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图文:天脐透下的阳光让装窑作业有了动人色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15:20 嘉兴日报
从天脐透下的阳光,让单调的装窑作业有了动人的色彩。

  古窑礅青春重焕 老窑工后继乏人

  嘉善砖瓦烧制业(俗称窑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自明清以来,其窑域之广,窑墩之多,为天下之最。以至于惊动了大清乾隆皇上前来“视察窑业”,他老人家在题写“千窑之镇”时一时笔误,将千窑写成了“干窑”,从此以讹传讹,让一个拥有千座窑礅的地方冠上了一个让外人摸不着头脑的地名。

  光绪十六年(1890年)3月3日的《申报》载文:“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每当三、四月间旺销之际,自浙境入松江府属之黄浦,或往浦东、或往上海,每日总有五、六十船,其借此以谋生者,不下十数万人”。由此可见当时嘉善窑业是多么的繁荣。

  “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当年女窑工“出窑”的场景。出窑是既闷热又脏累的活,一般干完出窑活,人人满脸黑灰,成了“窑黑子”。故又有“窑里姑娘洗出来”之说。如今,在嘉善干窑镇的窑工队伍中,已难觅姑娘的身影,当年的出窑姑娘如今已成了阿婆、大妈。

  窑工分为盘窑工、烧窑工、出窑工、装窑工等。每个工种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盘窑工是负责建砖窑的,烧窑工是专司烧制的,装窑工是把泥坯装进窑的,出窑工则负责把烧好的砖瓦运出窑。

  装、出窑工是窑工中最主要的工种。上世纪五十年代,嘉善干窑镇还有七十多支窑工队伍,而如今只剩下三支。要不是因为近几年全国各地古建筑修建的需求让嘉善古窑礅复活了停火多年的金砖烧制,说不定残存的窑工队伍就此烟消云散了。如今,这些最后的窑工,都年事已高,却由他们在继续吟唱着嘉善窑业的《竹枝词》。

  从今年开春至今,记者曾数十次走进嘉善县干窑镇沈家大窑,体验那里窑工生活。据了解,目前嘉善仅存古窑5座,沈家窑是唯一的一座双子窑。窑主人沈刚告诉记者,装窑必须要有技术熟练的装窑师傅来完成。因为窑装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窑货烧制的质量。一般装一窑金砖坯需要装窑工14人(不包括搬坯的工人)辛劳一整天。

  装窑出窑是既脏又累的活,污浊的空气,大量的粉尘,考验着窑工们的意志。特别是三伏天出窑,余火未却的窑体,炙热的砖块,再加上较高的外部气温,此时的古窑礅如同一个密封的蒸笼,五十多度的高温逼得窑工汗流浃背,苦不堪言。

  一窑金砖大概有七千多块,出一窑金砖要连续劳累近十个小时。而承受如此大劳动量的窑工的年龄都已经60岁左右了,对于这些老窑工而言,他们能承受这样的劳累。但现在的年轻人中又有几个人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劳累?

  金砖的重新走俏,让沉寂了几十年的古窑得以复活,但能否复活起一支年青的窑工队伍?这是嘉善窑业面临的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因为金砖要用古法烧制,而古法没法机械化,更没法自动化。摄影 记者 沈志成

幻灯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