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刘彦朋 白天,穿梭十多条街道,通过“城管通”采集小商贩的违章摆卖信息,为城管部门提供执法路径,有时还要亲自上阵,劝摊贩“挪走吧,到时间了”。
晚上6点下了班,这个处在天津市红桥区数字化城管系统最末端的大学毕业生胡津,摇身一变,成了红桥区五爱道上的小摊贩。
白天是城管,晚上做小贩,当这两种看似矛盾又相关联的职业身份,同时笼罩在一个人身上时,胡津对城管和商贩的关系,又比别人多了一番认识:城管与商贩,并非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而是可以成为鱼与水的关系。
6月30日上午,还不到8点半,胡津已经起床收拾停当,蹬上黑色电动车,去红桥区市容环境和园林管理委员会报到。
出门前他特意看了一眼背上的斜挎包,里面装着那部价值3000多元的城管通,还有晚上出摊用的零钱,这两样东西是绝对不能少的。
胡津的信息采集区主要是在红桥区,大小街道有十几条,哪里缺个井盖、哪里的垃圾箱倒了、哪里有人在电线杆上贴了小广告、哪里堆满了垃圾等,大部分都要通过胡津的“城管通”传给红桥区市容园林委,在天津市市容园林委监督下,协调相关部门去解决。
虽然胡津在这个区域忙活了近一年,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他是干啥的。6月30日上午,在西于庄后大道路口,一家餐馆门前的人行道上,堆着几兜垃圾,引来一群苍蝇。胡津赶紧停下电动车,麻利地用“城管通”拍照取证并迅速分类。
看见胡津先给垃圾照相,又拍了餐馆招牌,正提着一桶洗碗水的餐馆老板远远而准确地向胡津泼过来。胡津跟没看见一样,苦笑着摇摇头,继续上传信息。
上午9点多,常年在洪湖西路卖油条的小贩章惠还没收摊。看见胡津拿着城管通路过,赶紧笑着说:“就剩几根了,马上卖完就收摊。”胡津笑笑,没说啥。
“她也是孩子的母亲,家里有很多开销,如果有别的办法挣到钱,谁愿意大早上就站在热得冒烟的油锅前啊。如果我能有更好的方式实现我的创业计划,我也不会每天忙活到凌晨一两点。让我拍下她违法超时经营,让城管来赶她?或者我亲自赶她撤摊?我觉得很为难。而且她也只是早上出摊一两个小时,不会影响秩序。”
胡津还觉得,既然她能在这里摆这么长时间,说明周围居民有早餐需求。“这也是民生问题,不能只为了给居民创造好环境,却不顾他们生活上的便利。即使现在天津已经有几十个限时经营的市场,但也很难照顾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这话时,胡津不断苦笑。自从2008年从天津大学下属的一家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胡津找工作的经历就不顺利。“后来申请了红桥区市容园林委的实习岗,除了单位给交五险比较诱人,工资发到手里才1000多元,别说娶媳妇养孩子了,养活自己都比较吃力。”胡津说,从今年3月份,他决定除了工作之外,必须要干点副业了。
于是,每天晚上6点之后,他在五爱道摆起了鞋摊。
五爱道是红桥区专门规划的一处限时经营的综合市场,白天人车穿行,井井有条,晚上6点之后,按照划定的摊位,摆满了小摊。“市场”两头站满了城管执法人员,防止市场向两头无限扩散。
一辆封闭式的小推车,并排着两张生锈的钢丝床,上面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各式凉拖鞋,几把折叠式的小凳子,几乎就是小摊的全部家当。
“这双30块,纯手工的,耐穿还舒服。”胡津热情地向顾客介绍一双拖鞋,偶尔来一位换货的顾客,他照样热情接待,很难把他跟那些比较“凶”的城管联系在一起。
“嘿,哥们儿,给我换两张5块的。”一位相邻的摊主拿着一张10元纸币,跟胡津招呼说。附近的摊主们说,他们都知道胡津是城管人员,“但也没见谁关照过他,有时候市场管理人员也会走到他摊前,让他把两张钢丝床往里挪挪,免得占了过道。”
尽管如此,胡津作为城管人员上街摆摊的信息传上网后,还是引来不少网友的质疑和揶揄:“城管摆摊?那肯定有优势。”