益“博弈”,而是一场关乎身家性命的“赛跑”。

  百年村庄被掏空

  近日,记者前往皎平渡红门厂村小组调查,发现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百年老村因采矿,脚下的地基已经被“掏空”,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谈起脚下的地被挖空,随时都会发生塌陷危险时,每一位村民似乎都清楚。他们说每天的生活都过得提心吊胆!然而记者了解到,在这样一个危村,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与政府签订搬迁协议,为什么?

  逐利

  百年村庄被掏空

  一座大桥将位于河谷的皎平渡和对岸的四川紧紧相连。街不算长,但商店、饭店、招待所很多,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往来于街上的车辆,都来自不同的省份,随便数数,广西、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省的都有。记者了解到,这些车并不是冲着弹丸之地的皎平渡而来,他们多是冲着这里不同寻常的资源而来。

  从皎平渡乡政府所在的地沿红军曾经打马经过的杉乐村一路往下,到位于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海拔落差将近1000多米。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你几乎瞬间体会到两种不同气候。快到山下时,看见金沙江蜿蜒穿过河谷。

  从皎平渡加油站往山下走不到50米,见顺江一边路上,近百顶蓝颜色帐篷依地势散开。被大型货车碾压的公路“满脸”是坑,即使一辆摩托车开过,也会将灰尘扬得漫天飞舞。公路下的一顶帐篷前,一个女人正在把大把的甘蔗皮堆到一个用石块垒起来的简易灶里。

  她告诉记者,她是红门厂的村民,从去年11月底到现在,她和村子里的上百村民,已经在此住了4个月。尽管还在早上7点多,记者沿附近十多顶帐篷转了一圈,发现其他帐篷里已经没有人。这名姓刘的女人说,因为住帐篷太难受,晚上风大干冷,白天太阳出来气温都在30几度,许多村民耐不住,又纷纷跑回已经被定为“危险村庄”的家里去了。

  在这名妇女的带领下,我们前往红门厂。据了解,20多年前,红军在巧渡金沙江时停留在这个村子,现在因铁矿开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从公路往村庄深处走,大路边随时可见张着嘴一般的矿洞,抬眼往山坡上看,这样的矿洞也数不胜数。村民告诉记者,两个公司在村庄周围挖了几十个矿洞,如果加上旁边的上坪子村,所挖的矿洞将近上百个。

  据了解,皎平渡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目前已探明的有铜矿、铁矿、铜夹铁矿,并且储量丰富,其中铁矿的储量尤以而红门厂和上坪子两个村最大。几十年来,两个村的村民因铁矿而活,村里的壮劳力从来不会外出打工,更不靠种庄稼生存,守着矿山,靠为两家公司的矿老板打工或出租房子给挖矿的工人居住为生。两个村庄安然无恙度过了几十年。去年11月2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滑坡埋葬了这样的安逸生活,一直被村民视为生存来源的铁矿山,一夜之间成了让人恐惧的地方。

  恐怖

  滑坡惊醒梦中人

  2008年11月22日22时40分,正在村庄山脚下的昆华公司上夜班的红门厂村民李文英猛听得一阵巨响,声音似乎是从背后的山上传来的。伴随着风声和巨响之后发出“刮、刮”的回声,山体开始垮塌。据了解,去年11月红门厂发生滑坡后,禄劝县委、政府及时成立了现场指挥部,并将红门厂、上坪子两村群众疏散到大麦地的临时安置点并搭建120顶帐篷。

  “当时听说村子跨了,我担心在家里的儿子,就往村子里跑,边跑边哭。后来儿子打电话来说,不要往家里跑往北边河滩跑,我又往回跑。山垮完后,还听得见从那些洞子里面发出来的回声,怕得要死啊。”时隔4个多月,说起那晚滑坡的事情,村民李文英仍然觉得后背发凉。

  那晚和李文英一起留在工厂上班或是在村子里的人,都见证了那可怕的一瞬间。“当时大家都从家里跑了出来,相互依偎着坐在金沙江边,没有一个村民敢回家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乡政府和派出所的人来了,不准我们回家,好些家离滑坡地点远一点的村民已经跑回家煮着饭了。但他们还是被喊了出来,说不知道还会不会滑坡,叫村民暂时不要回家。后来才听说伤了好几个人,死了一个,村民们都怕得很。”村民王强回忆滑坡之后第二天的情况:“很快,乡政府送来了帐篷,大家按户分到帐篷后,住到了现在这块叫‘大麦地’的河滩上。”

  尽管如此大的滑坡让村民们感到了恐惧,但他们其实早有了心理准备。红门厂的铁矿开采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初,当时由湖北的佳龙和本地的昆华两家公司进行开采,但还只是在村庄周边山上,没敢直接开到村民“家”里。即便这样,一些在矿山上打工的村民形容山里面矿洞的情况时说:“里面洞连洞,大得能装下上百辆东风车。”还有的村民说:“地洞就像立交桥,到处都可以走”。

  只是在周边山上挖洞的“规矩”止于2004年下半年,随着许多矿洞开采枯竭废弃,两家公司直接将矿洞挖到了村庄里,甚至村民家中。当记者在“红门厂28号”发现一个高宽2米左右的矿洞,就赫然开在这户村民家门前时,惊讶得几乎回不过神来。矿洞像张着大嘴的怪兽,从这户村民家的正厅穿过。

  村民告诉记者,这户人家早就搬到别的地方居住,是矿老板重新帮他们盖的房子。记者从矿洞左侧边绕到这户人家大门前,发现洞口离门近五六米远,而洞内顶层到村民房屋的地板厚度,不超过50厘米。尽管人早已搬离,但满是灰尘的两个房间里,还堆放着许多杂物,在这户人家客厅进门的左侧地板已经因塌陷断裂而凸起,让人看后不寒而栗。记者在旁边轻轻地跺脚,可听见地板下传来的空响。有村民告诉记者,这家人门前的矿洞一直通往村庄背后三四百米的山上,该洞从十多家村民屋子地下穿过。记者站在洞口往里看,洞口两壁有许多手腕粗的木头撑着,自然光线只照到洞内10多米远的地方。停留瞬间,感受到洞内一股阴森之气直扑过来。

  今年65岁的李翠芝在洞口指着不远处的自家房屋说:“挖矿洞放炮那阵,我家的房子被震得左右摇摆,门口那颗老槐树,震得叶子都掉到地上。我为了这个到村里吵了多少架都数不清了。”

  村民们反映,两家公司在这附近山上挖的矿洞有近100个,像这样直接开在村民房屋脚下的洞就有10多个,这些矿洞和周围山上所有的矿洞紧密相连。红门厂村在阳光的照射下与其它村庄没有两样,但除了村民和矿工谁能想到,这遍布在村庄地下的一个个矿洞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房屋和人就生活在这张“网”交织出来的“线”上而几十年的开采早将村庄“蚀空”。村民都知道,一旦山体有个滑坡,将有什么样的灾难等着他们。

  灾后,鉴于两个村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禄劝县委、政府决定将受滑坡体威胁的红门厂、上坪子共155户572人实施整体搬迁,并结合实际,在乌东德电站淹没线以上、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点统一选址,整合各部门资金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进行搬迁安置。

  一件好事和大事,为何遭到大多数村民反对?

  问题

  村民不满搬迁地

  村民们想搬的地点,是现在搭帐篷的大麦地,因为大麦地紧邻皎平渡街,生活方便,更关键是,它位于将要修建的乌东德电站水淹点下,以后搬迁会得到更好的补偿。村民小蔡告诉记者,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眼看电站要修建,如果搬到水淹点以上,矿山淹了,他们打不成工,也得不到任何补偿,眼睁睁失去一个重要机会。

  村民李文书告诉记者,一开始,乡政府要他们搬迁的地点就在红门厂村东北部叫“老寨子”的山坡上,村民们反映如果搬到那里,就喝不上现在村里常用的这股清水。而且风又大,山坡又陡,村民们的庄稼地都在山下,以后生产、生活更加不方便。后来乡政府又改了地点,拟搬到地理位置稍矮一点的叫“马路”的地方,但村民同样不同意,原因是这个地方在山谷中呈凹型,四面山都比它的地理位置高,怕雨水都往这里淌。

  记者在红门厂村了解到,绝大多数村民对矿山和家园的情感很复杂,没有矿山他们失去就业机会,也得不到相关补偿。但同时他们知道,开采铁矿总有一天村庄的山肚子会被掏空,会有难以想象的地质灾害发生。钱和生命哪个更贵?村民的答案似乎很矛盾。

  近20年来,因为铁矿开采,村民们将原先栽种的水田荒废下来,养殖和种植都不搞了,就靠着矿山吃饭,尤其是红门厂村最靠近滑坡地带的几十户,因放炮开矿震裂房屋的,每户每年可以得到2万元补偿,相当于一家人一年外出打工的收入。

  据了解,因为开矿导致村庄生态环境破坏和造成安全隐患,县乡两级政府曾经多次派工作组查处封停两家公司,但让政府部门没想到的是,首先跳起来反对的不是企业,而是村民,因为封停了矿山,相当于砸了村民的饭碗,让这些多年只靠矿山生存的村民难以接受,直到去年发生这场大滑坡才改变了一些人的想法。

  现在既然村子不能住,眼看着矿山挖得差不多了,乌东德电话也快要动工,每一个村民都盼望能借此找到另外一种生存方式,只要自己不搬,或新搬迁地址在水淹点之下,他们就能获取更多利益。所以尽管政府从地质安全性角度考虑,并由省市专家选定的“老寨子”是最好的搬迁点,但村民并不接受。不仅如此,村民对搬迁中政府给予的8000元补助,也是怨气冲天,觉得几千元做不了什么。

  博弈

  村民不急政府急

  在皎平渡乡政府办公室,乡党委书记张继帅说起红门厂村搬迁受阻一事,情绪很激动:“如果是单纯的地质灾害早就好办了,把相关政策拿来一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但红门厂村的情况太复杂,既有地质灾害的情况,又有矿山开发利益,还有即将动工的乌东德电站。一件本来简单的搬迁,与复杂的利益纠葛演变成了政府和村民间的一场博弈。”

  张继帅说,挖矿洞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采至今,在保护村民生命安全和矿山利益方面,双方一直都在纠缠。虽然他2006年才来到皎平渡乡工作,但他知道当初开采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处干热河谷的皎平渡种不出庄稼,村民穷得一无所有,是全乡最贫困的地方。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矿之后,当地老百姓才逐渐富裕起来。因为当时的政策规定是谁有条件谁开,所以每开一个矿洞,只要当地村民同意,有出资人出资就可以挖矿。“就我们掌握的情况,整个山上只有50多口矿洞,不像村民所说的那样多。”

  去年发生滑坡后,在选择怎么搬?往哪搬的时候,村民和政府打起了“拉锯战”。皎平渡乡人民政府乡长钟卫强说,当初确定红门厂和上坪子要搬迁后,他们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做过民意调查,发现所有的村民都不愿意搬出本村范围。原因有两个:一是矿山利益,二就是淹没补偿问题。由于村民不同意搬出本村,只能重新选址,但原则一是必须在淹没线以上,二是要统一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安置,三是必须具备一定搬迁规模。当时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对新搬迁地点进行地质等多方面调查,最后确定出本村的“老寨子”和“马路”是最佳新址,适宜作为搬迁点。

  “至于村民所说的8000元补偿,不叫补偿叫补助。因为这8000元是县发改委、扶贫、建设、水务、民政等多部门整合出来的,是乡政府为村民争取到的利益。如果单纯按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的话,补助就是3000元,而现在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将各部门资金整合进来,就是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利益。此外,如果村民还不同意统一安置,自愿搬迁,或到县城购房的,除了可以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外,村民原有的待遇不变,不管他到什么地方居住,他的矿山利益也不会变,而且本村村民享受的利益他同样可享受。

  张继帅说,由于无法满足群众提出的要在淹没线以下分散安置的要求,搬迁宣传动员工作进展缓慢。3月13日下午,他和乡长钟卫强亲自带工作组到红门厂、上坪子组召开村民大会,积极动员村民搬迁至选定的“老寨子”点,但动员工作面临极大困难。从3月20日以来,皎平渡乡工作组队员每人每天分上午、下午两次进村入户作宣传动员,但截至3月30日,也只是签定搬迁安置协议书13户,不到一期搬迁户数一半。

  张继帅对记者说,现在很快将进入雨季,如果村民还是执意不签协议,影响新址建设的话,很难想象会带来什么危险。记者之前采访到的一村民说:“现在我们有一半的人都跑回老房子住了,最怕的就是下雨,但又不愿意签协议。想跟政府谈好条件多补偿一点钱。毕竟人要活一辈子,不是一下子。”

  和村民一样,皎平渡乡党委政府的领导,这段时间最怕的也是下雨,他们希望在雨季到来之前尽快将搬迁新址建好,但因为时间不等人。党委书记张继帅表示,即便目前签协议的村民不到一半,但看来该做的工作必须做了。他表示,目前县水务局、交通局、建设局等部门已进入搬迁安置点开展人畜饮水、村庄道路及安置房的规划测设等各项工作,先让签协议村民尽快搬迁享受到新农村的好处,再吸引更多的村民理解支持这项工作。“总之,眼下这个阶段,任何利益都没有群众的生命重要。”

  首席记者贾薇报道 (昆明日报)

  随评

  掏空的仅仅是房子吗?

  掏空的仅仅是房子吗?不,还有一些人的天良。

  说老实话,看完这篇报道,除了震惊以外,我还有许多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地方。比如,皎平村委会红门厂组的村民,为什么听任自己祖辈居住的百年老村被“掏空”?在这次所谓的“博弈”中,为什么从头到位看不见最重要的当事人——矿老板的影子?

  然而不管怎么说,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妥善解决村民搬离到安全地带,毕竟人命关天,真的发生大面积山体跨塌中,人都没了,你还跟谁也“博弈”去。肯定没有谁愿意把这场闹剧演成悲剧。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恐怕还得把矿老板请出来做点什么才行。这矿开了那么多年,现在有事了,总应该有点说法。

  另外,村民们一定要赶快搬出危房,相信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一定会按照有关政策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下来的和现实存在的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钱和生命哪个更贵?这是文章中的记者写到的一个问题。我惊诧,这难道是一个问题吗?这个问题难道还有其他答案吗?但仔细一想,也许是我错了。也许真的有人,在有些时候,把钱看得比脸面、生命更宝贵。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铤而走险的故事,就不会有那么多生于死的博弈。而可悲的是,在很多时候,金钱是最后的胜利者。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情在做之前,都要有科学的态度。要缜密的策划,要有出现意外的应急预案。尤其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大事,要慎之又慎。西方有理论家提出,在制度设计时,先要考虑恶,再去考虑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所以必须对恶予以防范。那么推之于灾难性事故的预警机制,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想防患于未然,就必须考虑周全,先想到事情可能的恶果,也就是将某些偶然假设为必然,而不是轻易排除他们存在的可能性,从而提前做好对策,将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当不测突然“光顾”,可以有序防御。唯有这样,才能防止灾难的从未然到应然的升级。

  防患于未然胜于亡羊补牢。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如果等到房子脚下的烂洞已经大到“能装下上百辆东风车”,麻烦甚至是灾难也就临头了。

  首席评论员 崔亚楠(昆明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补偿 搬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