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东大埔百余间学校撤并后八成校舍闲置(组图)

广东大埔百余间学校撤并后八成校舍闲置(组图)
颂鑫中学大门。

广东大埔百余间学校撤并后八成校舍闲置(组图)
颂鑫中学空荡荡的教室。

广东大埔百余间学校撤并后八成校舍闲置(组图)
颂鑫中学实验室一片狼藉。

  南方农村报8月10日报道:空荡荡的教室里垃圾遍地,窗户玻璃支离破碎;化学实验室里,实验台几乎全部被砸烂,地上满是瓷片与泥土;窗外空地杂草丛生,一头老黄牛正甩着尾巴悠闲地“进餐”……

  8月4日,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枫朗镇和村的颂鑫中学原址,昔日热闹的校园如今凄凉满目。

  改建鸡场遭反对

  颂鑫中学建于1992年,由旅泰华侨邓颂鑫出资一百多万人民币建设,和村村民则无偿“贡献”出土地。

  2000年,伴随“撤乡并镇”热潮,颂鑫中学所在的双溪镇被并入邻近的枫朗镇,颂鑫中学也首次被推到了遭撤并边缘。由于村民意见较大以及由侨胞捐资建设的特殊背景,颂鑫中学在此轮撤并中“侥幸逃脱”。

  而在随后启动的“撤点并校”工作中,颂鑫中学再次被有关部门列入撤并名单中。

  虽然来自和村村民的反对声浪依旧高涨,但仅剩200多学生的颂鑫中学最终还是被成功撤并。2006年秋季学期,颂鑫中学被合并到枫朗中学。

  随后,旁边的和村小学迁至颂鑫中学原址,占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校舍。

  “当初村民贡献出自己的土地支持建校,为什么现在孩子却被迫到20公里外的镇上读书?”村民邓先生始终转不过这个弯。而每个孩子每星期近60元的车费和伙食费,更让这些以种田为生的农户有些难以招架。

  “颂鑫中学肯定要撤并。”大埔县教育局办公室廖主任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按照有关规定,村学校学生数只有达到该村总人口数的六分之一才能独立建校办学,而作为一所主要服务于和村村民的学校,颂鑫中学生源总数还不及该村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直到今天,部分和村村民仍然幻想着颂鑫中学能够“死而复生”。因此,废弃校舍的再利用也始终没能进入多数和村村民的考虑范围之内。四年里,颂鑫中学的部分校舍及和村小学原址一直处于废弃状态。

  “也有人想利用废弃校舍养鸡,但遭到了村民的反对。”在一些和村村民的头脑中,即使已经闲置,但这里也是个曾经教书育人的“神圣”地方。

  转型幼园不现实

  如今,一栋四层的嘉锦文化活动中心矗立于和村村内。这项大型村级公益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占用已经闲置的颂鑫中学原址,即使可能为村集体省下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其中原因,除了村民仍然寄希望于颂鑫中学的“回归”外,废弃校舍的国有资产性质,也让和村村委会在颂鑫中学原址的归宿问题上很难插手。

  “校舍属于国家财产,归教育局管理,村委会没有权力处置。”和村村委会一位副主任告诉记者,“只能任凭废弃校舍一直空着。”

  而作为废弃校舍的“真正主人”,当地教育部门迄今也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利用方案。县教育局办公室廖主任8月4日告诉记者,废弃校舍一般来说只能用于公益用途,但究竟如何利用,他觉得目前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暂时让村委会代为看管。”

  在大埔,如颂鑫中学这样的闲置校舍不在少数。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撤点并校”拉开帷幕以及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几年下来,大埔现有小学200多所,中学30多所。而在被撤并的100多间学校中,其校舍除了不足20%被用于作村委会办公地点或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外,剩余82间校舍均处于闲置状态。即使在人口密集的大埔县城所在地湖寮镇,闲置学校也达7、8所之多。

  由于大部分撤并后的中学校舍,往往由当地的小学填充,因此在闲置校舍中,小学占了绝大多数。按照当地官员的说法,撤点并校工作目前仍然并没有结束。

  一方面是撤点并校之后大量校舍空空如也,另一方面是基层幼儿教育资源稀缺。据了解,大埔县城仅有三家公办幼儿园,农村平均每个乡镇也只有一间中心幼儿园。采访中,不断有村民向南方农村报记者投诉称自己的小孩没有幼儿园可上。

  能不能将和村的闲置校舍改造成幼儿园呢?这一提议被当地教育部门否决。大埔县教育局办公室廖主任给南方农村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孩子每学期300元的收费标准,一个幼儿园至少要接收150个孩子才能维持基本运行。但是在和村等人口外流严重的地方,很难能达到如此人数规模。

  廖主任还透露,目前教育局正在统计全县闲置校舍的具体情况。“现在土地资源紧张,教育部门打算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招商引资。”不过,他表示,这一想法要想实现也面临重重困难,因为“绝大部分闲置校舍都在偏远农村,交通不便。”(来源:南方农村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校舍 闲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