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图文:老陈在小区绿化带里寻找好斗的蟋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18:06 嘉兴日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秋夜,老陈在小区绿化带里寻找好斗的蟋蟀

  摄影 袁正

  在江南,秋风乍起之时不仅“蟹脚痒”,“蟀脚”同样开始痒起来,仲秋之际正是民间斗玩蟋蟀的最佳季节。

  今年65岁的嘉兴市第二运输装卸公司退休员工陈嘉能,就是一个玩蟋蟀的高手。老陈从小就喜爱蟋蟀,退休后开始养蟋蟀,目前已有150多只。老陈说,蟋蟀生长的适应性很强,一般只要有杂草的地方就会有蟋蟀的存在。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蟋蟀”,要想觅得个大体强、皮色好的蟋蟀,就得到山东宁阳县。每年8月底,陈嘉能都要委托“虫友”到山东宁阳给他捎几只“爱将”回来。老陈说,山东宁阳县的蟋蟀头大、腿粗、皮色好,斗性顽强、凶悍,有咬死不退的烈性。因此,山东成为老陈与“虫友们”的淘宝地。

  在老陈住所的客厅过道上,近400只蟋蟀罐摆放在地板上,清脆的叫声迎面扑来。老陈说,其中150只罐子内装的蟋蟀是从山东“淘”回来的雄性蟋蟀,其余的250只罐子内装的是老陈在小区草坪中捕捉来的雌性蟋蟀。白露节气过后,老陈开始每晚把雌性蟋蟀放入雄性蟋蟀的罐内,次日早上再取出雌性蟋蟀。“洞房花烛”的安排是为了激发雄性蟋蟀的战斗力。

  9月18日,禾城“虫友”相约老陈寓所进行蟋蟀PK赛。晚上7点30分左右,“虫友”们陆续赶到并把蟋蟀罐小心翼翼地堆放在桌子上。赛前,先对每只蟋蟀称体重、分大小。蟋蟀相斗与拳击比赛相似,按重量论级别。级别越高,争斗也越加激烈。老陈告诉记者,以前都是用天平秤,现在科技普及了,改用电子秤。

  比赛开始,参赛的蟋蟀主人用蒸熟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蟋蟀。盘内两只蟋蟀先是牙对牙互试功力,接着头对头‘争顶’,有的甚至牙夹牙互摔。每一场战斗都彰显着“将军战死在疆场,凛冽不屈酬壮志”的气概,这正是斗蟋蟀的魅力所在。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随着人民文化生活向多样化发展,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娱乐性组织,中国“斗蟋”之风又兴起了。嘉兴的虫友们一有空闲,总是相聚在一起谈论养虫之道、探讨选蟀秘诀、或是厮杀上一局。老陈说,斗蟋蟀让自己老有所乐。

  相关链接: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种类多达1400多种,在中国,已经确定的也有30多个品种。 据文献考证,“玩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据宋代顾文荐《负喧杂录》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由此可见,养斗蟋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

幻灯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