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图文:汪佳抱着工作人员的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14:34 重庆时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汪佳抱着工作人员的腿

  汪佳是一只不到2岁的未成年熊猫。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核桃坪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遭受毁灭性打击,4万平方米的基地损毁了三分之一,圈养大熊猫死亡1只、失踪1只、受伤1只。

  从地震后的第6天开始,研究中心圈养的大熊猫开始陆续向外转移。不过,汪佳和它的6名小伙伴留了下来。

  临时家园

  这样规模的圈舍,放到四川雅安的碧峰峡基地,只是一只亚成体熊猫的活动空间,但这里最多时住了7只

  从映秀到耿达,再到卧龙,脚下曾经是清澈见底的岷江,映衬着两边高山,一会绿、一会黄,一会红。但这条路如今望去,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家住小金县的藏族司机张军驾驶着他的面包车,纵然小心翼翼,但车身还是3次被山上落下的小石头砸得砰砰响。

  熊猫临时安置点离原来的核桃坪基地约7公里,但是离卧龙镇政府只隔一堵墙。卧龙的居民说,这更有利于大家随时看到它们、关照它们。

  乍一看,熊猫的寝舍像是青瓦砖房,但实际上还是板房,只不过做得很美观,也更牢靠。整个安置点占地约500平米,其中熊猫们的活动空间大约300平米,这放到四川雅安的碧峰峡基地,只是1只亚成体熊猫(1岁~3岁)的活动空间,但这里最多时住了7只。而且,这样的待遇还是熊猫们经历近3个月的“灾民生活”后,才得到的。

  “灾民”生活

  地震发生时,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些小家伙这么团结——它们抱团依偎在一棵小树上,不停发出“嘤嘤”的声音

  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陈雪梅至今仍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核桃坪基地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冲出办公室。等来到熊猫生活区,所有的女员工都哭了,大量熊猫圈舍被毁,除了熊猫幼儿园里的7只幼仔,大多数熊猫都不见了。大家一边去寻找失踪的熊猫,一边去安抚那7只不到一岁的“小家伙”。“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些小家伙这么团结——它们抱团依偎在一棵小树上,不停地发出‘嘤嘤’的声音。”

  往高处爬,是熊猫受到惊吓后最明显的表示。

  几天后,这7只熊猫被送到了卧龙镇上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馆内的草坪上为它们搭建了一个六七平米的小木屋,它们挤在这儿过起了“灾民”生活。在其他熊猫转移时,这7只熊猫由于年龄小,承受不了18小时的颠簸,所以被留了下来。

  留守熊猫当时的生活规律也完全打乱了。原本每天4次的喂食被缩减到了两次,一些基本的培训因场地限制统统取消。消化功能变差、情绪低、不喜欢活动,成了这7只熊猫的统一毛病。

  顽皮的本性

  小家伙们耍赖的招数很多,抓衣服,抱脚,总之不会轻易被拖走

  这样的生活在去年8月得到改观。搬进板房后,小家伙们在饲养员的照料下,似乎也开始恢复顽皮的本性。

  饮食恢复到四次,竹子随时可以供应,由于有了专门的厨房,饲养员杨海迪可以像以前一样准备营养餐:奶粉和精饲料的调配在电子秤上精确到克。

  每天早上8点,杨海迪和另外两名同事会准时为熊猫们送上第一次营养餐,一盆牛奶,一块熊猫窝头(一种专门制作的点心,内含五谷杂粮及多种营养素)。这也是他们每天面临的第一次“挑战”。

  为了防止几个“刺头”抢食,女饲养员邓涛和张钰总是揣着这些食物,隔着围栏吸引来几只“刺头”,杨海迪便乘机去饲养另外几只稍弱的。如果引诱成功,杨海迪会在“刺头”背后用力地提起它们的厚厚的颈部,得意地笑着,“这儿来嘛,瓜娃子些。”然后,把它们带到食物面前。

  如果引诱不成功,那可麻烦大了,要把它们分开,非得杨海迪出面,小家伙们耍赖的招数很多,抓衣服,抱脚,总之不会轻易被拖走。

  地震后遗症

  这些不好的习惯在熊猫回归大自然后,可能产生致命的威胁

  随着“小家伙”们一天天长大,它们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对成长造成的不利,是杨海迪和他的同事们最关注的。

  每天下午,是板房里的熊猫“自由活动”时间。这时,清风通常会爬上房顶的钢梁,上面的缝隙刚好能塞满整个身体,然后它就在上面睡大觉,直到下午吃饭的时候才下来。不是因为在上面很舒服,这是地震留下的后遗症。在这里,由于活动空间小,没有足够的玩具,几乎没有什么新事物能引起清风的兴趣,它才将这种坏习惯延续下来。

  其实,在这个安置点内,还是有一些玩具,滑梯、秋千、木马、攀爬架等等,但小家伙们早已经玩腻了。去年10月,杨海迪上山找来木头,做了一些玩具,后来这些玩具又被熊猫们玩腻了。

  熊猫武俊在没事的时候,喜欢嚼自己的舌头玩,正如一些小孩喜欢啃手指,这也是种不好的习惯。

  研究中心的饲养员和动物园饲养员最大的区别就是,尊重熊猫的天性,诱导它们的本能,直到有一天将它们放归大自然。但这些不好的习惯在熊猫回归大自然后,可能产生致命的威胁。雅安碧峰峡基地新的圈舍在不断建成,今年春节后,年龄稍长的晴晴被迁走,对于留守熊猫来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卧龙要建新家 安置点变小学

  这个临时安置点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在原地,一座崭新的小学将拔地而起

  去年,一部《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卧龙的人们享受到在影片公映前观看的待遇。邓涛说,她最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是龟仙人对熊猫阿波说的:“昨天已成历史,明天是个谜,只有今天才是天赐的礼物,我们可以把握现在。”邓涛说,安置点的生活虽然简单,但能够天天与熊猫相伴,他们依然很快乐。

  随着地震灾区重建步伐的加快,明天的“谜底”也在逐步揭开。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永跃透露,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重建地不会离开卧龙。新基地集大熊猫科研、人工繁育饲养、野外放归培训于一体。除了研究实验室、兽医院、户外活动场,还有20个小型、中型野化训练场和3个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大型野化训练场等。

  就在记者离开卧龙后不久,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终于传来消息:6只留守熊猫和饲养员一起,将整体转移碧峰峡基地,而《重庆时报》也有幸成为了全国最后一个能在现场关注卧龙留守熊猫的媒体。4月25日,在一场热烈的欢送仪式之后9个小时,6只熊猫和3名饲养员安全抵达碧峰峡基地。

  留守熊猫全部迁走了,却留下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本月开始,卧龙的重建工作将全面展开。而这个临时安置点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在原地,一座崭新的小学将拔地而起。本报特派记者 汤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幻灯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