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爷去哩”
生前曾给刘邦当替身,死后被“封”城隍神。户县大王镇举行十九堡游城隍活动纪念城隍爷纪信
城隍庙里热闹戳破天。但您知道城隍庙的来历吗?城隍庙里祭奠的城隍爷的原型是汉代将军纪信,相传,他的家乡在我陕西省户县。2月25日上午,城隍爷纪信的故里户县大王镇为了纪念纪信,举行了盛大的十九堡游城隍活动。
热闹2000年习俗延续至今数万人夹道接城隍
“接爷去哩!”2月25日上午10时许,站在人群中的张大婶一边踮着脚看走过去的仪仗队,一边告诉记者,和她一样踮着脚来观看活动的还有数万户县乡亲,从户县康王村到宋村的公路两边站满了人,更有人早早占领了路边的有利地形——楼房顶兴致勃勃地观看。
张大婶口中的“接爷”指的就是十九堡游城隍活动,记者从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员、民俗研究员靳应禄口中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周朝开始,城隍是保佑一城平安的自然神,到了汉代,刘邦当年被项羽围困于城中,将军纪信因和刘邦长得有些像,化装成汉王刘邦投降,刘邦借机出逃,纪信被项羽杀害。在刘邦取得政权后,封纪信为厚土神,保佑城池平安,文景时,封其为城隍神,城隍从此由自然神变为人神,并逐渐被尊崇为掌管地方善恶的神,提倡人心向善,鼓励人们行善举、做善事。城隍是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之一,纪信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记载。
记者从此次游城隍的主办单位康王村2010迎城隍民乐总会了解到,相传,城隍爷纪信是户县大王镇王守村人,他的妻子城隍婆则是苍游乡人,因此2000多年来,城隍爷故乡户县的乡亲为了纪念他,十九个村堡联合举行迎游活动,每年由一个村子承办迎游,其他几个村的几万名村民观看助阵。
庄重每村十九年等一回男女老少无不严肃
“这就是村里人热闹么,都争着参加呢,多少年才轮一回。”张大婶说,“我儿子就在车上。谁就是再忙,时间排不开,今天也必须参加。”
她介绍说,村里人都是自愿参加,没有任何酬劳,很多村民还为筹办这次活动捐款。“对每个村来说,19年才轮到一次的接城隍是一件盛事,也是一件大事,不能草率,更不敢怠慢,加之还关系村子的威望、地位,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定媳妇、嫁女子的问题,必须办好,起码不比邻村差。全村的男女老幼对接城隍无不郑重其事,唯恐不够虔诚,从而决定了整个活动的严肃性。”靳应禄说。
上午10点,接城隍的仪仗队从康王村出发,前往北边的宋村接城隍雕像,长达一千多米的仪仗队要在夹道的观众中行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游城隍有“报马”开道的习俗。
不过25日现场的报马使者有些怪异,反穿皮袄,歪戴皮帽,蹬皮靴,穿皮裤,手持马鞭,口叼卷烟,还戴着墨镜,在人多处,他们耀武扬威,用马匹吓唬涌上路面的人群。后来记者才知道,这样的怪异打扮,是从古至今的习俗,他们来回穿梭在仪仗队中。
专家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
在游城隍队伍里,有武术、锣鼓、秧歌表演,还有礼炮车、迎宾车、彩旗队,这些车辆也都来自农户家里,仪仗队的主体部分是由村民扮演的城隍礼队,即城隍夫妇的轿子,前后有开道侍卫,轿子的前后有各种保护神护卫,但都扮相丑怪,既有小鬼也有判官,还有武士卫队。
记者从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口中得知,2009年,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他说,现在这项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已经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每年的迎城隍活动都能得到商家赞助或冠名,活动的形式也增加了开幕式等环节,在迎祭队伍中,还特设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鸣放60响礼炮、国家领导人画像展板队伍等。
他认为,户县的游城隍活动包含了民间信仰、宗教祭祀礼仪、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它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当今强势文化的冲击,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已刻不容缓。《华商报》记者狄蕊红实习生袁莎莎 《华商报》记者王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