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雀跃的身影、时而扭捏时而爽朗的笑容,9岁的何婧楠(化名)很难让人把她和“孤儿”这个词联系起来。地震中她失去了五位亲人,但从这个无忧无虑的女孩身上,人们很难看到哀伤。面对纷至沓来的收养者 ,她宁愿和舅舅一家挤在20平米的板房里也不愿离开。
人见人爱的孤儿
在青川县关庄镇的板房区,婧楠是个知名度颇高的孩子,不仅因为她“孤儿”的身份,更因为她人见人爱的性格。
婧楠有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流露着天真;因为爱笑,她的两个大门牙常会不听话地露出来,让人忍俊不禁;她虽然身材娇小,但也显得十分机灵,整天像风一样窜来窜去。
第一次见到婧楠是在5月3日上午。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小毛衣,牛仔裤下是双走起路来踢踏作响的凉拖鞋。见到陌生人,她开始时总是害羞地躲在大舅妈身后。
可没过多久,婧楠的本性就暴露出来,先是把好心人送的书本拿出来给记者看,接着又从抽屉里拿出相册,趴在床上,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只手指着照片里的人物:“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中间是我。”
胜似亲娘的舅母
婧楠的家原本在青川县东河口村。地震时,离村子不远的东河口小学受损较轻,包括婧楠在内的绝大部分孩子得以逃生。王永先至今还记得震后第一次见到婧楠的情形。那时她随学校转移到关庄镇,王永先骗她说她的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可婧楠摇摇头:“不是,他们都死了。”王永先和妻子便决定把外甥女收养下来。
王永先是位残疾人,年轻时放鞭炮炸掉了左手。他家有两个孩子,儿子王成14岁,女儿王玲12岁。地震后家里的房子塌了,多年积累的财产也化为乌有,一家四口先是睡车底,后又从帐篷搬到板房,但他们做出收养婧楠的决定时并没犹豫。
沈丽洁家所在的前进村和东河口紧挨着,平时婧楠总爱跑来和哥哥姐姐玩。“每个周末都泡在我家,就像我的另一个女儿。”沈丽洁笑着说,她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活泼的外甥女。
婧楠三年内每月可以得到两家企业共1200元的资助,县里每月会给每个孤儿150元,中国扶贫基金会三年内每月也给孤儿100元。现在婧楠上学不用花钱,每月的补助完全够用。沈丽洁坚决否认她是为了这些补助才收养婧楠的。“补助只能管几年,以后的责任还得我们来负。”
平日里沈丽洁会像对待儿女一样对待婧楠。沈丽洁给儿女多少零花钱就给婧楠多少。婧楠不乱花钱,总能攒下点零钱,让爱吃零食的姐姐羡慕不已。一次她给了姐姐一元钱,让姐姐给她买个本子,本子只用五毛,另五毛是姐姐的跑路费,结果姐姐把跑路费都买了零食。 沈丽洁知道后大笑不已:“婧楠都会用钱指使别人了。”
割舍不掉的亲情
地震后,成都军区的一位首长、北京的一位医生还有广州一所大学的女教授,都提出想收养婧楠,但都被婧楠拒绝了。她舍不得离开舅舅一家。
哥哥姐姐也舍不得让婧楠走,每当有人来家里和婧楠“谈判”,王玲总会把婧楠拉到一旁,悄悄提醒她:“你要稳住,千万莫去,别让人把你骗走。”
王永先和妻子则是另一种考虑:“想收养婧楠的家庭条件都很好,跟着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要呆在山沟里,跟着别人说不定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再说对她也没有损失嘛,舅妈还是舅妈,姐姐还是姐姐。”王永先笑着说。
王永先悄悄告诉记者,他们觉得广州那位姓于的女教授人不错,收养婧楠的态度也很诚恳。他和妻子商量,想在婧楠放假后以旅游的名义带她去广州玩几天,顺便和于教授见见面。
“让婧楠多和于教授接触接触,如果她喜欢于教授,又适应那里的生活,再说服她就容易了。不行就把她领回来,大不了花两三千块钱去旅游了。”王永先盘算着,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于教授的支持。
王永先还说,如果婧楠确实不愿离开他们,那他会好好地供养孩子。“她想上大学就供她念大学,立业成家我们也帮她,毕竟是我的外甥女,我得担负起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