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梳篦艺文事流长千年又重光
河水又西。京杭大运河西出无锡四十公里后进入常州境内。
常州运河历史上曾有过数次改道。春秋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主持开凿自苏州望亭经无锡、常州、奔牛由孟河出长江的江南运河,开凿的常州段时称“前河”,也称“城南濠”。水流由西水关桥入,经天禧桥、新坊桥、元丰桥,再由东水关桥出,这是常州最早且还尚存的古运河。
元朝至正年间,由常州路判官朱德麟主持,在前河南开凿“城南渠”,又称“西兴河”,它与前河形成两股水流东行。运河常州段第三次变迁发生在明万历九年(1581年),在西兴河南开浚新城南濠。
现在常州段运河由东向西呈弧形穿城而过。常州人民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来常时泊舟的“舣舟亭”就坐落在大运河边。舣舟亭以西不远处就是常州著名的“篦箕巷”,古称“花市街”。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古时巷内鳞次栉比的梳篦店兼售宫花,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乾隆南巡时在此附近的毗陵驿登岸进城,见沿街尽是生产和销售梳篦的作坊和店铺,便将此地赐名“篦箕巷”。
篦梳产生的说法不一。民间有传说,梳子是炎帝身边的一个名叫赫廉的巧匠发明的。赫廉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献给炎帝。炎帝一试,感觉舒服极了。炎帝当即命令赫廉进一步向民间推广。此时,战争爆发了。北方部落一个叫做轩辕的向炎帝大举进攻。最终,炎帝被杀,轩辕乘胜前进把各氏族部落融合起来,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轩辕称为“黄帝”。
而赫廉成了俘虏,被罚为奴隶。但他仍在琢磨他的梳子。此事被监工发现后上报黄帝,说赫廉私造怪物,图谋不轨。黄帝大怒,将赫廉打入死牢。看守死牢的叫皇甫,原来也是工匠。他非常同情赫廉,对赫廉说:“你索性再做一件‘怪物’,我拿去送给黄帝的妻子嫘祖娘娘,说不定还有救。”赫廉不肯,怕连累了皇甫,皇甫说,为民造福,死了也没关系。在皇甫的帮助下,赫廉连夜赶制了一把黄杨木梳。天一亮,皇甫就把梳子送给嫘祖娘娘。嫘祖梳了头,顺势在后脑又挽了一个发髻,把梳子插在上面,就兴冲冲地带着皇甫去见丈夫。黄帝发现妻子竟如此美丽,便对这把小小的梳子着了迷。黄帝下令,立即释放赫廉并重赏他。但等皇甫跑回来时,赫廉已被处斩。这一天是农历二月二十八,轩辕黄帝为挽救过失,追封赫廉为木梳始祖,又任命皇甫为梳匠统领,传承制梳手艺。皇甫活了80岁,死的那一天是农历九月二十八。后来的制梳人不忘皇甫的功劳,同样把他视为祖师爷。所以制梳人每年有两个祭祖的日子。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太可信。1959年,在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出土回旋透雕象牙梳一把,震惊了史学界。据考古证实这件文物距今已4500余年,正是炎黄时期的物件!可见中国人早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梳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黄杨木梳和银质对梳,距今2000多年。1973年,考古学家又在常州东郊,出土东晋时期半圆形漆雕图案木梳一把,距今1500余年。这一切足以证明,梳子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沿运河而建的“篦箕巷”,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清晨我走在篦箕巷的石板路上,进入一家名为“老卜恒顺”的梳篦店,店主介绍说,以前这条街上都是前店后坊,从运河上经过的商船到这里都要上岸买些梳篦回家,一些官员乘船途经这里,也都要买些梳篦上京进贡皇帝。我们这家梳篦店是百年老字号,常州明清时期进京的贡品大多都是我们精制的梳篦。
在常州梳篦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从事梳篦工作近七十年的潘兰秀女士,尽管潘女士已经满头白发,但是,她在篦箕的制作上技术还是非常的娴熟。她告诉记者,她家从前住在常州西门,这一带自古以来家家户户都做梳篦,她六七岁时就跟父母学习做梳篦这门手艺,至今已经快七十年了。由于年轻人现在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有些重要的工序还得她自己亲自来做。
潘兰秀说,制作一把外形像月亮的月牙梳,需要通过28道工序的精工细作才能完成。而制作一把工艺篦就更复杂,首先要选用5年以上的阴山毛竹,取壮竹之“竹青”,质地坚韧,富有弹性,不易断齿。再用特种工艺拼结,经胶合、打、挫、相、抨等72道工序制作后,齿面光洁,齿尖吃发,除垢,利于梳理按摩。工艺篦在装饰上采用雕描工艺,在正面篦梁上用刀雕刻各种图案,刀法细腻、精致,再配上色彩,把雕刻艺术与中国画相结合,整个画面丰满艳丽,具有十分强的装饰性。
常州梳篦一直采用天然优质黄杨、石楠、枣木、坛香、毛竹等材料,由于梳篦工艺独特,实用美观,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清光绪年间,常州梳篦被列为贡品,获“宫梳名篦”的美称。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慈禧太后所用的木梳,就是由常州所生产的黄杨木梳。
常州梳篦因系天然材料制成,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使用有缓解头痛,治疗失眠,醒脑,聪耳,明目之保健功效。
常州梳篦驰名中外。近百年来多次获得国际金银质奖。其中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常州梳篦在南洋物产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和平展览会银质奖章;1926年获美国费城博览会金奖;1929年获得第一届西湖博览会金奖;1992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2年荣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2008年《鱼、静瓶、琵琶》梳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天工艺苑百花杯”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摄影 记者 袁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